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内容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综合思维:认识城镇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联系人类活动(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人类如何使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地理实践力: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探究城镇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知识体系导图]
一、城镇化的概念
1.概念: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
(1)人口的集中过程。
(2)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3)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3.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 ?
二、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
发达国家
1950年后先快后慢;现在速度放缓、已经进入成熟期
发展中国家
1950年后先慢后快,现在快速发展 ?
2.部分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特点
欧美发达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城镇化,现在城镇人口比重已很高;目前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
日本
20世纪50—60年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90%,空间上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
非洲
长期处于较低的经济水平;部分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膨胀,就业岗位不足,导致贫困人口在贫民窟集聚
亚洲东南部
城镇化基本特点是人口急剧膨胀,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多方面还是有乡村的特点。部分国家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 ?
中国
目前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城镇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
三、城镇化的利弊
1.有利影响
(1)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社会进步、传播文明。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城乡发展差距缩小。
(3)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现代化城镇是主要的科技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4)城乡互动、全面发展。
2.阶段性问题 ?
(1)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人口问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入贫困。
(3)住房问题。城镇面积有限,过多人口造成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
(4)交通问题。车辆数量增加后,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
?不同阶段的城镇化水平的判断
一般认为,城镇化水平低于30%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一般处于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比例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通过增加就业、城镇用地等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郊区化使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不是城镇化的衰退,而是城镇化“质”的变化,
是城镇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
?解决城镇内涝的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强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等。
(5)增强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考点一 城镇化及其进程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速度快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获取信息】
①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②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③图中显示第一条高铁运营的时间约为
1965年;2000—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的城镇化率在四个国家中最低。
【尝试解答】(1)B (2)A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②③可知,第一条高铁运营的时间约为1965年,该年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为60%~70%,由此可推出该国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为30%~40%。第(2)题,由信息③可知,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的城镇化率在四个国家中最低,结合信息①可推知,该国为中国,此阶段中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城镇化
城镇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城镇化可以从内涵、标志和动力等方面理解。
(1)内涵
(2)标志
(3)动力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
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郊区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一般认为城镇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镇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
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 )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
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
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
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2.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 ②提高制造业水平 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④延迟退休年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A 2.C 解析: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
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第2题,图示
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
考点二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
km
B.15~20
km
C.20~25
km
D.25~30
km
(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获取信息】
①城市不透水面的概念。
②图中显示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由市中心向外降低;从1989年到2015年间,与市中心同样距离范围内,不透水面比例增加。
【尝试解答】(1)B (2)C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②可知,从1989年到2015年间,与市中心同样距离范围内不透水面比例均增加,比较1989年和2015年的两条折线,可以看出距市中心15~20
km范围内,两折线的垂直间距最大。第(2)题,由信息①②可知,不透水面比例增加,会使地表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补充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地表气温升高。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2)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
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有利影响
要素
影响
人口转化
城镇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①城镇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②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镇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020·北京模拟)绿道是一套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绿色步行通道系统,连接城市内各个大小绿地。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建设局限于局部公园、道路绿化,与城市整体景观及市民休憩活动联系不强,呈散点状分布,景观质量有待提高。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城市绿道的目的主要是( )
A.改善城市景观,提升环境质量
B.构建新型道路系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
D.合理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规划建设滞后
B.城区人口密度较大
C.城区土地价格较高
D.城市建设资金不足
1.A 2.A 解析:第1题,材料“绿道是一套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绿色步行通道系统,连接城市内各个大小绿地”,且绿道建设“局限于局部公园、道路绿化”说明我国目前的城市绿道主要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提升环境质量,A对。第2题,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规划建设滞后,不能实现绿道与城市各交通线路有机整合。选A。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某些城市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郊区城镇化对居民住房选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你是选择住在郊区还是市中心?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 分析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
某市三个住宅小区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位置
房屋每平米价格
交通
环境
文、教、卫等设施
玺园小区
近市中心
26
000元左右
最便捷
繁华、喧闹
齐全、知名度高
兰亭小区
近化肥厂
10
000元左右
较便捷
工业污染
齐全
恒大绿洲
山南新区
15
000元以上
较便捷
安静,空气清新
较齐全
[问题]
表中住宅小区分别适合城市中哪一类人群居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从选择者的年龄、收入水平,个性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探究思路二] 居住郊区化的条件及影响
按照国际惯例,城市居民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就会出现居住向郊区扩散的现象。2019年,广州人均GDP为22
676美元。目前广州市居住区有向郊区扩散的倾向,而郊区的低地价、低房价,进一步刺激了居民的住房消费欲望。居住区向郊区扩散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交通。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专家说:人们的日常出行耗时忍受时限是45分钟,单程超过45分钟的距离,人们就不太愿意每天往返奔波。
[问题]
1.广州市居住区呈现向郊区扩散的倾向。这个现象的出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综合思维)
提示:城区房价高,郊区房价低,基础设施好,环境好,人均收入高,交通便利。
2.分析一下,居住区向郊区扩散对土地利用方式带来哪些影响?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提示:影响:使郊区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有利影响:①使市中心人口密度降低,减少了人口压力,有利于环境的改善。②可以刺激汽车消费,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①私家车大量使用,增加交通压力。②汽车的增加会加剧污染。
【研究结论】
1.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
(1)自然环境:居住区的位置与环境。
(2)社会经济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性、房价与收入的对比、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小区治安环境、居住者的个人偏好等。
2.郊区城镇化
(1)表现:人口、产业向郊区迁移。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
(2)成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等。
【案例应用】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巴黎,巴黎与周边地区发展差异大。对此,法国实施了以均衡化发展为目标的政策。
分析法国可能采取的措施。
解析:从材料来看,实施均衡化发展的措施,主要从发展周边地区,转移巴黎的一部分城市职能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实施产业转移;建设卫星城;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扶持周边地区发展;引导人口外迁。
PAGE
-
10
-(共53张PPT)
第二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十章 乡村和城镇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非农业
非农业
很高
减慢
逆城市化
90%
东京
低
不足
急剧膨胀
乡村
恶化
快速
很大
农村剩余劳动人口
第二、第三
缩小
就业
有限
拥堵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03
核心素养
问题研究——中国郊区城镇化对住房选择的影响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概念、标志、意义
城
世界城镇化进程
进
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点此进入
答案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比例
90
8C
1989年一2002年亠2015年
60
30
000
2025303
与市中心距离km
导致
钢筋水泥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卜
城市工业废渣卢
地和空间严士地质
镇
自然
城市道路系统、再分降水、径流、改变水质、水量和山地
生产和生活设施配蒸发、渗漏地下水运动
7凌气改变太阳辐射和形成城市“热岛”雨
气温、降水
岛”和“雾岛
理环境的变化
建筑密集
日照、风向、风速些成
城市风等
大
巴黎
法国
洋
赛
大
利
塞罗那
不載
西班牙
首都
Q城市
港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标内容要求]1.结合实例,
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结合模式图,分析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地理实践力:通过户外考察,理解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划分。
[知识体系导图]
一、乡村和城镇
1.乡村:一般是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2.城镇:一般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
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1.乡村内部功能区
(1)划分依据:按照功能划分。
(2)乡村内部功能区:主要有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等。
?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
(1)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公共空间周围一般是居住区,再往外是生产区。
(2)居住区:是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3)生产区:是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三、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1)与乡村相比,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比较复杂,组成要素多,空间结构完整清晰,类型多样。
(2)城镇中同一类要素和活动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导致它们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城市主要功能区
?
类型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
特征
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线旁。商业区的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大城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是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随着经济发展,住宅区开始呈现不同级别的分化
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和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工业区的选址应远离住宅区,并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①依据: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②模式: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历史原因
城市发展初期形成的功能分区延续下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功能区
经济原因
在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价值相差很大。城市中心土地价格昂贵,一般为商业区;随着距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土地价格逐渐降低,通常为住宅和工业的分布区
交通原因
交通方式和布局不仅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而且影响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分布与发展
社会原因
各种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
?
行政原因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进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
1.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从城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等。
2.意义: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乡;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乡;处理好各种关系,建设和谐的城乡等。
五、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
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
2.地域文化景观: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
(1)乡村景观: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
(2)地域文化与乡村文化景观:我国北方四合院、皖南徽派民居、客家土楼、窑洞、蒙古包和吊脚楼等,这些传统民居的形成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乡村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
4.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1)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
①欧洲:建于中世纪的城市多以教堂、城堡等为中心,城墙包围着街市;近代产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
?
②美国:移民国家具有多元的地域文化,城市布局和建筑融合了自由、活泼、创新等人文元素。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从中心区向外,建筑物高度大幅下降。
③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古代城市讲究左右对称、规矩和等级。尤其是都城,都有多重城墙,宫城居城市中心位置,城市布局讲究中轴对称,道路多规划为棋盘格式。
(2)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
①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自然的协调,建筑材料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②西方:建筑强调本身的雕塑美,使用较多的几何形体,建筑材料多以石材为主。
?生产区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点缀其间。
?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可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提高村民幸福感,体现社会公正,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孕育新文化。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态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还有行政区、文教区和风景区等。
?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局有两大趋向:一是向城市外缘迁移,二是沿交通线分布。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而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在有些城镇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等。这是因为住在同一个少数民族区内的居民文化背景相同,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他们居住在一起可以减少感情上的隔阂,获得社会安全感。
?地域文化特点: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等。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河流对乡村景观影响更为明显,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乡村景观各不相同。
?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同。如以穆斯林文化为主的国家城市建设和欧洲国家的城市景观大不相同。
我国南北方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相同;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不同,城镇景观也不同。
考点一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2020·天津等级考)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 )
A.商业和住宅
B.工业和行政
C.旅游和休闲
D.仓储和物流
(2)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 C.气候 D.科技
【获取信息】
①此区域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城市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呈现条带状,东南部公共服务设施较好,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较差。
②图中虚线圈内分布着区域交通设施和金融设施以及医疗和文化设施。
③各设施在不同位置的分布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④其中交通和金融设施在虚线圈内分布密度最高。
【尝试解答】(1)A (2)B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②③④可知,该地的虚线圈内交通设施和金融设施的密度较大,交通便利,金融设施完善,最有可能的城市功能区为商业区和住宅区。第(2)题,由信息①可知,影响该城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城镇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成、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
形成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镇的最基本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城镇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不同因素对城镇功能区的影响
1.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镇功能区的影响
(2)交通通达度对城镇功能区的影响
2.其他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的影响
(2019·天津高考)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下图),回答1、2题。
1.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
A.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1.B 2.D 解析:第1题,首先要通过选项中描述,确定好对应图中区域。第一幅图是工业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第二幅图是居住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从第一幅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区域,工业用地比重的涂色深度略微增加,反映的工业功能是变强,A错;从第二幅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区域,居住用地的比重的涂色深度明显增加,反映的是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对;从第二幅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工业用地涂色明显变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中部没有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新建工厂集中在中部的情况,C错;从第二幅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的涂色深度皆有增加,故新增住宅并无在乙河沿岸集中扩大的情况,D错。第2题,通过图中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以得知,主城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重都大大增加,反映的城镇化水平大大提升,城市建设过程会出现城市拥挤和交通堵塞,需通过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进行解决,D正确。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增长在乙河以东的南部地区,污染从材料图中得知应该是有向局部区域聚集,并非简单概括为扩散,A错;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增加,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就业岗位会增加,B错;居住用地在图中分布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距离适合,C错。
考点二 城镇功能区的布局与评价
(2018·海南高考)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2)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获取信息】
①城市中心附近人口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
②读图可知,甲地距城市中心近,地价低。
③由图可得,乙地为地价次中心,距城市中心较远。
【尝试解答】(1)A (2)D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可知,该城市中心区首先要解决环境问题,由信息②可知,若甲地规划为公园,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且成本低。第(2)题,由信息③及结合城市功能区布局的一般规律可知,乙地最可能是住宅区,故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居住用地。
图示城镇功能区合理布局
工业区的布局规则
1.与城市整体
工业特点
规模小,无污染
用地规模大,轻度污染
严重污染,大型企业
布局
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
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远离城市的郊区
2.与住宅区
(1)要有便利的交通。
(2)要设置卫生防护带。
3.与风向
4.与河流
布局于城市河流下游,但自来水厂要布局在城市河流上游。
(2021·辽宁模考)下图为某市中心城区规划示意图。该市为了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在建成区基础上将重点规划建设滨水居住区、仓储物流区和旅游服务区。据此完成1、2题。
1.建成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旅游
C.河流
D.交通
2.与规划建设的滨水居住区、仓储物流区和旅游服务区对应合理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④
D.④③①
1.D 2.B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建成区附近有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及出入口、火车站、高铁站、城市道路等。所以,建成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交通,D选项正确;建成区距离河流较远,排除C选项;图中附近有较多的农田,地势平坦,因此主导因素不是地形,排除A选项;图中没有大型的旅游资源,国家湿地公园主要为宜居城市创造优美的环境,排除B选项。第2题,滨水居住区应布局在河湖旁边,所以应布局在②;仓储物流区应布局在交通便利处,所以应布局在③;旅游服务区应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所以应布局在靠近国家湿地公园的①。故选B。
考点三 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精神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
传统的四合院通常是纵向连接的二进、三进院落,体现“深”字的含义。内部院落宽敞,四面房屋各自独立,以游廊相接,便于起居。一个大家族老老少少居住在一起。妇女一般生活在二进院落以内,即所谓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从外面看,四合院很封闭,只有一个大门临街,大门一关则自成天地。四合院内的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体现了四合院“合”的精髓。
①主房 ②后院 ③厢房 ④小耳房 ⑤过厅
⑥里院 ⑦外院 ⑧垂花门 ⑨院门 倒座
(1)老北京的四合院是如何体现“合”字内涵的?
(2)试从北方气候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封闭、主体房屋坐北朝南建筑格局的形成原因。
【获取信息】
①结合文字材料,获取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体现的文化内涵等信息。
②阅读四合院建筑景观图,直观感知文字材料所描述的四合院建筑布局特点。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可知四合院的“合”
主要表现在一个大家族老老少少居住在一起,四合院内的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第(2)题,由信息②可了解北京的房屋、窗户的朝向,再结合北京的气候特点,可归纳出四合院主体房屋坐北朝南建筑格局的形成原因。
【尝试解答】(1)一个大家族住在封闭的四合院中,四合院内的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体现了四合院“合”的精髓。
(2)北京在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多西北风,四合院封闭可挡风沙;房屋坐北朝南,窗户朝南开,采光好,房内保持温暖;后墙不开窗,阻挡西北风。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尤其以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最为突出,城市建筑的布局、结构、风格都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如下表所示。
(1)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建筑
表现
原因
美国城市
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
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移民大量来自欧洲,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发展历史不同
欧洲城市
欧洲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2)对传统建筑结构的影响
建筑
表现
原因
中国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
美国建筑
缺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3)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建筑
表现
原因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亭、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统治权力的不同
(2020·北京模拟)下图为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这两种建筑景观差异的因素最可能是( )
A.气候差异
B.地域文化差异
C.地形差异
D.经济差异
2.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附近区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其形成因素为(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然因素
1.B 2.A 解析:第1题,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实用价值较低,故受气候、地形和经济影响小。故选B。第2题,北京市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市中心为紫禁城、天安门广场,成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故选A。
常见的城市空间结构图有城市功能分区图、城市地租曲线图和城市规划图等。在判断时,应紧密联系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结合等值线知识进行判读。
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判读技巧】
(1)看位置
图中①显示,功能区b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为商业区;图中②显示,功能区a位于商业区的周围,为住宅区。
(2)看风向
根据图中风向标④(既是风向标也是指向标),可以判断该地区以偏北风为主,北部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南部为下风向,故乙位于上风向,甲位于下风向。
(3)看河流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⑤显示,图中等高线向东北弯曲,故河流先向西南,后向南流。乙位于河流上游,甲位于河流下游。
(4)看关联
注意工业区多靠近铁路线,图中③显示的c功能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铁路,为工业区;乙住宅区位于上风向,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接近高等院校(图中⑥)。
【案例应用】
(2020·益阳模拟)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县城城市功能区规划。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县城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
A.宗教
B.地形
C.历史
D.经济
2.N住宅区较M住宅区便利的条件主要体现在( )
A.文物研究专家上班距离近,节省时间
B.邻近丘陵山地,环境更优美
C.邻近工业区,采购工业品更加便利
D.邻近文教科研用地,青少年上学便利
1.B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县城周边丘陵山地较多,县城位于河谷地区,故影响该县城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是地形,B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与M住宅区相比较,N住宅区某些区域距文物古迹用地较远,A项错误;M、N两个住宅区都邻近丘陵山地,B项错误;邻近工业区,便于居民上下班,工业区的工业品主要面向商家,而不是住宅区的居民,C项错误;N住宅区较M住宅区邻近文教科研用地,青少年上学便利,D项正确。
PAGE
-
13
-(共72张PPT)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十章 乡村和城镇
01
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
农业
交流
居住
生产
土地
复杂
完整清晰
多样
集聚
功能区
交通干线
便捷
高
普遍
级别
边缘
远离
下
相对位置
多核心
延续
大
昂贵
降低
城乡
生态环境
可持续
合理利用
人居环境
关系
地域
载体
徽派
自然环境
教堂
城墙
外围
下降
左右
城市中心
棋盘
对称
木质
几何
石材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03
核心素养
图表研析——城市空间结构图的判读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在城乡景
概念、特点
观上的体现
地域文化
乡村内部
地域
演空间结构
村文化
城乡内部与与城案例:福建
空间结构∏城
乡景∏客家土楼
城镇内部
观
功
主要
分区
模式
点此进入
答案
交通设施
融设施
低密度区
高密度区
目
低密度区
高密度区
医疗设施
文化设施
低密度区
低密度区
密度区
密度区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城镇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关键
要留有发展合理协调工业用地与要有便利的交通
余地
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L二者之间要设置防护带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减少对生活住宅区的污染
布局↓原则
规模小、无污染的用地规模大,有有严重污染、时难
工业可以有组织轻度污染的工业以治理的大型企业
地布局在市区内可布置在城市边宜布局在远离城镇
的郊区
图↓示
△无污染的小工业
N轻度污染的工业
严重污染的工业
Z住宅区
规划城市功能区
Q建成区
久基本农田
y¨国家湿地公园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城市道路
湖
国道
分高速公路及出入
□火车站
铁
铁路
00.5km
图例
河流及流向
丘陵山地
路
商业区
睏
住宅
::
N文物古迹用地
::::::
::::
:::::::
文教科研用地
预留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