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一)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科粤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把氧气压缩进钢瓶,说明分子体积变小
B.教室进行消毒后室内充满消毒液的气味,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
C.降低温度使水结冰,说明分子停止了运动
D.氯化钠的构成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唯一粒子
C.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D.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3.下列事实中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
A.25m3石油气可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B.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易干
C.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D.通电时水分子变为氧分子、氢分子
4.酸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性质,主要决定于( )
A.与指示剂作用
B.都含有氢元素
C.都能电离出相同的H+
D.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5.如表为两种离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已知此两种离子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2,学名是氯化钙,关于甲、乙、丙、丁的关系式,下列何者正确?( )
质子数
电子数
X离子
甲
乙
Y离子
丙
丁
A.甲=乙﹣2
B.甲=乙+2
C.丙=丁﹣2
D.丙=丁+2
6.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
A.H2
B.H2O
C.H2O2
D.H2SO4
7.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于( )
A.是否能构成物质
B.化学变化中是否能再分
C.质量和体积大小
D.是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8.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
A.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B.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C.分离液态空气
D.固体碘受热变为碘蒸气
9.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水凝固成冰体积变大﹣﹣分子间距变大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分子的个数变多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L水和1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L﹣﹣分子间存在间隙
10.对下列一些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事实
解释
A.酒精敞口放置,浓度变稀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加压条件下,石油气液化后体积变小
加压条件下,分子的体积都变小
C.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
D.盐酸、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盐酸和硫酸中都含大量H+
A.A
B.B
C.C
D.D
1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B.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D.空气经液化、蒸发获得氧气的过程中,氮分子变成氧分子
12.如图是水在空气中放置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氧原子,〇表示氢原子,↑表示运动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中含有许多水分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B.液态水变成气态时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
C.水蒸发减少是因为相同时间内从液体出去的水分子比进入的多
D.水结冰后分子会停止运动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打开盛有酒精的瓶盖,就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因为构成酒精的微粒
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白酒瓶一定要盖严瓶盖,否则酒的香味变淡,度数会降低,其原因
.
14.用微粒的性质解释下列现象: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1cm3水中有3×1022个水分子:
.
1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②表示的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和氧气混合而成的
C.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D.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16.分子是保持物质的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中最小粒子.离子是
原子或原子团.
17.化学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氮气可压缩为液氮储存于钢瓶中,是因为
。
(2)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质软,因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8.请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如图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支容易推压?为什么?
操作:
(填序号),理由:
.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9.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已知每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6×10﹣26g,则1.33g氧气中含有多少个氧分子?(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写出计算过程)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0.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和物质的关系图;
(1)图中A、B、C应该填入的分别是:
A:
B:
C:
(2)写出一种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
.
六.解答题(共3小题)
21.从微观视角看,“春雨润泽桃花开,微风拂面清香来”说明
;CH3COOH、HCl等物质的水溶液都能使石蕊溶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他们的溶液中都含有
(填微粒名称),
22.在一长条滤纸上均匀滴上几滴酚酞试剂,伸入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里,在试管口处塞一小团棉花,并用滴管滴十几滴浓氨水于棉花上.
描述现象
说明理由
.
23.天然的和绝大部分人工制备的晶体都存在各种缺陷,例如在某种氧化镍NiO晶体中就存在如图所示的缺陷:一个Ni2+空缺,另有两个Ni2+被两个Ni3+所取代,其结果晶体仍呈电中性,但此化合物中Ni和O的比值却发生了变化。某氧化镍样品组成中个数比Ni:O=97:100,
(1)写出该氧化镍样品的化学式
。
(2)试计算晶体中Ni2+与Ni3+的离子个数之比
。
2.2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一)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科粤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把氧气压缩进钢瓶,说明分子体积变小
B.教室进行消毒后室内充满消毒液的气味,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
C.降低温度使水结冰,说明分子停止了运动
D.氯化钠的构成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分析】A.B.C.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
【解答】解:A.把氧气压缩进钢瓶,说明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小,选项说法错误;
B.教室进行消毒后室内充满消毒液的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而不是分子间间隔增大,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以及构成物质的粒子,难度不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唯一粒子
C.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D.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分析】A、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C、根据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考虑;
D、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考虑。
【解答】解:A、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A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也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故B错;
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故C错;
D、物质的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D错。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构成,物质的构成微粒。
3.下列事实中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
A.25m3石油气可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B.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易干
C.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D.通电时水分子变为氧分子、氢分子
【分析】本题应从“微观粒子的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微粒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分子一定改变”的知识来解答
【解答】解:A、石油气加压后可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l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D、通电分解水时,水分子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微粒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4.酸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性质,主要决定于( )
A.与指示剂作用
B.都含有氢元素
C.都能电离出相同的H+
D.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分析】可以根据酸的概念与酸的性质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氢离子决定着酸的性质。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决定酸的性质的因素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酸的定义进行.
5.如表为两种离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已知此两种离子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2,学名是氯化钙,关于甲、乙、丙、丁的关系式,下列何者正确?( )
质子数
电子数
X离子
甲
乙
Y离子
丙
丁
A.甲=乙﹣2
B.甲=乙+2
C.丙=丁﹣2
D.丙=丁+2
【分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通过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来分析。
【解答】解:已知此两种离子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2,学名是氯化钙,则X是钙离子,Y是氯离子。钙离子的质子数为20,核外电子数为18;氯离子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即甲=20,乙=18,丙=17,丁=18。
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2,选项A说法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2,选项B说法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丙=丁﹣1,选项C说法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丙=丁﹣1,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离子形成的过程等知识。
6.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
A.H2
B.H2O
C.H2O2
D.H2SO4
【分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含有氢分子的物质为氢气等;化合物中都不含氢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H2O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故选项错误。
C、H2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故选项错误。
D、H2SO4是由硫酸分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于( )
A.是否能构成物质
B.化学变化中是否能再分
C.质量和体积大小
D.是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解答】A、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以是否能构成物质不是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故A错;
B、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于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故B正确;
C、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所以不是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故C错;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是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是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故D错。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只要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就能理解此类题的分析解答。
8.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
A.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B.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C.分离液态空气
D.固体碘受热变为碘蒸气
【分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不发生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必须是化学变化。
【解答】解:A、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能证明;
B、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能证明;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能证明;
D、固体碘受热变为碘蒸气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能证明。
故选:B。
【点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新分子,所以证明分子可分必须是化学变化。
9.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水凝固成冰体积变大﹣﹣分子间距变大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分子的个数变多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L水和1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L﹣﹣分子间存在间隙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凝固成冰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D、1L水和1L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对下列一些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事实
解释
A.酒精敞口放置,浓度变稀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加压条件下,石油气液化后体积变小
加压条件下,分子的体积都变小
C.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
D.盐酸、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盐酸和硫酸中都含大量H+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酒精敞口放置,浓度变稀,是因为酒精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加压条件下,石油气液化后体积变小,是因为加压条件下,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盐酸、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盐酸和硫酸中都含大量H+,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B.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D.空气经液化、蒸发获得氧气的过程中,氮分子变成氧分子
【分析】A.根据空气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空气的成分来分析;
C.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A.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不存在空气分子,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的混合在一起,故B正确;
C.空气中氮气、氧气混合后,都保持着各自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C错误;
D.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加以分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空气经液化、蒸发获得氧气的过程中,氮分子不会变成氧分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工业制氧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如图是水在空气中放置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氧原子,〇表示氢原子,↑表示运动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中含有许多水分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B.液态水变成气态时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
C.水蒸发减少是因为相同时间内从液体出去的水分子比进入的多
D.水结冰后分子会停止运动
【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回答本题;
B、根据体积变大的原因考虑;
C、根据水蒸发过程回答本题;
D、根据分子的性质考虑。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水中含有许多水分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故A说法正确;
B、液态水变成气态时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故B说法正确;
C、水蒸发是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度加快,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大,成为气态,水蒸发减少是因为相同时间内从液体出去的水分子比进入的多,故C说法正确;
D、水结冰后,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打开盛有酒精的瓶盖,就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因为构成酒精的微粒 扩散 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白酒瓶一定要盖严瓶盖,否则酒的香味变淡,度数会降低,其原因 分子在不断运动,构成酒精的微粒容易运动到空气中,而使溶液中的含量降低 .
【分析】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
【解答】解:酒精分子不断向四周扩散,能使人闻到酒精特殊的香味.酒精挥发后,酒精的浓度会降低,影响酒精的质量.
故答案为:分子;酒精分子由于不断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特征方面的问题.
14.用微粒的性质解释下列现象: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分子不断运动
(2)1cm3水中有3×1022个水分子: 分子体积很小,或分子很小(答:分子质量很小不得分). .
【分析】微观粒子的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解:(1)说明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2)说明微观粒子很小.
故答案为:
(1)分子不断运动;
(2)分子体积很小,或分子很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特征方面的内容.
1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原子 ,②表示的是 分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填字母)
A.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和氧气混合而成的
C.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D.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分析】(1)根据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而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2)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进行解答;
【解答】解:
(1)汞属于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2)A、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A正确;
B、过氧化氢属于纯净物,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过氧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故C错误;
D、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答案:(1)原子;分子(2)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分子是保持物质的 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最小粒子.离子是 带电的 原子或原子团.
【分析】分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解答】解: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故答案为: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带电的.
【点评】考查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需学生熟练掌握应用.
17.化学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氮气可压缩为液氮储存于钢瓶中,是因为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加压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
(2)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质软,因为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和物质的结构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氮气可压缩为液氮储存于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加压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2)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质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故填:(1)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加压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8.请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如图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支容易推压?为什么?
操作:
(填序号),理由: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 .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B更容易推压;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
故答案为:B;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9.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已知每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6×10﹣26g,则1.33g氧气中含有多少个氧分子?(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每个氧分子质量等于2个氧原子质量和,氧气质量除以氧分子的质量即为氧分子的个数。
【解答】解:1.33g氧气中含有氧分子个数为:1.33g÷(2.66×10﹣26g×2)=2.5×1025。
答:1.33g氧气中含有2.5×1025个氧分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计算能力,比较简单,但计算结果易出现偏差。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0.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和物质的关系图;
(1)图中A、B、C应该填入的分别是:
A: 分子
B: 离子
C: 元素
(2)写出一种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
NaCl等 .
【分析】根据原子能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分子、原子、离子均可以构成物质,结合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原子能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分子、原子、离子均可以构成物质,则A表示分子,C表示离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原子铜称为元素;
(2)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分子;离子;元素;(2)NaCl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原子、离子与物质的相互关系、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六.解答题(共3小题)
21.从微观视角看,“春雨润泽桃花开,微风拂面清香来”说明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H3COOH、HCl等物质的水溶液都能使石蕊溶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他们的溶液中都含有 氢离子 (填微粒名称),
【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以及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春雨润泽桃花开,微风拂面清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H3COOH、HCl等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所以它们的水溶液都能使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故填: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氢离子。
【点评】本题从微观的角度考查了生活与生产中的现象,难度不大。
22.在一长条滤纸上均匀滴上几滴酚酞试剂,伸入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里,在试管口处塞一小团棉花,并用滴管滴十几滴浓氨水于棉花上.
描述现象 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
说明理由 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
【分析】根据分子是运动的,酚酞试液遇显碱性的溶液变红进行分析.氨水易挥发出氨气分子,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解答】解:因为氨水易挥发出氨气分子,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当遇到酚酞试液时,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现象是: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由此现象说明了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故答为: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氨水属于弱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水具有挥发性.
23.天然的和绝大部分人工制备的晶体都存在各种缺陷,例如在某种氧化镍NiO晶体中就存在如图所示的缺陷:一个Ni2+空缺,另有两个Ni2+被两个Ni3+所取代,其结果晶体仍呈电中性,但此化合物中Ni和O的比值却发生了变化。某氧化镍样品组成中个数比Ni:O=97:100,
(1)写出该氧化镍样品的化学式 Ni97O100 。
(2)试计算晶体中Ni2+与Ni3+的离子个数之比 91:6 。
【分析】根据在离子化合物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进行分析计算。
【解答】解:(1)Ni:O=97:100,故其化学式为:Ni97O100;故填:Ni97O100;
设Ni3+离子数为x,则Ni2+离子数为97﹣x,由在离子化合物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可知,3×x+(97﹣x)×2=100×2,解之得,x=6,所以。Ni2+与Ni3+的离子数之比(97﹣6):6=91:6.故填:91:6。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巧妙利用在离子化合物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找出离子之间的关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