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测试(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测试(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5 14:3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下列事件,
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A.发动“公车上书”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签订《马关条约》
D.创办京师大学堂
2.网络上流传着对义和团运动的多种评价:比如义和团运动是愚昧的暴民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人民翻身做主的前奏、义和团运动是政府和民间"上下合谋"。这些评价
A.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B.表明互联网有利于历史真相的传播
C.导致对义和团的记载模糊不清
D.说明人们对认识历史真相无能为力
3.1896年创刊的《时务报》,时人称其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虽铁石人亦受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洋务官僚张之洞也认为《时务报》“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士气”。据材料可知,《时务报》
A.得到了各阶层的普遍认可
B.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控制了国内政治运动舆情
D.有利于激发国民抗争意识
4.法国海军文官贝野·罗蒂在描述--次远征经历时说:“在许多西方军服之中,夹杂着中国长袍、珊瑚纽、尖顶帽。他们在失去了神圣性的北京帝都,参与这野蛮人的盛会,成为我们时代最唐突的事了。”他将这一天称为“北京的末日”。该军官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A.使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B.诱发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
D.使列强资本输出深入中国内地
5.1898年,梁启超发表《倡设女学堂启》,文中他重新界定了“贤”“良”的内涵,把相夫教子、宜家善种作为新女性的标准提了出来。后来在(变法通议?兴女学》中,梁启超进一步强调妇学是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梁启超的这些主张
A.摆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B.利于唤醒女性主体意识
C.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
D.推动了男女平等的实现
6.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坛口,各坛口都供奉牌位,全是他们信仰的“神灵”和敬仰的人物,如玉皇大帝、张飞、刘备等,各坛口人数不一,少则数十人,多则几百人。各坛口始终处于分散作战的状态,其活动范围、人数、名称都不固定。上述情况表明义和团
A.具有迷信落后的一面
B.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C.把矛盾指向帝国主义
D.形成了统一的领导机构
7.《上谕》(1901年2月14日):“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送命庆亲王奕助、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助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细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则《上谕》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②《辛丑条约》已签订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④清政府丧权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八国联军登陆前夕,东南各省督抚收到了朝廷密旨,密旨上说:“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大局何堪设想?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这一密旨
A.反映了清廷动员东南各省参战的决心
B.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东南联合互保”授权
C.说明清廷对当前局势有清醒认识
D.实质上号召东南清军与义和团联合作战
9.从1901年至1911年,以农民为主体,包括一部分工人、城市平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内的所谓“民变”在中华大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受到国人的欢迎
B.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被彻底粉碎
C.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义和团运动唤醒了人民的爱国心
10.近代某条约规定:“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11.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并不希望长江流域同样陷入动乱,而以刘坤一(两江总督)与张之洞(湖广总督)为首的东南督抚也决意在辖区内对内镇压、对外妥协。为此他们与帝国主义“结成联盟”,不理睬清中央政府的命令。上述事件发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12.1900年春,梁启超劝诱孙中山以“勤王”名号起义,举皇上为总统,握手共入中原;同年6月,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建议孙中山与李鸿章合作组织广东独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
A.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B.列强侵略中国以华治华
C.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交织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3.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与现代潮流相悖
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14.庚子年间,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将洋务派、维新派也概视为异类而加以排斥。这反映了
A.是清政府的下属机构
B.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C.愚昧无知、盲目排外
D.实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5.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惩罚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国
D.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
16.中国历史撰写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如以“狩猎”来指代君王出逃。同时,纪年方式用天干地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对应组合。据此推断,与近代著作《庚子西狩丛谈》记载的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清政府与外国餐订的某条约第十款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这说明
A.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到中国内地
D.清政府沦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傀儡
18.晚清时期,郑观应指出,要振兴商务,应“仿西法”在各省设立商务局,“公举殷商及巧工设为董事”,“各省商务局绅董,秉呈军机转奏,庶下情上达,不至为一人壅蔽也”。这说明当时
A.民主化改革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破产
C.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D.传统经济政策受到质疑
19.“猜灯谜”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清末上海某年元宵节上,灯谜“欧洲种(打一字)”
的谜底是“伯”,“德律风(打一地名)”的谜底是“电白”,“成汤鸣条之战”(打一名词)的谜
底是“商战”等等。这些灯谜
A.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B.体现了政府对西学的重视
C.反映了民众崇洋之风盛行
D.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20.盐商是清代最有实力的商业集团,有人通过对两淮盐商实得、应得利润的估算,认为“徽商在两淮盐运业的实得利润,不到其应得利润的40%”,到道光咸丰年间,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其主要原因在于
A.长途贩运中商帮的竭力控制
B.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
C.官营盐业不及私营盐业发达
D.太平天国垄断了两淮盐运业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
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到了建都天京,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从反满的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到太平军来了,“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了解倒悬”,给农民们解除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他们有衣有食,感受到革命所给予的幸福,效忠于太平天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再进一步采取向农民颁发田凭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它们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以上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3)在材料二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它们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A项正确;“明定国是”诏的颁布是维新运动高潮即百日维新的开始,不是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B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不是揭开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排除C项;创办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内容,并非维新运动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
2.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网络上存在着对义和团运动的多种评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可以看出这些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A正确;材料中的评价不一定准确,所以B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属于农民运动,材料中的评价并不能改变义和团运动的真实情况,也不能改变义和团斗争的记载,所以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人们无力认识历史真相,所以D错误。
3.D
【详解】
《时务报》“虽铁石人亦受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士气”。据材料可知,《时务报》起到了激发国民抗争意识的作用,故D正确;“各阶层的普遍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未强调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B错误;显然,该报助推了国内政治运动舆情,故C错误。
4.A
【详解】
依据“在许多西方军服之中,夹杂着中国长袍、珊瑚纽、尖顶帽。他们在失去了神圣性的北京帝都,参与这野蛮人的盛会,成为我们时代最唐突的事了。”可知这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1900年,西方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攻占清朝首都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正确;甲午中日战争诱发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B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C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深入中国内地,D排除。故选A。
5.B
【详解】
从材料中的“梁启超进一步强调妇学是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等信息可以看出,梁启超的主张阐述了妇女在家庭和国家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摆脱了”说法绝对,排除;梁启超对于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的主张不同于西方启蒙思想,排除C项;当时男女平等不可能实现,梁启超的主张没有起到推动实现男女平等的作用,排除D项。
6.A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信仰神灵,组织涣散,具有迷信落后的一面,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反帝斗争,排除C项;从材料看,义和团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机构,排除D项。
7.D
【详解】
根据“《上谕》(1901年2月14日)”可得出这一时间信息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政府丧权辱国有关。根据“昨据奕助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细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以看出,《辛丑条约》还没有签订。故①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
8.B
【详解】
材料中让东南各省大胆做事,联络一气,实际上就是授权他们为了保护东南有较大的自主权,B项正确;清廷对八国联军和战不定,并无抵抗到底的决心,所以A错误;清廷对八国联军侵华,企图瓜分中国的现实,以及中国必须变革以自强的形势并无清醒认识,C错误;清政府八国联军侵华后很快改变方针,镇压义和团,且材料中也为提及义和团,D错误。
9.C
【详解】
1901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通过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民变”,故选C;A项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说法过分夸大了义和团的作用,排除。
10.C
【详解】
根据材料“……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列强严格要求清朝官员镇压人民的反帝行为,严禁中国人民参与反帝运动,说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此条约为《辛丑条约》,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九国公约》无关,故排除A、B、D项。
11.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以刘坤一与张之洞为首的东南督抚不理睬清中央政府北上勤王的命令,与帝国主义结盟,即东南互保条约,故选C;ABD三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2.C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1900年春”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再分析梁启超及何启的建议,可知,当时我国的阶级矛盾尖锐。因此,題干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故C正确;A项是武昌起义的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西方列强,排除B;D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D。
13.A
【详解】
根据材料,蔡元培认为当时满洲政府因反对变法而仇视外国人,所以义和团运动同样仇视外国人,结合史实可知义和团运动时,区分不开西方侵略与先进文化,故A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矛盾,故B错误;义和团运动与维新变法领导者不同,做法不同,不是其延续,故C错误;义和团运动运动不反封建,故D错误。
14.C
【详解】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排斥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维新派,体现了义和团不接受先进事物、盲目排外的倾向,故选C;义和团是民间团体组织,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15.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列强通过《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维护在华的特权和地位,D正确;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与史实不符,A排除;B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后,慈禧太后仓皇向西出逃,史称“庚子国难”,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7.D
【详解】
材料“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出自《辛丑条约》内容,该条约签订后,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正确;A是《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响,排除;B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影响,排除;C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排除。故选D。
18.D
【详解】
本题考查清末早期维新派的经济思想,郑观应是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材料中的“仿西法”的经济主张反映了他对传统经济政策的质疑,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经济思想没有涉及民主化改革,也不是政府抑商政策,也没有反映近代化进程,故ABC选项错误;
1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上海出现与欧洲人种、电报和商战等相关的灯谜,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A项正确;元宵灯谜是民众娱乐,不能体现政府对西学的重视,B项错误;反映了民众崇洋之风盛行与“商战”等灯谜不符,C项错误;白人、电报和商战等灯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不是说明其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D项错误。
20.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道光咸丰年间我国开始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导致腰缠万贯的盐商销声匿迹,故选B;盐商的销声匿迹主要是政府的压榨和各级官吏的盘剥,A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21.(1)影响:传播了中国文化,扩大了中国影响力;促进了中国手工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加强了经济往来,促进中外友好交流。
(2)原因:工业革命后,西方技术先进;中国固守传统,缺乏技术创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国家在世界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近代中国国力衰退,国际贸易缺乏强力后盾;西方列强加紧经济侵略。
【详解】
(1)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播了中国文化,扩大了中国影响力;根据“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可知,促进了中国手工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根据“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根据“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可知,加强了经济往来,促进中外友好交流。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可知,工业革命后,西方技术先进;根据“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可知,中国固守传统,缺乏技术创新;根据“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可知,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下降的原因还包括,西方列强加紧经济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国家在世界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近代中国国力衰退,国际贸易缺乏强力后盾等。
22.(1)材料一: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材料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材料一:中国由一个封建自主的独立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材料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材料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4)太平天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义和团排斥一切西方外来事物。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可知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根据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根据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后,中国由一个封建自主的独立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材料三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可知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义和团排斥一切西方外来事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