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差错 差劲 出差 参差不齐
B.和气 和面 和谐 曲高和寡
C.行当 行伍 行情 行家里手
D.押解解聘 解数 慷慨解囊
【答案】C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辨析多音字的能力。
A. chā/ chà/ chāi/ cī;
B. hé/ huó/ hé/ hè;
C. háng / háng / háng / háng ;
D. jiè/ jiě/ xiè/ jiě。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题中所给的字有习惯性误读字、多音字,这就需要考生在课下阅读时仔细辨认、认真积累、多次复习。
2.(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精辟透彻的分析、条理清晰的归纳、缜密严谨的逻辑推理是科研论文的重要特点。
B.由他签暑的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那些在催残生命的火中受煎熬的人们以希望。
C.消费品生产行业应该从急功进利的发展模式改弦易撤,重建商业经营的伦理体系。
D.寒冬时节,橘黄的灯光透过窗口,给晶荧的白雪镀上淡黄的光晕,凭添一丝暖意。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B.“签暑”的“暑”应为“署”;“催残”的“催”应为“摧”。
C.“急功进利”的“进”应为“近”;“改弦易撤”的“撤”应为“辙”。
D.“晶荧”的“荧”应为“莹”;“凭添”的“凭”应为“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题中考查的主要是同音字,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仔细辨认、认真积累、多次复习,尤其注意同音字的区别。
3.(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层政府一定要教育党员干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要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要无所不为,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B.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C.如果仅仅因为个别队员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野,就取消城管部门,这无疑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D.这次考试有道题本来我会,却因为粗心写错了公式,丢了10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贬义词,此处是褒义的语境,褒贬不当。
B.“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此处误把“江河”理解为具体的江水河水,属于望文生义。
C.“因噎废食”比喻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把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了。语境认为不该因为个别队员的问题而取消城管部门,因为城管部门是应该存在的,符合语境。
D.“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堕落或犯了严重错误,就成为终身的恨事。语境是说考试丢分,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核成语使用的能力,做这类题关键是平时多积累、熟记。在辨析成语时,要能了解成语的意义、词性、成语的感彩、语体色彩、用法的差别,成语的出处、结构等内容,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4.(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这组策划报道时间正处于植树季节,时效性强,“用数据说话”,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号召力——号召市民投身到护绿建绿的队伍中来!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D.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将“分号”改为“逗号”,表示句子的并列时可用“逗号”或“分号”,如果并列的句子中没有“逗号”,则用“逗号”表示并列。
C.“怎么了?你”改成“怎么了,你?”,疑问句、感叹句倒装时,“问号”“感叹号”仍放在句末,不跟在叹词或疑问词的后面。
D. 删去“省略号”,“省略号”就是表示“等等”的意思,与后面的“等等”重复。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题中所给的标点符号一般是易错符号,这就需要考生在课下阅读时仔细辨认、总结、认真积累、多次复习。多关注书名号、省略号、冒号、破折号等的使用。
5.(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中国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D.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答案】D
【知识点】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句式杂糅,“包括……”和“由……组成”杂糅,删去“组成”。
B.“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不合逻辑,“留学生吟诵社”不是“爱好者”,可以在“吟诵社”后加“的社员”。
C. “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结构混乱,“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的主语是“一个人的吃相”,去掉“看”。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病句的类型以及修改。《考试大纲》列举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六种病句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做练习、多总结、熟练掌握。只有如此,做这类题才能得心应手。
二、语言表达
6.(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
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
, 。
【答案】平定心绪;就变成了镜子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仔细研究原句,原句中“伸长脖子”“站直身子”使用了比拟句,所以后面仿写的句子也要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句式要一致,原句运用了“……就变成了……”的句式,仿写的句子也要运用这一句式;内容上,原句谈论的是水的特点,仿写也要注意从水的特点角度思考。
故答案为:平定心绪;就变成了镜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仿写句子需要注意四个“一致”:1.话题一致,包括陈述对象一致和中心主旨一致;2.结构一致,包括句式、语气的一致,还包括句间关系的一致;3.修辞一致,仿写句子必须严格遵守和运用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格调一致,包括感情一致,风格一致,色彩一致。第1条根据题目要求具体掌握。
7.(2019高二上·鹤岗期中)将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提取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答案】①古籍;②修复;③人才;④不足。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该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古籍”(“馆藏古籍”)、人才是主题词,不可不取。二要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修复”、“缺乏”就是对陈述的对象的陈述,不可不取。三是选定后,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如能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敲定。如本题可连缀成:(馆藏)古籍(亟待)修复,(但这方面)人才(非常)缺乏。这有点像提取句子主干,可以利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来做,基本程序为:压缩内容——提取主干——筛选比较——整合表达(一般可以表述为:“谁或什么怎么样了”这样一种主谓结构)。
故答案为:①古籍;②修复;③人才;④不足。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此题要求提取关键词,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摘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中心内容.这也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寻找关键词需要我们每一个学生具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寻找与陈述对象(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筛选,提炼出关键词。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一个热衷在博物馆“打卡”的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休闲时光,毋庸置疑,“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仿佛是跨越千百年时光而来的先人信札,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得以一窥祖先们的生活图景、悲欢离合。这样的“精神盛宴”,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不再是小众需求。虽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中国博物馆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
“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在做好保护、研究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让身处其中的观众在很舒服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关强说。这对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无疑提出了很高要求。
调查发现,博物馆“讲故事”能力仍是短板,观众对博物馆不同方面的评价中,评分最低的三项是“互动体验手段”“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体验”。 “至今还有很多博物馆停留在展示奇珍异宝的阶段。”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好的展览,要用故事打动观众。展览的要义,不是追求最上乘的展品,而是讲好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坛坛罐罐,而是展示这个区域过去人们的生活。
(同材料一)
(材料三)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正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器物学和考古学的解读思路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解读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及其传奇故事。
与传统的展陈方式相比,观众更青睐有互动和参与感的展览。为了满足新需求,不少博物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在文物活化方面各出奇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组文物表情包,被年轻人大量下载;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湖南省博物馆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等系列活动,每场预约名额都被一抢而空……
(《人民日报》2019年5月10日)
8.下列材料一图表的解读不正确一项是( )
A.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和参观人数,与上年相比都有增加。
B.“新华社记者卢智编制”,标明了编制者的身份和姓名,以体现信息的可靠性。
C.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18家。
D.统计图配有多个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图案,可以让读者感到形象、亲切。
9.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解决目前博物馆“成长的烦恼”。
10.如果选用上述三则材料做一期宣传专题,下列哪项适合做专题的主标题?选择并简述理由。
A.博物馆“热”背后的“冷”思考 B.博物馆的未来路在何方?
C.博物馆,应讲好自己的“故事”
【答案】8.C
9.转变博物馆传统思路,关注展品背后的文化;改善博物馆展示和讲解方式,增加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感。
10.【示例1】我选择A。标题用“冷”“热”对比,形象生动,表达鲜明,容易吸引读者。既关注到当今博物馆“热”的现状,又冷静思考了博物馆存在的短板和未来发展的出路。
【示例2】我选择B。标题用设问的形式能吸引读着,引人思考。暗示了博物馆现状的不足,引发读者思考博物馆未来如何改革发展。
【示例3】我选择C。标题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在博物馆“热”的当下,讲“故事”仍是博物馆的短板。今后应该在讲解方式、互动体验等方面作出努力。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这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图表,根据图表具体内容,概括合理结论,对照选项,比较正误。
(2)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内容及品析语言的能力。考生可以从材料的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关系或者标题本身所用手法技巧等方面分析作答。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C.“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18家”错误,从材料一的图来看,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为5354家,免费开放数量为4743家,“▲”表示比上年增加,而图中“▲218家”在“5354家”旁边,由此确定: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18家,而不是“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考生可以先找“成长的烦恼”,然后根据烦恼的内容给出解决的措施。如材料二指出目前博物馆面临“成长的烦恼”,提出博物馆“讲故事”能力是短板。为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三中做出了具体阐释:“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解读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及其传奇故事”。材料三中指出“与传统展陈方式相比,观众更青睐有互动和参与感的展览”,由此可知,可以转变传统思路,关注展品背后的文化。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内容及品析语言的能力。考生可以从材料的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关系或者标题本身所用手法技巧等方面分析作答。如果选择A项,可以从“热”和“冷”的对比入手。结合材料可知,“热”指的是博物馆的关注度高,“冷”指存在的短板,二者对比鲜明,吸引读者。如果选择B项,可以从句式方面分析妙处。设问句的好处是吸引读者,引发人们思考。如果选择C项,可以从其所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入手,重点阐释“讲好自己的‘故事’”的内涵。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青春之门
赵 东
①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的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地望上半天。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
②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 ;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得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儿便也插上翅膀飞出大门;冬天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串脚印都跳到了门外……懂事的时候,我就试图接近那扇门,有时间就与它培养感情,跟它说话,给它唱歌,向它做鬼脸儿 ……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
③后来,我可能是长大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扇门竟訇然地向我敞开了。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跑呵跳呵,朋友也多起来,调皮的鸟,溢香的花,青翠的山,幽蓝的湖,还有伙伴的友情,对知识的求索,对异性那种神秘而清纯的爱慕……排山倒海地向我推来。穿越过一段时间的隧道,我终于跨过了这扇既陌生又熟悉的大门。
④由小男孩迅速长成个小伙子,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慷慨。那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已经被丢在身后了,喜欢在门前徘徊的我,突然像失去了什么,周围是一片空蒙寂寥,于是便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总想把甜密和痛苦都揉进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总想把静谧和骚动都捏进指缝,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入我荒凉的田野。
⑤这就是我所踏上的青春的阶梯吗?这样的年龄悄悄地来了,这样的季节悄悄地来了,谁也无法拒绝,谁也无法回避。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它不仅奔流着执著的血浆,还燃烧着热情的生命。清晨,我在它的呼唤中醒来;夜晚,我在它的抚慰中睡去;仅仅是在短暂的瞬间,我便迎来了青春之门,我便告别了青春之门,向人生的又一新领域奋力攀登。仅仅是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留下了一生中最多最多的回忆……
⑥想停下来深情的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标身后早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使命便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⑦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吗
⑧人生就像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又一扇庄严的大门。
11.根据语句特点,在第②段横线上写一句符合语境的话。
12.这篇抒情散文“青春之门”为题,却从孩提生活入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3.作者在抒发自己对青春的体悟时,紧扣“迎来”和“告别”两个阶段交替组织材料,抒发情感,结合③④两段,分析作者在这两个阶段中所抒发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14.在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个比喻的含义和用意。
【答案】11.如:一首催人入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
12.①为下文做铺垫。②为“青春之门”营造一种神秘气氛。
13.①突然打开的青春之门向“我”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清新世界,使“我”的内心充满了甜蜜和骚动;②青春如此短暂,当“我”跨国那扇“五彩门”以后,感到深深的失落,内心充满了无奈和孤独。
14.①含义:青春是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时光,它非常短暂。②用意:告诫青年人要格外珍惜时光,因为它一旦消逝,将永不再现。
【知识点】仿写句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仿写句子需要注意四个“一致”:1.话题一致,包括陈述对象一致和中心主旨一致;2.结构一致,包括句式、语气的一致,还包括句间关系的一致;3.修辞一致,仿写句子必须严格遵守和运用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格调一致,包括感情一致,风格一致,色彩一致。第1条根据题目要求具体掌握。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把握结构、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课下多阅读经典散文,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在阅读时,要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本中心思想;逐段理解,把握段意;关注关键词,理解表层义、比喻义、象征意等,进而分析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了解作者经历,读懂文本,既读懂表层含义,又读懂深层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用意从结构、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作答。
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连续的三句是回忆童年的生活,已经提供的是书、故事,与之同类有儿歌、玩具、动画片等。内容确定了,填写句子时再关注一下句式,要与前后句保持一致。比如:一首催人入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人的成长是连续的过程,青春期之前是懵懂的童年,要突出青春来临的表现,除了直接写,还可以把童年的生活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比,这样有较好的艺术效果。再说,既然有“门”,就有门里门外,作者把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视为走出“门”之后的生活,相对的,此前的童年生活无疑是“门内”的经历。于是,先写“门内”的童年生活作为铺垫,再写“门外”的青少年生活,既合情合理,又水到渠成。笔下的童年生活也可以为下文罩上一层朦胧神秘的色彩。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这道题指向很明确,要求概括“迎来”和“告别”青春两个阶段的感情体验,而且把阅读的范围指定为③④两段,我们根据这个指令答题就容易多了。文本第③段侧重表达迎来青春时,眼前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清新世界,使“我”的内心充满了甜蜜和骚动;阅读时要仔细体味文本信息,如“訇然”,“另一个清新的世界”,以及后面对我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文本第④段侧重表达青春匆匆而过,当“我”跨国那扇“五彩门”以后,感到深深的失落,内心充满了无奈和孤独。阅读时要揣摩如下信息:“突然像失去了什么”“一片空蒙寂寥”“孤独”“我荒凉的田野”等。
1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五、文言文阅读
(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1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奇之:以……为奇 B.丞相何亡:死亡
C.居一二日,何来谒上:拜见 D.虽为将,信必不留 :即使
1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介词 凭借
B.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介词 和
C.顾王策安所决耳: 所字结构
D.吾为公以为将: 介词 因为
17.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韩信估计萧何已向刘邦推介了自己,自己仍不得重用,于是逃跑。萧何听说韩信逃亡的消息,来不及禀告刘邦,径直去追赶韩信。
B.萧何认为,刘邦如果只在汉中称王,就不必重用韩信,如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讲究信用,从长计议,认真谋划。
C.韩信因为刘邦授予他的官职太小而生去意。刘邦起初看萧何的面子,欲委任韩信为将领,萧何说,即便安排韩信做将领,他也不会留下来。刘邦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委任韩信做大将。韩信才留下来。
D.刘邦后来感叹:“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从本文中刘邦对萧何的言听计从看来,刘邦战胜项羽绝非偶然。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②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答案】15.B
16.A
17.B
18.①将领都跑了几十个,你不去追;说是去追韩信这个无名之辈,必定是在说谎。
②大王素来傲慢无礼,今天封大将军好像呼喝小孩子一样,这是韩信之所以要逃走的原因。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 (1)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在考场上,还要结合上下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上下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在汉中称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大将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丞相何亡”意思是“丞相萧何逃亡了”。“亡”,逃亡。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是介词,“以”后省略代词“之”,应为“以之闻”,所以“以”应解释为“把”。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B.“如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讲究信用,从长计议,认真谋划”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意思是“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信”还是指“韩信”。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亡”,逃亡;“数”,计算;“诈”,欺诈,说谎。②“素”,素来,向来;“慢”,傲慢;“拜”,封授;“此……也”,判断句;“乃”,就是;“所以”,……的原因;“去”,逃走。
六、古代诗歌阅读
(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9.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 诗,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 的氛围。
20.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19.五言律诗;清幽恬静
20.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考生要熟悉诗歌体裁,把握意象,理解意象营造的氛围。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歌共八句四联,颔联和颈联都使用对仗,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每句五字,由此可知,这是五言律诗。第二个问题,要求概括氛围特点。阅读诗歌,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形成的氛围,再用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氛围的特点即可。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该题可以填写“清幽恬静”。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已经提示,此诗尾联和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超然物外、高雅绝俗的情怀。“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这里仅有月亮,与王维“明月来相照”相仿,其中流露的情感是一致的,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七、情景默写
21.(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关雎》中以“ , ”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2)《十五从军征》中通过远景写出凄凉破败景象的句子是: , 。
(3)《饮酒(其五)》反映了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句子是: , 。
(4)杜甫在《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绵时盼望得到家人平安讯息的句子是: , 。
(5)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 , ”表达了积极向上、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
【答案】(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悠”“辗”“冢”“烽”“抵”“沧”。
故答案为:⑴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⑵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要准确完成理解性默写题,尤其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认真理解诗歌、文言文,之后熟记,还要注意句中易错的字。
八、材料作文
22.(2020高三上·嘉兴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什么样的青年人才能成功?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信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说:兴趣。
一名环卫工人说:认真。
一名外科麻醉师说:精确。
结合他们的回答,作为高中生的你有什么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参考例文】
新时代新青年——拼搏与创新
18年前,当世纪的圣火还在熊熊燃烧时,我们带着一个世纪的企盼呱呱坠地;18年后,当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接过长辈肩上的责任,成为了新时代的新青年。
何为新时代?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全新时代;何为新青年?新青年是在新时代中极具个性却又不乏拼搏与创新精神的年轻一代。
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的我们,也要在成长中报效祖国。
青年是民族的脊梁。新时代新青年定当有顽强拼搏之精神。赛场上顽强拼博的女排队员用她们的坚持与勇气,为祖国带来了荣誉;职场上顽强拼搏的“香港罗拉”朱芊佩,用她的坚持,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内心的满足;生活中顽强拼搏的95后人大代表徐萍,用自己前汗水换来艺术知识的普及,被你我熟知。青年强,则中国强。在物质生活充足的时代中成长的我们,对精神上的自立自强则更加渴求,一个拥有顽强拼搏精神的民族,是不会落后于他人的。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新时代新青年必需要有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潘建伟和他的团队开发量子通信,为国家信息安全筑起了屏障;美女科学家颜宁攻破膜蛋白课题,以智慧定义美丽;90后青年龚华超让笔记本触摸板变成了九宫格数字小键盘,连扎克伯格都在使用,创造了完完全全由中国人创造的产品。正如法拉第所说,没有谁能预估一个婴儿的将来。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没有人能预估我们的将来,富于想象的我们,敢于实践的我们,定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愈加强大。
吾辈青年定将成为祖国的骄傲,亚运会赛场上捷报一个个传来,无不振奋人心:孙杨、徐嘉余、苏炳添……他们的成功,成为了中国的骄傲。当世人都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乎快乐多于在乎荣誉的时代时,我们用实际证明,我们为国而奋斗的决心从未弱化。习主席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的大旗早已传入你我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中成为现实。
宋代大儒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告别幼稚与青涩的我们已经做好了难备,18岁后的青春,定是一段不甘于平凡、拼搏向上的岁月。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从本题来看,表面上是有四种不同的回答来告诉我们成功“应该具备的条件”,如果学生只从“信仰”“兴趣”“认真”“精确”的任意一点来回答,这样的文章算三类文章。
如果从杰出人物与普通人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人群对待“成功”有不同的理解。杰出人物更侧重于有远大的理想,取得不俗的贡献,而普通人更侧重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就”有大小,“成功”义相同。可记入二类文。
如果站位于“高中生”来看,他们虽然每个人的职业不同,但是在“崭新的时代”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他们都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时代紧密相连,那他更有机会取得“成功”。也可讲到“理性的规范”固然可做得更好,但是“感性的追求”可让人走得更远。此类文章如果文笔俱佳,可记入一类文。
【点评】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1 / 1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差错 差劲 出差 参差不齐
B.和气 和面 和谐 曲高和寡
C.行当 行伍 行情 行家里手
D.押解解聘 解数 慷慨解囊
2.(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精辟透彻的分析、条理清晰的归纳、缜密严谨的逻辑推理是科研论文的重要特点。
B.由他签暑的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那些在催残生命的火中受煎熬的人们以希望。
C.消费品生产行业应该从急功进利的发展模式改弦易撤,重建商业经营的伦理体系。
D.寒冬时节,橘黄的灯光透过窗口,给晶荧的白雪镀上淡黄的光晕,凭添一丝暖意。
3.(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层政府一定要教育党员干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要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要无所不为,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B.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C.如果仅仅因为个别队员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野,就取消城管部门,这无疑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D.这次考试有道题本来我会,却因为粗心写错了公式,丢了10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4.(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这组策划报道时间正处于植树季节,时效性强,“用数据说话”,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号召力——号召市民投身到护绿建绿的队伍中来!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D.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5.(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中国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D.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二、语言表达
6.(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
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
, 。
7.(2019高二上·鹤岗期中)将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提取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一个热衷在博物馆“打卡”的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休闲时光,毋庸置疑,“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仿佛是跨越千百年时光而来的先人信札,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得以一窥祖先们的生活图景、悲欢离合。这样的“精神盛宴”,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不再是小众需求。虽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中国博物馆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
“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在做好保护、研究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让身处其中的观众在很舒服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关强说。这对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无疑提出了很高要求。
调查发现,博物馆“讲故事”能力仍是短板,观众对博物馆不同方面的评价中,评分最低的三项是“互动体验手段”“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体验”。 “至今还有很多博物馆停留在展示奇珍异宝的阶段。”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好的展览,要用故事打动观众。展览的要义,不是追求最上乘的展品,而是讲好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坛坛罐罐,而是展示这个区域过去人们的生活。
(同材料一)
(材料三)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正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器物学和考古学的解读思路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解读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及其传奇故事。
与传统的展陈方式相比,观众更青睐有互动和参与感的展览。为了满足新需求,不少博物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在文物活化方面各出奇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组文物表情包,被年轻人大量下载;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湖南省博物馆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等系列活动,每场预约名额都被一抢而空……
(《人民日报》2019年5月10日)
8.下列材料一图表的解读不正确一项是( )
A.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和参观人数,与上年相比都有增加。
B.“新华社记者卢智编制”,标明了编制者的身份和姓名,以体现信息的可靠性。
C.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18家。
D.统计图配有多个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图案,可以让读者感到形象、亲切。
9.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解决目前博物馆“成长的烦恼”。
10.如果选用上述三则材料做一期宣传专题,下列哪项适合做专题的主标题?选择并简述理由。
A.博物馆“热”背后的“冷”思考 B.博物馆的未来路在何方?
C.博物馆,应讲好自己的“故事”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青春之门
赵 东
①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的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地望上半天。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
②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 ;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得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儿便也插上翅膀飞出大门;冬天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串脚印都跳到了门外……懂事的时候,我就试图接近那扇门,有时间就与它培养感情,跟它说话,给它唱歌,向它做鬼脸儿 ……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
③后来,我可能是长大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扇门竟訇然地向我敞开了。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跑呵跳呵,朋友也多起来,调皮的鸟,溢香的花,青翠的山,幽蓝的湖,还有伙伴的友情,对知识的求索,对异性那种神秘而清纯的爱慕……排山倒海地向我推来。穿越过一段时间的隧道,我终于跨过了这扇既陌生又熟悉的大门。
④由小男孩迅速长成个小伙子,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慷慨。那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已经被丢在身后了,喜欢在门前徘徊的我,突然像失去了什么,周围是一片空蒙寂寥,于是便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总想把甜密和痛苦都揉进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总想把静谧和骚动都捏进指缝,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入我荒凉的田野。
⑤这就是我所踏上的青春的阶梯吗?这样的年龄悄悄地来了,这样的季节悄悄地来了,谁也无法拒绝,谁也无法回避。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它不仅奔流着执著的血浆,还燃烧着热情的生命。清晨,我在它的呼唤中醒来;夜晚,我在它的抚慰中睡去;仅仅是在短暂的瞬间,我便迎来了青春之门,我便告别了青春之门,向人生的又一新领域奋力攀登。仅仅是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留下了一生中最多最多的回忆……
⑥想停下来深情的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标身后早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使命便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⑦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吗
⑧人生就像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又一扇庄严的大门。
11.根据语句特点,在第②段横线上写一句符合语境的话。
12.这篇抒情散文“青春之门”为题,却从孩提生活入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3.作者在抒发自己对青春的体悟时,紧扣“迎来”和“告别”两个阶段交替组织材料,抒发情感,结合③④两段,分析作者在这两个阶段中所抒发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14.在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个比喻的含义和用意。
五、文言文阅读
(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1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奇之:以……为奇 B.丞相何亡:死亡
C.居一二日,何来谒上:拜见 D.虽为将,信必不留 :即使
1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介词 凭借
B.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介词 和
C.顾王策安所决耳: 所字结构
D.吾为公以为将: 介词 因为
17.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韩信估计萧何已向刘邦推介了自己,自己仍不得重用,于是逃跑。萧何听说韩信逃亡的消息,来不及禀告刘邦,径直去追赶韩信。
B.萧何认为,刘邦如果只在汉中称王,就不必重用韩信,如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讲究信用,从长计议,认真谋划。
C.韩信因为刘邦授予他的官职太小而生去意。刘邦起初看萧何的面子,欲委任韩信为将领,萧何说,即便安排韩信做将领,他也不会留下来。刘邦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委任韩信做大将。韩信才留下来。
D.刘邦后来感叹:“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从本文中刘邦对萧何的言听计从看来,刘邦战胜项羽绝非偶然。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②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六、古代诗歌阅读
(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9.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 诗,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 的氛围。
20.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七、情景默写
21.(2020高一上·桐庐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关雎》中以“ , ”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2)《十五从军征》中通过远景写出凄凉破败景象的句子是: , 。
(3)《饮酒(其五)》反映了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句子是: , 。
(4)杜甫在《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绵时盼望得到家人平安讯息的句子是: , 。
(5)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 , ”表达了积极向上、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
八、材料作文
22.(2020高三上·嘉兴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什么样的青年人才能成功?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信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说:兴趣。
一名环卫工人说:认真。
一名外科麻醉师说:精确。
结合他们的回答,作为高中生的你有什么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辨析多音字的能力。
A. chā/ chà/ chāi/ cī;
B. hé/ huó/ hé/ hè;
C. háng / háng / háng / háng ;
D. jiè/ jiě/ xiè/ jiě。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题中所给的字有习惯性误读字、多音字,这就需要考生在课下阅读时仔细辨认、认真积累、多次复习。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B.“签暑”的“暑”应为“署”;“催残”的“催”应为“摧”。
C.“急功进利”的“进”应为“近”;“改弦易撤”的“撤”应为“辙”。
D.“晶荧”的“荧”应为“莹”;“凭添”的“凭”应为“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题中考查的主要是同音字,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仔细辨认、认真积累、多次复习,尤其注意同音字的区别。
3.【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贬义词,此处是褒义的语境,褒贬不当。
B.“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此处误把“江河”理解为具体的江水河水,属于望文生义。
C.“因噎废食”比喻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把应该做的事情停下来不干了。语境认为不该因为个别队员的问题而取消城管部门,因为城管部门是应该存在的,符合语境。
D.“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堕落或犯了严重错误,就成为终身的恨事。语境是说考试丢分,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核成语使用的能力,做这类题关键是平时多积累、熟记。在辨析成语时,要能了解成语的意义、词性、成语的感彩、语体色彩、用法的差别,成语的出处、结构等内容,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4.【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将“分号”改为“逗号”,表示句子的并列时可用“逗号”或“分号”,如果并列的句子中没有“逗号”,则用“逗号”表示并列。
C.“怎么了?你”改成“怎么了,你?”,疑问句、感叹句倒装时,“问号”“感叹号”仍放在句末,不跟在叹词或疑问词的后面。
D. 删去“省略号”,“省略号”就是表示“等等”的意思,与后面的“等等”重复。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题中所给的标点符号一般是易错符号,这就需要考生在课下阅读时仔细辨认、总结、认真积累、多次复习。多关注书名号、省略号、冒号、破折号等的使用。
5.【答案】D
【知识点】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句式杂糅,“包括……”和“由……组成”杂糅,删去“组成”。
B.“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不合逻辑,“留学生吟诵社”不是“爱好者”,可以在“吟诵社”后加“的社员”。
C. “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结构混乱,“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的主语是“一个人的吃相”,去掉“看”。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病句的类型以及修改。《考试大纲》列举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六种病句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做练习、多总结、熟练掌握。只有如此,做这类题才能得心应手。
6.【答案】平定心绪;就变成了镜子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仔细研究原句,原句中“伸长脖子”“站直身子”使用了比拟句,所以后面仿写的句子也要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句式要一致,原句运用了“……就变成了……”的句式,仿写的句子也要运用这一句式;内容上,原句谈论的是水的特点,仿写也要注意从水的特点角度思考。
故答案为:平定心绪;就变成了镜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仿写句子需要注意四个“一致”:1.话题一致,包括陈述对象一致和中心主旨一致;2.结构一致,包括句式、语气的一致,还包括句间关系的一致;3.修辞一致,仿写句子必须严格遵守和运用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格调一致,包括感情一致,风格一致,色彩一致。第1条根据题目要求具体掌握。
7.【答案】①古籍;②修复;③人才;④不足。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该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古籍”(“馆藏古籍”)、人才是主题词,不可不取。二要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修复”、“缺乏”就是对陈述的对象的陈述,不可不取。三是选定后,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如能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敲定。如本题可连缀成:(馆藏)古籍(亟待)修复,(但这方面)人才(非常)缺乏。这有点像提取句子主干,可以利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来做,基本程序为:压缩内容——提取主干——筛选比较——整合表达(一般可以表述为:“谁或什么怎么样了”这样一种主谓结构)。
故答案为:①古籍;②修复;③人才;④不足。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此题要求提取关键词,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摘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中心内容.这也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寻找关键词需要我们每一个学生具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寻找与陈述对象(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筛选,提炼出关键词。
【答案】8.C
9.转变博物馆传统思路,关注展品背后的文化;改善博物馆展示和讲解方式,增加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感。
10.【示例1】我选择A。标题用“冷”“热”对比,形象生动,表达鲜明,容易吸引读者。既关注到当今博物馆“热”的现状,又冷静思考了博物馆存在的短板和未来发展的出路。
【示例2】我选择B。标题用设问的形式能吸引读着,引人思考。暗示了博物馆现状的不足,引发读者思考博物馆未来如何改革发展。
【示例3】我选择C。标题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在博物馆“热”的当下,讲“故事”仍是博物馆的短板。今后应该在讲解方式、互动体验等方面作出努力。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这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图表,根据图表具体内容,概括合理结论,对照选项,比较正误。
(2)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内容及品析语言的能力。考生可以从材料的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关系或者标题本身所用手法技巧等方面分析作答。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C.“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18家”错误,从材料一的图来看,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为5354家,免费开放数量为4743家,“▲”表示比上年增加,而图中“▲218家”在“5354家”旁边,由此确定:201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18家,而不是“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考生可以先找“成长的烦恼”,然后根据烦恼的内容给出解决的措施。如材料二指出目前博物馆面临“成长的烦恼”,提出博物馆“讲故事”能力是短板。为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三中做出了具体阐释:“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解读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及其传奇故事”。材料三中指出“与传统展陈方式相比,观众更青睐有互动和参与感的展览”,由此可知,可以转变传统思路,关注展品背后的文化。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内容及品析语言的能力。考生可以从材料的内容和标题之间的关系或者标题本身所用手法技巧等方面分析作答。如果选择A项,可以从“热”和“冷”的对比入手。结合材料可知,“热”指的是博物馆的关注度高,“冷”指存在的短板,二者对比鲜明,吸引读者。如果选择B项,可以从句式方面分析妙处。设问句的好处是吸引读者,引发人们思考。如果选择C项,可以从其所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入手,重点阐释“讲好自己的‘故事’”的内涵。
【答案】11.如:一首催人入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
12.①为下文做铺垫。②为“青春之门”营造一种神秘气氛。
13.①突然打开的青春之门向“我”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清新世界,使“我”的内心充满了甜蜜和骚动;②青春如此短暂,当“我”跨国那扇“五彩门”以后,感到深深的失落,内心充满了无奈和孤独。
14.①含义:青春是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时光,它非常短暂。②用意:告诫青年人要格外珍惜时光,因为它一旦消逝,将永不再现。
【知识点】仿写句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仿写句子需要注意四个“一致”:1.话题一致,包括陈述对象一致和中心主旨一致;2.结构一致,包括句式、语气的一致,还包括句间关系的一致;3.修辞一致,仿写句子必须严格遵守和运用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格调一致,包括感情一致,风格一致,色彩一致。第1条根据题目要求具体掌握。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把握结构、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课下多阅读经典散文,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在阅读时,要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本中心思想;逐段理解,把握段意;关注关键词,理解表层义、比喻义、象征意等,进而分析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了解作者经历,读懂文本,既读懂表层含义,又读懂深层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用意从结构、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作答。
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连续的三句是回忆童年的生活,已经提供的是书、故事,与之同类有儿歌、玩具、动画片等。内容确定了,填写句子时再关注一下句式,要与前后句保持一致。比如:一首催人入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人的成长是连续的过程,青春期之前是懵懂的童年,要突出青春来临的表现,除了直接写,还可以把童年的生活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比,这样有较好的艺术效果。再说,既然有“门”,就有门里门外,作者把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视为走出“门”之后的生活,相对的,此前的童年生活无疑是“门内”的经历。于是,先写“门内”的童年生活作为铺垫,再写“门外”的青少年生活,既合情合理,又水到渠成。笔下的童年生活也可以为下文罩上一层朦胧神秘的色彩。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这道题指向很明确,要求概括“迎来”和“告别”青春两个阶段的感情体验,而且把阅读的范围指定为③④两段,我们根据这个指令答题就容易多了。文本第③段侧重表达迎来青春时,眼前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清新世界,使“我”的内心充满了甜蜜和骚动;阅读时要仔细体味文本信息,如“訇然”,“另一个清新的世界”,以及后面对我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文本第④段侧重表达青春匆匆而过,当“我”跨国那扇“五彩门”以后,感到深深的失落,内心充满了无奈和孤独。阅读时要揣摩如下信息:“突然像失去了什么”“一片空蒙寂寥”“孤独”“我荒凉的田野”等。
1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答案】15.B
16.A
17.B
18.①将领都跑了几十个,你不去追;说是去追韩信这个无名之辈,必定是在说谎。
②大王素来傲慢无礼,今天封大将军好像呼喝小孩子一样,这是韩信之所以要逃走的原因。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 (1)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在考场上,还要结合上下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上下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在汉中称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大将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丞相何亡”意思是“丞相萧何逃亡了”。“亡”,逃亡。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是介词,“以”后省略代词“之”,应为“以之闻”,所以“以”应解释为“把”。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B.“如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讲究信用,从长计议,认真谋划”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意思是“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信”还是指“韩信”。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亡”,逃亡;“数”,计算;“诈”,欺诈,说谎。②“素”,素来,向来;“慢”,傲慢;“拜”,封授;“此……也”,判断句;“乃”,就是;“所以”,……的原因;“去”,逃走。
【答案】19.五言律诗;清幽恬静
20.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考生要熟悉诗歌体裁,把握意象,理解意象营造的氛围。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歌共八句四联,颔联和颈联都使用对仗,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每句五字,由此可知,这是五言律诗。第二个问题,要求概括氛围特点。阅读诗歌,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形成的氛围,再用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氛围的特点即可。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该题可以填写“清幽恬静”。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已经提示,此诗尾联和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超然物外、高雅绝俗的情怀。“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这里仅有月亮,与王维“明月来相照”相仿,其中流露的情感是一致的,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21.【答案】(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悠”“辗”“冢”“烽”“抵”“沧”。
故答案为:⑴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⑵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要准确完成理解性默写题,尤其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认真理解诗歌、文言文,之后熟记,还要注意句中易错的字。
22.【答案】【参考例文】
新时代新青年——拼搏与创新
18年前,当世纪的圣火还在熊熊燃烧时,我们带着一个世纪的企盼呱呱坠地;18年后,当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接过长辈肩上的责任,成为了新时代的新青年。
何为新时代?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全新时代;何为新青年?新青年是在新时代中极具个性却又不乏拼搏与创新精神的年轻一代。
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的我们,也要在成长中报效祖国。
青年是民族的脊梁。新时代新青年定当有顽强拼搏之精神。赛场上顽强拼博的女排队员用她们的坚持与勇气,为祖国带来了荣誉;职场上顽强拼搏的“香港罗拉”朱芊佩,用她的坚持,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内心的满足;生活中顽强拼搏的95后人大代表徐萍,用自己前汗水换来艺术知识的普及,被你我熟知。青年强,则中国强。在物质生活充足的时代中成长的我们,对精神上的自立自强则更加渴求,一个拥有顽强拼搏精神的民族,是不会落后于他人的。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新时代新青年必需要有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潘建伟和他的团队开发量子通信,为国家信息安全筑起了屏障;美女科学家颜宁攻破膜蛋白课题,以智慧定义美丽;90后青年龚华超让笔记本触摸板变成了九宫格数字小键盘,连扎克伯格都在使用,创造了完完全全由中国人创造的产品。正如法拉第所说,没有谁能预估一个婴儿的将来。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没有人能预估我们的将来,富于想象的我们,敢于实践的我们,定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愈加强大。
吾辈青年定将成为祖国的骄傲,亚运会赛场上捷报一个个传来,无不振奋人心:孙杨、徐嘉余、苏炳添……他们的成功,成为了中国的骄傲。当世人都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乎快乐多于在乎荣誉的时代时,我们用实际证明,我们为国而奋斗的决心从未弱化。习主席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的大旗早已传入你我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中成为现实。
宋代大儒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告别幼稚与青涩的我们已经做好了难备,18岁后的青春,定是一段不甘于平凡、拼搏向上的岁月。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从本题来看,表面上是有四种不同的回答来告诉我们成功“应该具备的条件”,如果学生只从“信仰”“兴趣”“认真”“精确”的任意一点来回答,这样的文章算三类文章。
如果从杰出人物与普通人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人群对待“成功”有不同的理解。杰出人物更侧重于有远大的理想,取得不俗的贡献,而普通人更侧重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就”有大小,“成功”义相同。可记入二类文。
如果站位于“高中生”来看,他们虽然每个人的职业不同,但是在“崭新的时代”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他们都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时代紧密相连,那他更有机会取得“成功”。也可讲到“理性的规范”固然可做得更好,但是“感性的追求”可让人走得更远。此类文章如果文笔俱佳,可记入一类文。
【点评】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