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证明:反证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命题、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掌握四种命题的关系,能求一般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 否命题。合理进行思维的方法。
3.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从实例出发,抽象出命题、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概念;
2.由具 体事例入手,让学生发现命题、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关系;
3.由互为逆否命题的真假一致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四种命题和四种命题间的关系。那么,四种命题是哪四种?它们间的关系如何呢?
【生】回答
【师】知道了四种命题间的关系有什么用途呢?
【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应用。
2.新课教授
1.反证法的逻辑依据
【师生互动】
证明:若,且,则。
分析:对于该命题的证明,从正面着手:
∵
∴
又∵,
∴且,即
直接证明也可以。但总给人一种说理不是那么很得劲,美中不足的感觉。如果采用了证明方法:
假设不全为0,不妨设,则
∵
∴
这与已知的矛盾,故。
就会给人一种无可辩驳,不得不服的感觉。
【师】对于后一种证明方法,大家能把它以“若p则q”的形式表述出来再看看和原来要证明的命题是什么关系吗?
【生】后面要证明的命题写成“若则”的形式是:“若不全为0,则”原命题写成“若则”的形式是:“若,则”。
它们两者之间互为逆否命题,真假一致。
【师】像这样的证明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反证法。
2.反证法的概念
通过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导出矛盾(可以是与原命题条件矛盾,也可以是与定义、定理、性质矛盾)来达到肯定命题的结论的一种数学证明方法。
关于反证法,实际上我们在初中学习平行线时,就早已遇到过了。
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我们学过了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下面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它的一个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9936407683500已知:如图,∥,∥,求证:∥。
证明:假设不平行于,即,则
∵∥,∥,
于是经过点就将有两条直线和都与平行,根据平行公理,这是不可能的。
∴与不能相交,只能平行。
3.反证法的主要步骤
仔细分析上述问题不难看出,运用反证法时,其主要步骤可以概括为:否定——推理——否定——肯定,四个步骤,即
(1)否定结论——假设命题的结论不对,即肯定结论的反面成立;
(2)推出矛盾——由结论的反面(称为“暂时假设”)出发,通过一系列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矛盾;
(3)否定假设——由正确推理导出了矛盾 ,说明“暂时假设”不对;
(4)肯定结论——由于否定结论是不对的,于是肯定结论成立。
在上述四步中,关键是第二步,即“由‘暂时假设’推出矛盾”,怎样导出矛盾?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推出与定义、公理、定理相矛盾的结论;
②推出与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论;
①推出与“暂时假设”相矛盾的结论;
④在证明过程中,推出自相矛盾的结论。
【作业布置】
用反证法证明:如果,那么。
证明:假设不大于,则或者,或者。
∵,
∴当<与<与;=。这些都同已知条件矛盾,
∴。
若能被2整除,是整数,求证:也能被2整除。
证明:假设不能被2整除,则必为奇数,故可令=(为整数),由此得
,此结果表明是奇数,这与题中的已知条件(能被2整除)相矛盾,
∴能被2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