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现代文阅读
小说类
小说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1.注意环境描写;(3-10页)
2.把握故事情节;(11-14页)
3.揣摩人物形象;(15-20页)
4.概括主题内容;(21-23页)
5.分析写作技巧;
6.品味语言特色。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
⑤暗示社会环境
⑥丰富深化作品主题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题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如: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的冷冷清清
,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节选自《修鞋姑娘》
作用: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XX,营造了xx氛围,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2·渲染氛围
文章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
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如: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儿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顿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诺曼底”号遇难记》
作用: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渲染了不祥的感情基调,为下文诺曼底号遇难做铺垫。
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
如: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树木啦,全看得见。天空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着雪把它擦亮了似的。《凡卡》
作用: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写出家乡的优美快乐的冬季情景,写出了凡卡希望爷爷来接他的迫切心情。
4·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
如:当时天气很热,成吉思汗感到口渴得厉害,他多希望能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水解解渴,可是炎热的天气把所有山间小溪烤干了。他终于看到有水从岩石边低下,上面应该有一个泉眼。在潮湿的季节里,这里总有一条激流倾泻而下,可现在只有一滴一滴往下滴水。《成吉思汗和鹰》
作用:属于
自然环境描写,成吉思汗当时口很渴,在炎热天气下想找到水的话时特别的不容易,为下文找到水做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
如: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天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卖火柴的小女孩》
作用: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了一种凄凉寒冷的氛围,为下文小女孩的冻死的情节展开作铺垫。
6·深化作品主题
如: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作,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诺曼底”号遇难记》
作用: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从纹丝不动和雕像两个词形容船长的形象,写出人们对船长的崇敬与惋惜之情。
命题指向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解题思路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要素,其作用有:
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生活环境--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②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从小说结构的角度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衬托人物性格、心境;(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⑥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环境,要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
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一般地,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艺术效果上都有特殊的表达作用
总结
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的思路
环
境
情
节
人
物
主
题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环境本身)
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指向情节)
烘托感情,表现性格;(人物与环境关系)(指向人物)
突出……主题
(指向主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故事情节
概括故事情节:某人因某原因在某时某地做了某事(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舍去细节概括情节,语言简洁明了,情节发展前后环节清楚)
情节的作用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照应前文;
4刻画人物性格;
5表现主旨(中心)或深化主题。
情节安排
的特点与作用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答题思路】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情节方面:是否构成一定的波澜曲折,是否有照应铺垫等。
2、人物方面:是否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如刻画性格,揭示心理等。
3、主题方面: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
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4细节描写: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结合文章的主旨,或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如何从不同角度
去探究呢?
1、从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2、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角度,几个人物间存在着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实写与虚写的关系;
3、从情节的角度,是否能够成情节的波澜;
4、从主题的角度,结合文章的主旨,思考作者想表达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
这四个角度正好涵盖了考点要求的从不同角度
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概括主题内容
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理解或看法。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
一是从小说的标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①
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②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③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④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⑤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彩分析主题。
⑥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⑦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小说主题多样化探究”
解题思路
详解
写作技巧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等);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作用: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小说的标题
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答题模式:
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灵魂。小说的标题,对于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结构、线索常常都有特殊的意义。
1可从人物形象的角度作答,2从读者的感受角度作答,3从小说主题的角度作答,4从标题语言本身的角度作答,等等。
“小说标题意义
探究”
解题思路
详解
品味语言特色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语言特点: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