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章产业区位选择课件+学案(6份打包)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章产业区位选择课件+学案(6份打包)中图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06 07:19:10

文档简介

第三节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说明城市内外部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交通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实践力:知道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主要运输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知识体系导图]
一、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
1.交通运输
(1)概念:利用运输工具将货物或旅客送达目的地,使其空间位置发生转移。
(2)主要方式:目前运营成熟的现代化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
(3)发展现状
①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得到很大发展。
②城市地下铁路和轻轨铁路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
实现运输合理化,兼顾生态效益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
(1)自然因素:地质、地形、气候、河流等。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城市分布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1.提高区域通达性,增强区域竞争力。
2.促进资源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3.扩大市场范围。
4.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决定着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
2.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
?自然因素是交通运输布局的条件,主要影响到其选线(址);社会经济因素是交通运输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其为交通布局的目的。
?发展交通运输的意义
(1)经济意义
①加强区际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③合理布局,激活全国交通运输网;
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社会意义
①扩大就业;
②加强地区间文化交流;
③加强民族团结;
④巩固国防;
⑤加快贫困地区脱贫。
考点一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获取信息】
①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北某地。
②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③图中显示了区域位置,河流与铁路走向基本一致。
【尝试解答】(1)B (2)A (3)D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③可知,图中的铁路选线位于河谷地带,走向与河谷走向基本一致。第(2)题,由信息①②可知,图示区域位于东北,修建年代较早,结合我国东北的资源状况,可知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原木。第(3)题,由信息①②可知,该区域铁路的修建是为了运输原木,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森林采伐量大幅减少,因此原木的运输需求减少。
 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地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2020·郑州模拟)作为川藏铁路的一段,拉(萨)林(芝)铁路最先开始建设,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全长433
km,共设置34个车站,是全国车站单位密度最大的铁路。拉林铁路共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下图为拉萨至林芝交通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拉林铁路没有沿拉林高等级公路(川藏线北线一段)修建,而是沿雅鲁藏布江延伸,其主要考虑的是(  )
A.沿途地形平坦
B.平衡交通需求
C.沿途无冻土层
D.沿江电力充足
2.拉林铁路沿线车站密度居全国之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良好
B.人口分布密集
C.建站平地多
D.方便居民出行
3.沿拉林铁路自西向东,两侧山地(  )
A.海拔升高
B.雪线上升
C.林线上升
D.树种减少
1.B 2.D 3.C 解析:第1题,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人口、城镇大多分布于河谷地带,北部有拉林高等级公路,而南部缺乏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因此为平衡地区交通需求而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延伸,B正确。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虽然地形较平坦,但是其地质条件、河流水文特征都比较复杂,A错误。尽管河谷地带海拔稍低,但仍可达3
000多米,因此存在多年冻土层,C错误。电力依靠电线输送,拉林高等级公路沿线完全可架设输电线路,解决电力供应问题,D错误。第2题,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修建的车站越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大,A错误。西藏人口少,分布并不密集,B错误。平地多并不是车站多的原因,C错误。由于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为便于居民出行,故设置较多车站,D正确。第3题,根据图示铁路的走向,无法判断山地海拔是否升高,A错误。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通过雅鲁藏布江谷地深入,因此越向西降水越少,东部降水多,雪线低,B错误。由于越向东部,水热条件越好,因此林线是上升的,C正确。由于向东水热条件更好,因此气候的垂直差异更显著,树种类型更丰富,D错误。 
考点二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0·天津等级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伊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近年来,中伊两国合作领域日益广泛。
交通运输业在伊朗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国计划在现有铁路网络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建设和改造。
说明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对促进该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获取信息】
①阅读伊朗交通图,获取城市、交通等信息,了解已建、在建和规划的铁路。
②读文字材料,明确伊朗交通运输业的现状。
解析:由①②可知,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对促进该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从对外联系、提高运力和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据材料可知,伊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可以加强对外运输联系;伊朗铁路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可以完善本国的交通网络,促进本国客货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等。
【尝试解答】加强对外运输联系;完善本国交通网络,提高运力(促进本国客货运输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的变化
2.水路交通发展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巨大
3.交通线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和发展速度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影响对象
具体影响
对城市的影响
沿重要的交通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交通线交会处往往可以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对商业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都布局在重要交通线沿线
对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新的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对农业的影响
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对工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一般都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对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 
一般来说,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分布的密度就要大些。例如我国东部人口分布的密度比西部大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部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减少了人口迁移的各种阻碍,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2020·武汉模拟)比雷埃夫斯自古就是雅典的港口,港口山环岛屏。2005
年希腊经济陷入困局,工人罢工致港口吞吐量极速减少,严重亏损。2010年中远海运集团接管港口部分码头,此后在其经营下,港口运营快速扭亏为盈。以港口为枢纽的“中欧陆海快线”,覆盖9个国家7
100万人口。据此完成1~3题。
1.比雷埃夫斯港口形成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优越
B.海河联运
C.城市依托
D.地形平坦
2.中远海运集团使港口运营快速扭亏为盈的原因是(  )
A.雄厚的科技力量
B.充分的行业竞争
C.先进的管理经验
D.充足的资金支持
3.“中欧陆海快线”对港口的影响是(  )
A.推进港口工业升级
B.扩大港口经济腹地
C.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D.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1.A 2.C 3.B 解析:第1题,根据信息“港口山环岛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处为亚平宁半岛最南端,并不具有海河联运和地形平坦的优势,城市形成之初能够提供的客货源有限。图中可以看出,港口位于亚欧非三洲的交界地区,是地中海内距离亚洲和非洲都很近的港口,位置优势突出。故A正确。第2题,根据题目信息“2010年中远海运集团接管港口部分码头,此后在其经营下,港口运营快速扭亏为盈”可知,港口区位优势明显,只要完善管理,就会恢复货物运输量并扭亏为盈。故C正确。第3题,图中“中欧陆海快线”可以使到达港口的客货通过陆上铁路快速到达中欧地区,直接扩大了港口的经济腹地,B正确。若没有推进港口工业升级,不可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通过其他欧洲港口和陆地运输到达中欧地区,货物应经过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作用不大;A、C、D错误。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可见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下的高铁时代,高铁安全、舒适、快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高铁展现出的优势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因此,新高铁线路的建设进度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 高铁建设背景
1964年,全球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在日本开通,列车运行时速达220km,自此全球进入商业运营高铁时代。当时,中国铁路正面临行驶速度低、运输能力弱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1991年,广深铁路启动电气化改造提速扩能试验工程。
[问题]
为解决早期铁路面临的困境,说明我国不“兴建高速新线”而选择“改造提速旧线”的理由。
提示:国家发展较慢,资金不足;高铁工程实施难度大,我国技术积累不够;当时经济水平较低,高铁的消费需求小;改造提速旧线更符合当时国情的需要。
[探究思路二] 我国高铁建设历程
2004年我国引进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四家铁路车辆企业的高铁动车组技术,并积极吸收、融入自主创新成果,研发出6个系列的和谐号动车组。如今,我国京沪高铁(下左图)运行时速达350
km,而日本运行时速最快线路东北新干线(下右图)为320
km。至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5万千米,居世界第一。
[问题]
1.解释我国高铁发展走“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必要性。
提示:节约高铁发展过渡期的时间和成本,利用后发优势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外资企业技术保护,出口机车系统并非最先进,需要我国继续研发创新;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国外高铁技术适应能力有限。
2.与我国京沪高铁运行时速相比,分析日本东北新干线运营时速较低的原因。
提示:地形起伏大,限制车速;平原少,城市密集分布沿海平原,停靠站点多,启停次数多;城市群面积大,经过城区线路长,需减速降噪。
[探究思路三] 中国高铁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多条高铁陆续投入营运,不仅方便旅客出行,而且缓解南京和川湘、滇黔、两广、福建等方向长期以来运量与运能的矛盾。(中国新闻网
评)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铁经历了从少到多、从追赶到领跑、从走得了变成走得好的转变。(新华社
评)
高铁建设是中国正在开展新工业革命的标志,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中国人的勤劳创新使得中国高铁技术得以迅速应用,并引领世界。(英国广播公司
评)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圈竞争力、创造生活新时空、加快制造业升级转型。(《经济日报》
评)
中国高铁正进入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实现高铁移动设备、基础设施,以及内外部环境之间信息全面感知、广泛互联、融合处理、主动学习和科学决策的智能高铁发展新阶段。(《上海科技报》
评)
2019年7月8日,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营业里程总和,票价最低,建设成本约为其他国家建设成本的三分之二。中国高铁跑出中国速度,更创造了中国奇迹。(人民网
评)
[问题]
从绿色发展角度,推测我国高铁未来发展方向。
提示:高铁建造节地、节材:高铁运行节能、降噪。
【研究结论】
(1)我国高铁线路总体分布特点是东密西疏,这与东部经济发达,人口、城市较西部密集有关,也与自然条件有关。
(2)一般高铁的建设投资大,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3)高铁建设的意义:带动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缩短了往来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和通货能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分流了相邻铁路线的客货流,缓解了相邻铁路线的客货运压力;促进高铁沿线地区的经济联系等。
【案例应用】
2020年12月1日6时整,G8881次复兴号列车从北京市清河站出发,26分钟后抵达京张高铁延庆站,标志着京张高铁延庆线正式通车,延庆支线将与已通车的京张高铁构成北京市区往返2022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高效便捷通道。结合材料,完成1、2题。
1.八达岭长城站建在地下主要考虑的是(  )
A.保护八达岭长城世界文化遗产
B.地面建设用地少
C.技术水平高,能攻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D.资金雄厚,能支持大规模工程建设
2.京张高铁西北部站点少的原因是(  )
A.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B.地形崎岖,修建站点困难
C.经济较落后,资金薄弱
D.人口密度小,市场需求少
1.A 2.D 解析:第1题,八达岭长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站建在地下,可以减少对当地生态及景观的破坏,A正确。地面建设用地、技术水平、资金等不是主要因素,B、C、D错误。第2题,京张高铁西北部位于张家口境内,这里为温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多雨,故A错误。我国高铁修建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能够克服地形因素带来的不利条件,故B错误。京张高铁是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千米的智能化高铁,由国家投资建设,不由地方政府出资,故C错误。张家口地处坝上地区,人口密度小,市场需求少,所以不需要设立较多站点,故D正确。
PAGE
-
10
-(共64张PPT)
第三节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十一章 产业区位选择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旅客
铁路
水路
航空
高速铁路
地下铁路和轻轨铁路
合理化
地质
气候
经济
通达性
资源
产业布局
市场
城镇化
保障
动力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03
核心素养
问题研究——聚焦中国高铁发展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方式
运输方式
交通运
外部交通布局
域发展
交通布
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点此进入
答案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时间匚交通运输方式[聚落分布聚落形态变心
沿江、河湖泊分布
条带状
水运
古代
陆运
交会处发展为城市计团块状
沿交通轴发展,
近代铁路、公路沿铁路、公路分布聚落多发展成
星状形态
现代综合运输沿主要交通于线多方面分散扩展
分布
形态更多更灵活
太子城(张家口崇礼)
崇礼铁路
延庆支线
延庆
怅家
东花园北
长城
宣化北下花园北怀来
北京北
全长174千米
支线延庆支线、崇礼铁路
车站数9
全程耗时约1小
最高速度设计350千米小时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 服务业区位因素
[课标内容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2.结合实例,说明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对工业的影响;结合图文资料,掌握影响服务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工业区位理论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人地协调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服务业布局的实际案例,掌握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点。
[知识体系导图]
一、工业及其发展变化
1.工业的概念
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采集和对原材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工业发展阶段
经历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
二、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材料和市场需求是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原材料和产品到市场的运输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
(2)随着工业的发展,劳动力素质和成本也成为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
(3)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后,环境因素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区位因素。
2.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
区位因素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原材料
原材料的数量、质量和运输成本等对工业区位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应靠近原材料产地布局
市场需求
一般来讲,接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输费用,也可及时获取市场的动态信息,因此对于那些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
交通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沿江、沿河和沿海港口及铁路枢纽对工业有较大的吸引力
现代发达、多样的运输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运输费用,使原来布局在原材料产地的工业部门发生较大变化
有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原材料和产品的体积和质量较小,便于运输,同时价格高,附加值高,对交通运输条件有更高的要求,多布局于航空运输发达的地方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工资水平及生活习惯对工业区位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劳动力条件对于工业区位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劳动者的数量,二是劳动力素质
动力
对于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需布局在能源的供应地
环境条件
不同工业对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
其他因素
政策、个人喜好或特殊关系 ?
三、服务业
1.服务业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生产和销售服务类产品的部门。
(2)产品特征:大多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 ?
2.服务业的分类
类型
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
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等提供服务的部门,具有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生活性服务业
直接为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3.服务业特征
(1)服务业较少受到地域范围的限制,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具有广泛性和分散性。
(2)市场需要各种专业服务,也需要相互之间的配合,因此服务业具有技术性和综合性。
4.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1)按照服务发生的场所,服务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务人员上门到用户所在地提供服务,另一类是用户到提供服务的场所购买服务。
(2)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区位因素
对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需求
服务业企业会考虑所选地区对服务的需求,还会考虑潜在的市场规模;人口越多,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越高,市场需求越大,服务种类越多
交通运输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考虑到方便货物运输;生活性服务业多分布在居民区;大型商场和仓储式超市多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空间宽敞的地方
劳动力
餐饮、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要求相对宽泛;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选址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附近
政策
对某些服务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城市规划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格局
地价
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一般布局在地价高的地方,零售业及其他生活性服务业一般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地方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现代社会,地区政策与投资环境、文化环境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工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但土地、矿产、水源等自然因素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只是在区位选择上比较灵活。工业区位选择时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可归纳为“风、水、宝、地”四字诀
“风”: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要考虑风向。
“水”: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宝”:减少生产成本,工业区位选择要考虑工业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来源、产品销售市场、交通便利程度以及劳动力的供应等因素。
“地”:要遵循工业区位的基本原则,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严重污染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尽量避开河谷等通风不良的地区。
?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业、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业以及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等。
考点一 工业区位选择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据此完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
①保持恒温环境 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小地面振动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
A.防渗水
B.防噪声
C.防坍塌
D.防地震
(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强保密程度
B.保证产品品质
C.满足战备需要
D.集约利用土地
【获取信息】
①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
②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以下。
【尝试解答】(1)C (2)D (3)B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可知,建在地下的是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其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要求很高,厂房设在地下有利于保持恒温环境,避免受到外界的振动影响,保证产品品质。第(2)题,由信息②可知,日本岐阜与我国大连都将精密机械制造工厂设在地下,二者相比,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岐阜比大连多地震。第(3)题,结合信息①②可知,将工厂设在地下,是为了获得恒温环境,避免受到外界的振动影响,保证产品品质。
 工业区位因素
1.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土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的、优质的水源
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运输成本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大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耗能较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能源供应地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交通运输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区位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市场
工业靠近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其他因素
技术、信息、环境等影响越来越大
2.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很多,但总有一个是最主要的,即主导因素。根据主导因素把工业分为不同的指向类型,如下表所示:
主导因素
工业类型
布局原则
典型工业部门
原料
原料密集型
接近原料产地
制糖工业(原料运输成本较高)、水果罐头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
市场
市场密集型
接近消费市场(往往是指城市)
啤酒、瓶装饮料工业、家具制造业、炼油业等(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印刷厂(产品运输成本较高)
动力
动力密集型
接近能源供应地
有色冶金如电解铝工业、重化工工业(电能消耗量大)
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普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业、纺织工业、鞋帽加工业等
技术
技术密集型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飞机制造工业、集成电路工业、精密仪表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航天工业、生物制药工业等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区位因素
影响变化
原因
原料
影响越来越小
工业原料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运输成本不断降低
普通劳动力 
对劳动力数量要求降低
工业生产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交通
交通方便的地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产品的运进、运出都需要交通运输
高素质劳动力 
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
工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市场
影响很大
快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利于企业生存
信息
越来越大
信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信息交流量大的城市越来越能够吸引工业的集聚
环境因素
影响增大
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提高
2.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
1.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
2.抓住工业区位选择分析的四个角度——“风”“水”“宝”“地”
(1)“风”:工业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2)“水”:有水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河流下游;对水质要求高的工业应布局在河流上游;运输量大的工业可利用水运条件。
(3)“宝”:原料密集型工业应布局在原料产地;市场密集型工业应布局在市场附近;动力密集型工业应布局在能源供应地附近;技术密集型工业应布局在科技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工业应布局在劳动力充足地区。
(4)“地”:工业应布局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
(2019·海南高考)2015年,我国某服装企业在卢旺达建立成衣制造厂,生产的服装20%在卢旺达销售,80%出口欧美国家。2015年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2
500家,其中民营中小企业超过70%。据此完成1~3题。
1.该服装企业在卢旺达建立成衣制造厂的有利条件是(  )
A.基础设施好
B.人工成本低
C.本地市场大
D.获取信息快
2.我国在非洲投资的民营中小企业较多,主要是因为其(  )
A.工人素质高
B.融资能力强
C.适应能力强
D.研发能力强
3.要使走出去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强起来,需要(  )
A.打造自主品牌
B.快速更新产品
C.增强售后服务
D.符合国际标准
1.B 2.C 3.A 解析:第1题,卢旺达位于非洲,这里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而言,属于相对较差的,故A错误。非洲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工资水平低,吸引成衣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故B正确。“生产的服装20%在卢旺达销售,80%出口欧美国家”说明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国家,本地市场小,所以市场因素不是在此建厂的主要因素,故C错误。非洲地区信息产业不发达,获取信息较慢,故D错误。第2题,非洲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企业在此发展主要是因为这里人工成本低,故A错误。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较弱,研发能力弱,在非洲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发展制造业,也无法提高其融资能力和研发能力,故B、D错误。中小企业规模小,容易调整生产方向,组织生产,适应性比较强,故C正确。第3题,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之一。站在市场的角度看,品牌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从产品的角度看,生产的技术、工艺和质量决定和产生产品的价值,而品牌则可以使产品产生更大的附加值。品牌有时代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信誉,背后还隐含着国家、民族、社会甚至政府的信誉,要使走出去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强起来,就需要打造出自主品牌,从而占领国内外市场。 
考点二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020·浙江7月选考)2020年5月以来,许多城市鼓励发展地摊经济。规范化管理下的地摊经济让生活“烟火气”更加浓郁。下图为某城市局部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地最适合发展夜市地摊经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发展地摊经济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生产效率
B.增加就业岗位
C.优化城市布局
D.改善城市交通
【获取信息】
①读城市局部空间结构示意图的图例,获取交通、城市功能分区等诸多信息。
②阅读空间结构示意图,明确四地的位置及其功能区、交通等信息。
【尝试解答】(1)C (2)B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②可知,夜市地摊方便、实惠但规模小,主要消费者是城市工薪阶层居民,从图中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和四地位置分析,可知甲位于郊外,乙为景区边缘,丙为居民区内,丁位于铁路沿线,甲、乙、丁远离居民区,不方便居民消费,顾客较少而导致经济效益差。丙地位于居民区内部,市场距离近,最适宜布局。第(2)题,发展地摊经济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摆地摊占用交通道路还会对城市交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影响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商业性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为商业性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商业性服务业的制约在不断削弱
人文因素
市场
市场对商业性服务业区位的影响很大。市场需求越大,服务产品越多,商业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就越大。人口规模是市场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区,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也便于商品物流的集散
劳动力
不同类型的商业性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一样,如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旅游、餐饮等)、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等)
集聚
集聚可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获取信息和技术,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选址的影响
3.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2020·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来西亚曾为世界最大的锡精矿生产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经济持续数年高速增长,迅速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20世纪80年代,该国锡矿资源枯竭,最大的锡矿坑积水成湖,周边矿场废置。自1990年起,利用该矿坑湖和废置矿场,陆续建起集主题公园、高尔夫俱乐部及球场、酒店和度假村、购物中心和商业城、国际会展中心、高档住宅区等为一体的休闲城。该休闲城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和休闲中心。下图示意该休闲城的位置。
(1)估算该休闲城至吉隆坡市中心和国际机场的距离,说明其位置优势。
(2)说明废置矿场和矿坑湖为建设该休闲城提供的有利条件。
(3)该休闲城定位高档。从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背景出发,分析该休闲城主要的客源市场。
(4)该休闲城规模大,集休闲娱乐、体育、会展、购物、酒店、住宅等于一体。简述这样的模式对吸引消费者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比例尺可以看出,休闲城至吉隆坡市中心约1厘米,距吉隆坡市中心约20千米,休闲城至国际机场约2厘米,距国际机场约40千米,离两地距离较近,图中有高速公路连接,临高速公路,交通方便,速度快,用时短,方便吉隆坡市民和外地(国外)游客前往。第(2)题,该地锡矿资源枯竭,周边矿场废置,废置矿场土地价格低,拆迁方便、投入低;最大的锡矿坑积水成湖,矿坑湖水面较开阔,可作为休闲城环境景观营造的核心。第(3)题,消费人群来自国内和国外,分别从两方面进行说明。马来西亚自1986年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经济持续数年高速增长,迅速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休闲需求和休闲层次要求急剧提升;吉隆坡是首都,为该国的经济中心,高消费人口集中,是最直接的客源地,国内其他地区也成为其重要的客源市场;该休闲城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和休闲中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来西亚经济迅速发展密切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使吉隆坡吸引更多国际政务、商务等人员和游客,且休闲城高档,具有品牌效应,因此,国际高消费人群成为重要的客源群体。第(4)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的要求提高,需要多样化的消费,集休闲娱乐、体育、会展、购物、酒店、住宅等于一体可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服务全面且水平高,接待能力强,能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感,促进消费者的进一步消费。
答案:(1)距吉隆坡市中心约
20
千米,距国际机场约
40
千米。离两地距离较近,临高速公路(交通方便,用时短),
方便吉隆坡市民和外地(国外)游客前往。
(2)废置矿场土地价格低,拆迁方便、投入低;矿坑湖水面较开阔,可作为休闲城环境景观营造的核心。
(3)马来西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休闲需求和休闲层次要求急剧提升,吉隆坡是首都,高消费人口集中,是最直接的客源地,国内其他地区也成为重要的客源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来西亚经济迅速发展,密切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使吉隆坡吸引更多国际(政务、商务等)人员和游客,且休闲城高档,具有品牌效应,因此,国际高消费人群成为重要的客源群体。
(4)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服务全面且水平高,接待能力强。
PAGE
-
10
-(共63张PPT)
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 服务业区位因素
第十一章 产业区位选择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原材料
现代工业
原材料
市场需求
运输费用
素质
成本
环境因素
长距离
成本
运输费用
动态信息
港口
铁路枢纽
航空运输
数量
供应地
个人喜好
不可储存
商务活动
个体消费
地域范围
技术性
市场
交通便利
科技
城市规划
较低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工业生产的概念、过程
然因素
生区
人文因素
区位因素的变化
选择
义、分类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区位选
业素区位因素的变化}择
点此进入
答案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

图例
秘:田居民区
景区
○水域
铁路

市内干道
城市环线
景区门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
[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农业区位因素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提升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图]
一、农业及其发展变化
1.农业的概念
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以及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和养殖等途径,来获得农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分类 ?
类型
分类
产业形式
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和栽培业等
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
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3.农业分布特征
农业的空间分布最为广泛。在地球陆地面积中,约11%是耕地,约24%是草原和牧场,约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渔业生产场所。
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
影响农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首要的自然因素。不同的农作物有着不同的水热条件要求 ?
土壤
农作物的生长地,是农作物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地
地形
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带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
水源
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
农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市场对于农产品的品种和规模有较大影响
交通 ?
现代交通工具运输速度大幅提高,运费大幅降低,保鲜、冷藏技术广泛应用,对靠近市场的要求降低,市场范围日益扩大
政策
各国政府用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生产技术
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降低
劳动力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是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地价、可用资金

3.变化
自然因素变化不大,社会经济因素经常会发生变化。 ?
?农业有大农业和小农业之分,大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小农业主要指种植业。
?光照和热量条件既联系密切,也有区别。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的光照并不充足,但气温高,热量足。
?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郊区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阿根廷牛肉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主要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冷藏保鲜技术的进步有关。
?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考点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020·天津模拟)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山东寿光地区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大力发展温室蔬菜种植,成为我国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地为武汉及其他地区提供大量新鲜蔬菜,保障了民生。
(1)说明寿光成为我国重要蔬菜供应地的有利条件。
(2)日照绿茶特色鲜明,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获取信息】
①寿光成为我国重要蔬菜供应地的有利条件可以从土地、技术、交通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土地、交通条件,由题干可知技术、政策条件。
②日照绿茶特色鲜明,叶片厚、香味浓、耐冲泡,其原因可以从气候角度进行分析。
③气候主要从热量、光照条件、昼夜温差等方面分析。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可知,从土地条件看,寿光地处渤海沿岸平原地带,地形平坦开阔,土地资源丰富,故蔬菜基地规模大。从技术条件看,运用温室大棚技术进行生产,改善了热量条件,能保障蔬菜全年生产。从交通条件看,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有利于将蔬菜快速运往市场。从政策条件看,有当地政府的扶持等。第(2)题,由信息②和③可知,从光照条件看,与南方地区相比,山东日照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从热量条件看,相对南方,山东日照的积温较低,热量条件相对少,茶树生长缓慢,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日照绿茶特色鲜明,叶片厚、香味浓、耐冲泡。
【尝试解答】(1)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蔬菜基地规模大;运用温室技术(农业新技术),保障蔬菜全年生产;交通便利;政策扶持。
(2)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较大;积温(热量或气温)相对南方较低,茶树生长缓慢。以上条件利于有益物质积累。
 全面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和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具体总结如下: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其主要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2021·湖北模考)油菜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一般以轮作或间作为主。白菜型冬油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纬34°以北地区,具有早熟、强抗寒等性状,但产量低,易倒伏,不适宜机械收割。甘蓝型冬油菜主要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区,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等性状,其越冬率、生长周期和产量与种植区生态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北方种植白菜型冬油菜是因为冬季(  )
A.风力大
B.气温低
C.光照强
D.降水多
2.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与(  )
A.无霜期显著正相关
B.海拔显著正相关
C.年均温显著负相关
D.纬度显著正相关
3.甘蓝型冬油菜种植北移,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搭建大棚 ②覆盖地膜 ③培育良种 ④延迟播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B 2.A 3.A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北方冬季气温较低而南方冬季气温较高,因此北方冬季种植的蔬菜需要有耐低温的特性;而白菜型冬油菜具有早熟、强抗寒的特性,适合越冬生长,因此我国北方种植白菜型冬油菜主要是因为冬季气温低。故选B。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甘蓝型冬油菜主要生长在纬度较低地区,因此和白菜型冬油菜相比,其抗寒性较弱,冬季气温越高则越冬率越高。无霜期越长,表示该地冬季气温越高,因此越冬率越高,二者呈正相关,故A正确;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越冬率越低,二者呈负相关,故B错误;年均温越高,冬季气温相对越高,越冬率越高,二者呈正相关,故C错误;纬度越高,冬季气温越低,越冬率越低,二者呈负相关,故D错误。故选A。第3题,甘蓝型冬油菜的种植受气温影响较强,若种植北移,则需提高生长环境的温度,或加强其抗寒性,因此可采用搭建大棚的方式来改善温度条件,采用培育良种的方式来增强其抗寒性,故①③正确;覆盖地膜对油菜的保温作用较小,故②错误;延迟播种会导致甘蓝型冬油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故④错误。故选A。
考点二 农业区位选择
(2019·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某村庄的土地利用情况。该村将不同位置的农用地按人口进行均分,图中甲、乙、丙、丁分别示意某农户分到的地块。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力投入较多。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据此完成(1)~(3)题。
(1)该农户分到的地块中,最便于种植蔬菜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农户不购置大型农用机械种植农作物,主要原因是该农户的地块(  )
A.形状规整
B.地形差异小
C.分散细碎
D.距离村庄近
(3)农用地向种田专业户集中后,该村(  )
A.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B.农用地面积减少
C.农产品种类多样化
D.农产品质量下降
【获取信息】
①村庄的位置及土地利用情况。
②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蔬菜种植投入的劳动力较多。
③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
④图中示意了宅基地与某农户分到的四块农用地的位置关系及距离远近。
【尝试解答】(1)B (2)C (3)A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②可知,蔬菜种植所需的劳动力较多,劳动时间长,频次高,结合信息①④可知,该农户分到的四块地中,乙地块距离宅基地最近,便于为蔬菜种植提供充足的劳动投入。第(2)题,由信息①可知,该村农用地是将不同位置的农用地按人口均分,该农户分到了四块地,结合信息④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个地块面积不大,比较分散,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第(3)题,由信息③可知,因农民进城,该村农用地向种田专业户集中,说明该村人口减少,但农用地面积不变,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
1.农业类型的区位选择
农业类型
区位类型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地区
林业
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区
渔业
湖泊、水库、池塘、沿海海域等
2.农作物的区位选择
农作物
区位选择
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水稻
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米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平原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如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局部示意图,在图中①②③④处应分别布局小麦种植业、花卉种植业、乳牛业、林果业。
百合喜凉爽,忌酷暑,耐寒性稍差;喜湿润,怕水涝。日光充足,略荫蔽的环境对百合更为适合。百合对土壤要求不严,黏重的土壤不宜栽培。甘肃兰州、江苏宜兴、河南洛阳、湖南龙牙是我国百合四大产地,其中兰州的百合品质最优。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四大产区中,兰州的百合品质最优,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昼夜温差大
C.水源充足
D.土层深厚
2.下图示意的栽种方式中适用于江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B 2.A 解析:第1题,甘肃兰州位于我国地势起伏较大的第一、第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形不平坦,A错误。“日光充足,略荫蔽的环境对百合更为适合”,甘肃兰州离海洋最远,降水最少,晴天最多,日光充足,昼夜温差最大,利于种植高品质的百合,B正确。甘肃兰州离海洋最远,降水最少,水源条件较差,C错误。百合对土壤要求不严,
土层深厚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第2题,江苏年降水量大,而百合喜凉爽,忌酷暑,
喜湿润,怕水涝。日光充足,略荫蔽的环境对百合更为适合,黏重的土壤不宜栽培。②④两图最易涝,因此不适合江苏,B、D错误。江苏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③图没有遮阳措施,其平地排水效果较差,C错误。①图百合种植在垄上,不易涝,且有遮阳篱笆可以遮阳,效果最佳,A正确。
PAGE
-
7
-(共45张PPT)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
第十一章 产业区位选择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生长发育
种植业
养殖业
现代农业
耕地
渔业
分布
水热条件
养分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干旱
半干旱
品种
规模
保鲜
冷藏
结构
生产成本
社会经济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点此进入
答案
庙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
会经济因
交通运输
对易腐变质产品影响大
(园艺业、乳畜业)
素政氮→宏观调控(产量、规模等
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

化肌
提高单位面积产
因良和
冷藏↓→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城市工矿L市场生产经营规模和地域
会业的发展变化类型发生变化

交通条件改善
系变
冷藏、保鲜技术
扩大了农产
的发展
销售范围
因化2
玻璃温室}-光、热、湿度
型文沿等高线修筑梯田地形
人工培育土壤
发改良耕作制度
扩大种植范围,影响
展「培育良和
生长时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