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5 19:2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
一、积累(13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4分)
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陈毅同志写的《梅岭三章》正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他以“泉台”“烽烟”“血雨xīnɡ________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miǎn________怀,又以“斩阎罗”的十万“旌(A.jīn B.jīnɡ)旗”,纷飞的“jié________报”等意象,表达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2)给语段中加点字“旌”选择正确的读音(  )(1分)
A.jīn        B.jīnɡ
2.古诗文填空。(7分)
诗歌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借“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将个体的“我”融入到祖国的大形象中,表达“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陈毅在《梅岭三章》中借“(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表达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沈尹默在《月夜》中用“(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没有靠着”两个对立的动作,展现出诗人个性觉醒、自强自立的意识;卞之琳在《断章》中借“(6)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使得“看”与“被看”主客流转,耐人寻味。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烽烟”指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B.戴望舒,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当年,凭着《雨巷》成为名满天下的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C.《海燕》的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考试、中央的会试与殿试,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的第一名状元,合称三元。
二、阅读(41分)
(一)名著阅读(4分)
鲁迅先生用“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来评价《儒林外史》,而多种讽刺手法的运用,将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4.请从下列讽刺手法中选择其中一项,可结合所给的“参考语段”赏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分)
A.运用白描进行讽刺    B.运用夸张进行讽刺
C.设置矛盾冲突进行讽刺
参考语段:
【甲】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旧年新参的总甲。
【乙】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有删改)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作品阅读(14分)
1985年的一场电影
李义文
①明天家里放电影!
②父亲是在晚饭后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时太阳已经落山,屋里光线暗淡下去。
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混沌在冥冥的暮色中,难以辨寻,但他说的每一个字犹如昨天大舅来家里道喜时炸响的鞭炮,令人震撼和惊喜。
④姐说,放啥电影?没有这个必要。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刘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经联系好了。姐见父亲已安排了,便不再说什么。她知道父亲的脾性,认定了的事他不会轻易改变的。
⑤三年前的暑假,姐收到县一中入学通知书。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那天夜里,父亲问姐,闺女,想上吗?
⑦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娘的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
⑧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⑨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⑩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姐,他是有能力供她读书的。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他认为力气就是钱,力气是使不完的,那钱也就不会断。他把身上的力气变成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钞票供姐读完了高中。
现在父亲还在砖瓦厂使力气。在厂里,父亲可算是待得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
每天天微亮父亲就起床,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
姐不同意他放电影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那天,母亲叫姐去给父亲送午饭。临近中午,骄阳似火,烘烤大地。走了一会儿,姐的短衫就汗湿了。到了砖瓦厂,姐瞧见父亲正拉着一车熟砖从窑洞里出来。他身上落满尘土,脖子上搭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身子努力地向前倾,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很刺眼。
姐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她放下饭盒,上前帮父亲推了一把。
父亲回头看见了姐,笑着说,闺女给爸送饭来了。
等父亲卸完砖,姐说,爸,吃饭了。
父亲用毛巾揩了一把汗,对姐说,饭就放在那儿,你回去歇息吧。我承包的活儿还没完,再干一会儿。
说完父亲推着小车又进了窑洞。望着父亲瘦小伛偻的背影,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第二天下午五点多钟,放电影的人就来了。他们早早地扯起了银幕。银幕就像一面布告牌,家里放电影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外。
天快黑了,燠热还未退去。来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不断地赶来。门前平时沉寂宽敞的禾场变得热闹拥挤。
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喧闹的人群,不知咋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的。
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姐从人群里挤出来,拉着父亲的手说,爸,去坐着看电影吧。父亲轻轻推了推姐说,我在看咧,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看电影。姐无奈只好回到原位上。直到电影结束,父亲的椅子还是空着的。
散场了,姐却发现父亲不见了。母亲在屋里找了,没有。妹妹在后院找,也没有。
父亲上哪儿去了呢?正当家里人着急的时候,姐发现了父亲。
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有删改)
5.阅读第-自然段,概括在电影放映那天晚上父亲的表现。(3分)
电影放映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影放映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影散场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处姐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3分)
(1)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2)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以父亲的一句话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说中,“我们”家并不富裕,父亲却坚持为庆祝姐姐考上大学请大家看电影,他为什么这样做?对父亲的这个举动,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9分)
关于校园霸凌的主题阅读
前不久,电影《少年的你》热播,影片描写校园暴力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凸显现实观照;与此同时,“女童眼睛里被同学塞入大量纸片”“某中学生被同学扇耳光、殴打”等相关新闻的出现,触发着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焦虑与思考。“校园霸凌”话题的社会热度不断飙升。
【概念界定】
“霸凌”源自英文bullying(欺辱)一词的音译,指恃强欺弱,是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在社交关系、生理力量、物质实力等不对称的人之间发生。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以校园为依托,霸凌双方限定的群体以学生为主体。“校园霸凌”又称“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挪威学者丹·奥维斯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给霸凌作出如下界定:“霸凌可以说是一种群体虐待,即一群人在一段时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同学在校园内进行各种形式欺凌的一种青少年犯罪行为。”
表1 霸凌行为与暴力行为的比较
项目
霸凌行为
暴力行为
身份
同团体内的成员
不一定
受害对象
固定
不一定
加害原因
自发性、无缘由
有原因
加害时间
重复性
不一定
伤害形态
直接、间接
直接
双方关系
权力不对等
不一定
表2 校园霸凌的方式
霸凌方式
内容
案例
肢体性霸凌
轻度的推、戳、拧、踢、踹等;重度的推、戳、拧、踢、踹等
邯郸市第二十六中学吴华被暴打折磨(2008年3月)
言语霸凌
让被霸凌者感到不舒服的语言、指责、谩骂等
日本群马县小学六年级女生自杀事件(2010年)
性霸凌
让被霸凌者在性别认同或性上感受到的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或痛楚受到的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或痛楚
台湾叶永志事件(2000年4月)
关系霸凌
在同一团体中,联合其他成员孤立、无视、离间或排挤被霸凌者
潮州市13岁张燕璇跳楼事件(2013年11月)
网络霸凌
利用手机或网络等手段污蔑、毁谤被霸凌者

(选自《教育理论与实践》)
【媒体观点】
新华社表示,在一些学校,霸凌现象要么被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要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凡此种种,都在无形中助长了校园“霸王”的气焰,加大了治理的难度。《新京报》评论认为,针对校园霸凌现象,学校首先要加强防护意识。此外,增加专业人员进行防护,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进而调解处理纠纷,也是必要之举。
《中国青年报》评论称,“大恶”从来都不是突然出现、毫无先兆的,而是由无数的“小恶”累积、发展而来。假如学生之间轻微的越轨行为能及时得到批评、矫正的话,更严重的暴力伤害事件可能就不会发生,也就根本无需诉诸法律了。
《北京晚报》报道,如今,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在修改中,社会各界呼吁,把校园霸凌以立法的形式写入法律中,甚至单独立法,明确何种行为属于校园暴力、学校责任、救济途径、惩治措施等,全面保护学生权益。
《半月谈》介绍,日前,全国人大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与会专家针对未成年人校园安全、人身权益受侵害等问题提出要坚持从源头预防,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总结历史案例和经验,从根本上保护未成年人。
“澎湃新闻”指出,个体的教育起源于家庭,因此家庭教育的问题必然会直接映射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中。尤其当我们面对的是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批判能力还在形成中的青少年时,他们更会放大来源于家庭教育中的缺陷和所遭受的伤害,从而造成破坏。(选自2019年11月15日人民网)
【漫画图表】
9.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的话题是由电影《少年的你》热播及“女童眼睛里被同学塞入大量纸片”“某中学生被同学扇耳光、殴打”等新闻引发的。
B.【概念界定】界定了校园霸凌的概念,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校园霸凌的行为、方式。
C.【媒体观点】各大媒体均举例分析了我国校园霸凌的现状,表达了对校园霸凌的看法。
D.【漫画图表】中较多网民认为施暴学生应被严厉惩罚,新华社翟桂溪认为阻止校园欺凌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合力。
10.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校园霸凌?请结合材料分点简要作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九年级(1)班的宣传委员想把这份材料作为“防治霸凌,保护‘少年的你’”主题班会课的宣传资料,班长提出还应该增加一个版块,以下三种看法,你赞同增加哪个版块?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理由。(4分)
①【霸凌成因】  ②【霸凌特点】  ③【防治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阅读(4分)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帏①拜母河梁②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①搴帏:揭开室内的帷幕,这是诗人出门的动作。②河梁:指河上的桥,它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送别之地,源于李陵的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12.“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最为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甲】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选自《陈书·列传第三》,有删改)
【乙】朱修之,义兴平氏人也。修之治身清约,凡所厚遗,一无所受。有军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救恤穷乏,终不入己。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选自《宋书·朱修之传》,有删改)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深相要结(要求)    B.明彻乃诣高祖(拜见)
C.凡所厚遗(赠送)
D.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计算)
1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B.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C.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D.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吴明彻、朱修之在待人处世方面有哪些异同?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6分)
17.毕业前夕,班委计划挑选班级三年活动的照片,制作一本相册。在相册扉页,需配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请你完成该项写作任务。(6分)
要求:①符合情境;②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马尔克斯)
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泰戈尔)
以上两位名人的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40分)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16行;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
一、1.(1)腥 缅 捷 (2)B 2.(1)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2)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3)后死诸君多努力 (4)捷报飞来当纸钱 (5)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6)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7)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每格1分,错字、缺字、漏字均不得分) 3.C(解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而非高尔基。)
二、(一)4.示例一:A 小说第二回对夏总甲的形象进行了白描:“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寥寥数笔,就刻画出夏总甲粗鲁、傲慢的形象,在含蓄的笔锋中流露出讽刺。 示例二:B 作者在塑造严监生这一形象时,写其生病不舍得吃药,挣扎着到处查点,每夜算账到三更,甚至临死还挂念着燃两茎灯草太费油。这种基于现实的夸张,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适度放大,揭示了其吝啬的本质,产生了非凡的讽刺效果。(结合文本内容2分,分析2分)
(二)5.(1)父亲看着人群有些心慌、不知所措。(2)父亲在围子外不停转悠着,有时嘿嘿笑。(3)父亲歪在草垛堆里打着呼噜。 6.家中条件不好,(1)处姐姐听到父亲承诺砸锅卖铁也供她读书,内心非常感动;(2)处姐姐看到父亲辛苦劳作为她攒学费的背影,姐姐觉得心酸难过,心疼父亲。 7.①交代了下文中放电影的情节,为下文父亲张罗放电影的情节做铺垫。②引出下文父亲辛勤工作为姐姐攒学费的情节。③以父亲的一句话开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这句话语气坚定,体现了父亲坚定果断的性格。(答出两点即可) 8.原因:①父亲认为姐姐考上大学是刘家的荣耀,是大喜事。②父亲认为现在时兴这样。(2分) 示例一:赞同。①父亲认为姐姐考上大学是刘家的荣耀,是大喜事。这是对姐姐考上大学的一种肯定,能给家里争光,这种庆祝可以提高家庭的地位。②父亲认为为喜事花钱,大家都高兴,能跟上潮流,花这个钱是值得的。③能够营造良好的家风、学风,在村里能考上大学非常难得,这样能够给村里、家里读书的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因此,我赞同。(3分) 示例二:不赞同。①家里条件差,“娘”的身体又不好,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难事。父亲却要请大家看电影,这笔支出很大,给家里增加了经济负担,还不如省下来花在更有用的地方。②父亲认为现在时兴这样,便要请大家看电影,这是逞能的表现,消费须量力而行。因此,我不赞同。(3分)
(三)9.C(解析:“均举例分析”错误。) 10.学校应有防护意识,及时矫正学生越轨行为;政府出台约束校园霸凌的法律,细化法律条例,让校园霸凌治理有法可依;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断校园霸凌根源;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合作,共建“防护网”。(每点1分,从不同角度答出3点即可,同一角度不重复计分) 11.本题分层给分。 0分,选择【防治措施】不得分,只选择无理由不得分。 1-2分,选择【霸凌特点】,因为【概念界定】部分虽然界定了校园霸凌的概念,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校园霸凌的行为、方式等特点,但不够明确。本次班会课的主题是“防治霸凌,保护‘少年的你’”,只有更加清晰地认识霸凌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防治和保护。(未结合材料或未结合主题各扣1分) 3-4分,选择【霸凌成因】,因为【概念界定】部分界定了校园霸凌的概念,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校园霸凌的行为、方式等特点,【媒体观点】中各大媒体从三个层面提出了防治校园霸凌的路径,【漫画图表】既兼顾了霸凌的特点,又涉及了霸凌防治路径,材料缺少对霸凌成因的分析。本次班会课的主题是“防治霸凌,保护‘少年的你’”,只有认识到霸凌的成因才能从根源上进行防治和保护。(未结合材料或未结合主题各扣1分)
(四)12.枯。生动地写出了老母亲那哭干了泪水的眼睛正忧虑地注视着自己。依恋母亲之情,愧为人子之心,都从“枯”字中流露出来。
(五)13.A(解析:A项中“要”同“邀”,邀请的意思。) 14.C(解析: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枯,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都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苦楚。故停顿应为: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15.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有很多。 16.同:都为民着想,替民分忧。异:吴明彻对亲人很照顾、关爱,为亲人奋力耕作,但朱修之对亲人的关爱却很少。
【甲文参考译文】吴明彻,字通昭,是秦郡人。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他本性最孝,十四岁那年,因感慨父母去世却没有坟地埋葬,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枯,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都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苦楚。到了秋天获得大丰收,足够满足安葬之用。到侯景侵犯京城时,天下大乱,吴明彻有粟麦三千多斛,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就对各位兄长说:“现在草寇盗贼横行,度日艰难,朝不保夕,为什么有这么多粟麦却不和乡邻共同分吃?”于是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有很多。
等到高祖镇守京口时,(高祖)十分诚恳地与吴明彻邀约相交。吴明彻于是去拜见高祖,高祖特地亲自走下台阶迎接他,拉着他的手坐在一起,与他商讨当世的大事。吴明彻又曾略微涉猎过一些史书经传,很有一股英雄自诩的气概,高祖非常赏识他。
【乙文参考译文】朱修之,是义兴平氏人。(他)为人清廉节约,凡是别人赠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有了军饷,有时候会接受,但很快就让属下分了,去救济贫困穷乏的人,终究不会留给自己。(他)被征召做左民尚书,又转做领军将军。离开镇守的地方,(军队)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计算燃烧掉的油和牛马吃的谷物草食,用(他)个人的十六万贯钱偿还。但(他)生性节俭而缺少亲情,他的姐姐在乡里饥寒交迫几乎没有立身之地,朱修之从没有供养她。曾经去看望姐姐,姐姐想要激他,为他准备了菜汤粗饭,但朱修之却说:“这是穷人家最好的饭菜。”(他)吃饱了就离开。
三、17.示例:美好的瞬间,犹如电影镜头一幕幕叠现在眼前:教室里专注听讲的神情,热烈讨论的场景;运动场拼尽全力的冲刺,高举奖杯的自豪;舞台上令人捧腹的表演,激情飞扬的合唱……青春记忆,年少时光,我们永远难忘! 18.略。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