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构成物质的微粒(2)--原子和离子(一)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科粤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由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
2.下列粒子中,带电荷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中子
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4.如图为某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C.若m=8,x一定为6
D.若该粒子为阴离子,则m﹣2<x一定成立
5.一种氧原子的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9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7
B.9
C.8
D.17
6.在光合作用中常利用氧的同位素18O标记原料来探究产物的来源。18O的核电荷数为8,中子数为10,相对原子质量为18,则18O核外电子数为( )
A.18
B.16
C.8
D.10
7.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科学方法能测得某个原子的质量,其数量级一般是( )
A.10﹣10千克
B.10﹣20千克
C.10﹣8千克
D.10﹣26千克
8.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原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
B.
C.
D.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个数可能没有改变
C.电解水,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D.同种元素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不同,但性质相同
10.解释下列各组物质或微粒性质不同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
C.钠原子、钠离子: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钠原子、氯原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11.下列有关原子、分子和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敞口放置的酒精慢慢地少了,是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12.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红磷和木炭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所以也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B.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C.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D.CO和CO2虽然元素组成相同,但二者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把一束高速运动的α粒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的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得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笔直的弹回。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A.
;
B.
;
C.
。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14.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阴离子的是
(填序号);
(2)④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为
;
(3)③所对应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
15.测定铕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是152,其核电荷数是63,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是
,中子数是
。
16.为了区分元素的同位素原子,有时把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数标出以示区别。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原子。如果氕、氘原子分别用“H、H”来表示,那么氚原子模型符号
。
17.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
了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
电子形成了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了电中性的氯化钠。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
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
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正电D、核外电子带负电
(4)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
19.如表列出了部分人体中含量较多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H
O
Na
Mg
Cl
K
Ca
(1)属于第四周期的元素是
.
(2)钙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若某种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则它的中子数为
.
(3)一般来说,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
(填“<”、“=”或“>”)4个;钠、钾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原因是
.
(4)比较下列三种微粒的架构,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相同点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②不同点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0.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则1个水分子中共有
个质子,
个中子,
个电子,
个原子核。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1.原子的结构:
A、不同元素的原子的
不同;
B、在原子中,
=
=
C、氢原子核内
中子;
D、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具有和分子相似的性质,如质量和体积很
、原子之间存在
,总在不断
等.
、
、
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六.解答题(共3小题)
22.原子理论发展史
①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指出:万物是由不连续、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②1803年道尔顿指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球状、不可再分。
③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年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箱,发现了原子核,提出“有核原子模型”。
④20世纪80年代,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举出实例支持第①句话的观点
。
(2)材料中能够纠正第②句话“原子不可再分”这观点的科学事实是第
句话。“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请以“水通电分解”为例说明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法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3)下列有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
B.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23.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图1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
。
②“11”指的是
。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得到、失去)1个电子,形成
(填离子符号)。
④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
(2)图2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24.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信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
2.3构成物质的微粒(2)--原子和离子(一)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科粤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原子由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
【分析】根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回答本题。
【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原子的构成。
2.下列粒子中,带电荷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中子
【分析】根据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的带电情况来分析本题。
【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带电,则分子也不带电,选项不合题意;
B.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带电,选项不合题意;
C.质子带正电,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选项符合题意;
D.中子不带电,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分子、原子不显电性,质子和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正确。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C、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如图为某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C.若m=8,x一定为6
D.若该粒子为阴离子,则m﹣2<x一定成立
【分析】A、根据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元素的周期数分析;
B、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
C、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判断;
D、根据阴离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分析。
【解答】解:A、从元素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该结构示意图既可以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也可以是离子结构示意图,若是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有两个电子层,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若是阳离子结构示意图则是由原子失电子而来,原子核外就有三个电子层,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故A错误;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无法获得相对原子质量,故B错误;
C、从元素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该结构示意图既可以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也可以是离子结构示意图,若是原子结构示意图,若m=8,则x=6,若是离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则x=8,达到稳定结构,故C错误。
D、若该粒子为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m<x+2,移项得m﹣2<x,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5.一种氧原子的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9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7
B.9
C.8
D.17
【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一种氧原子的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6.在光合作用中常利用氧的同位素18O标记原料来探究产物的来源。18O的核电荷数为8,中子数为10,相对原子质量为18,则18O核外电子数为( )
A.18
B.16
C.8
D.10
【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O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8.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科学方法能测得某个原子的质量,其数量级一般是( )
A.10﹣10千克
B.10﹣20千克
C.10﹣8千克
D.10﹣26千克
【分析】根据原子质量的数量级进行分析。
【解答】解: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科学方法能测得某个原子的质量,其数量级一般是10﹣26千克,故选:D。
【点评】了解原子质量的数量级是解题关键。
8.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原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氚原子属于氢元素,其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2个中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来分析。
【解答】解:A、氚原子属于氢元素,其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2个中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所以A能表示氚原子结构,故A正确;
B、图B表示原子核中含有2个中子和1个电子,核外有1个质子,故B错误;
C、图C表示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核外只有2个电子,故C错误;
D、图D表示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和1和电子,而核外有2个中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即可完成。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个数可能没有改变
C.电解水,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D.同种元素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不同,但性质相同
【分析】A、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隔分析;
B、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
C、根据电解水时威力的变化分析回答;
D、根据离子的结构和性质分析。
【解答】解:A、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A说法正确;
B、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个数可能没有改变,故B说法正确;
C、电解水,水分子分解,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故C说法正确;
D、同种元素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不同,性质不相同,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即可分析解答.
10.解释下列各组物质或微粒性质不同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石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
C.钠原子、钠离子: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钠原子、氯原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分析】A.金刚石的碳原子形成正八面体结构,石墨中的碳原子形成平面层状结构;
B.根据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而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进行解答;
C.根据原子、离子的构成分析;
D.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进行分析。
【解答】解:A、金刚石的碳原子呈正八面体结构,因而金刚石硬度大;而石墨中的碳原子为平面层状结构,因而表现出很软,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而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说法正确;
C、钠原子与钠离子都是钠元素,所以原子的质子数相同,说法错误;
D、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是指物质微粒的构成,如分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等。
11.下列有关原子、分子和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敞口放置的酒精慢慢地少了,是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解答;
B、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进行解答;
C、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进行解答;
D、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解:A、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A说法正确;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故B说法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C说法正确;
D、敞口放置的酒精慢慢地少了,是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在考查概念的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认识元素,注意对元素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12.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红磷和木炭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所以也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B.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C.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D.CO和CO2虽然元素组成相同,但二者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选择反应物、能量的变化、离子的结构特点以及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则装置内的压强不变,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说法错误;
B、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也有物理变化实现的,比如摩擦生热,说法错误;
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都是离子,比如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是原子,说法错误;
D、CO和CO2虽然元素组成相同,但二者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完成此题,可以依据也有的知识进行。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把一束高速运动的α粒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的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得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笔直的弹回。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A. 原子中存在原子核,它占原子中极小的体积 ;
B. 原子核带正电荷,且电荷数远大于a粒子 ;
C. 金的原子核质量远大于a粒子的质量 。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ABD (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分析】(1)根据图示来分析解答;
(2)根据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
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说明金的原子核质量远大于a粒子的质量.
故答案为:A.原子中存在原子核,它占原子中极小的体积;
B.原子核带正电荷,且电荷数远大于a粒子;
C.金的原子核质量远大于a粒子的质量;
(2)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较直观;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并不是很完美,还有缺点;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A、B、D正确。
故选:ABD。
【点评】要学会根据所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白穿透的含义,为什么改变了原来方向,反弹回来说明了什么.
14.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阴离子的是 ② (填序号);
(2)④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为 Mg2+ ;
(3)③所对应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3 周期。
【分析】(1)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2)④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②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2)④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
(3)③是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
故答案为:
(1)②;
(2)Mg2+;
(3)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5.测定铕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是152,其核电荷数是63,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是 63 ,中子数是 89 。
【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铕原子的核电荷数是63,故其核内质子数为63;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则中子数=152﹣63=89.
故答案为:
63;89。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6.为了区分元素的同位素原子,有时把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数标出以示区别。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原子。如果氕、氘原子分别用“H、H”来表示,那么氚原子模型符号
H 。
【分析】根据氚原子属于氢元素,其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2个中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来分析。
【解答】解:根据题意知,氚原子属于氢元素,其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2个中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所以“H”来表示氚原子模型符号。
故答案是: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即可完成。
17.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
失去 了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
得到 电子形成了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了电中性的氯化钠。
【分析】根据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1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1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了电中性的氯化钠。
故答案为:失去;得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
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
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原子核 ;
(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D ;
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正电D、核外电子带负电
(4)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分析解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个实心球体。
【解答】解:(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且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了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质量较大,原子核带正电,但是不能说明核外电子带负电,故填:D;
(4)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故答案为:(1)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3)D;(4)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点评】记住并理解原子的结构以及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是解答本题关键。
19.如表列出了部分人体中含量较多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H
O
Na
Mg
Cl
K
Ca
(1)属于第四周期的元素是 K、Ca .
(2)钙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20 ,若某种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则它的中子数为 20 .
(3)一般来说,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 < (填“<”、“=”或“>”)4个;钠、钾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原因是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4)比较下列三种微粒的架构,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相同点 电子层结构相同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②不同点 核电荷数不同 .(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律: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进行解答;
(2)Ca2+的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及失去2个电子,即可求出Ca2+的核外电子数;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解答;
(3)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进行解答;
(4)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比较回答.
【解答】解:(1)由元素周期律可知,: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由结构示意图可知属于第四周期的元素是:K、Ca;
(2)由钙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钙元素的核电荷数是20,若某种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则它的中子数是:40﹣20=20.
(3)一般来说,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4个,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可知金属钠、钾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由三种微粒的架构可知,①相同点是电子层结构相同;②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
故答案为:(1)K、Ca;(2)20,20;(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①电子层结构相同;②核电荷数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及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与在解题中灵活用语的能力.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0.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则1个水分子中共有 10 个质子, 8 个中子, 10 个电子, 3 个原子核。
【分析】根据题意,水分子中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核内无中子,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核内有8个中子),核内有8个质子;结合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且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水分子中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核内无中子,由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其质子数为1;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核内有8个中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可知,核内有8个质子。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则1个水分子中共有8+1×2=10个质子;中子数为8+0=8;电子数=质子数=10,共含有1+2=3个原子核。
故答案为:10;8;10;3。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1.原子的结构:
A、不同元素的原子的 质子数 不同;
B、在原子中,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C、氢原子核内 没有 中子;
D、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具有和分子相似的性质,如质量和体积很 小 、原子之间存在 间隔 ,总在不断 运动 等. 铁 、 镁 、 氖气 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分析】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根据分子和原子的特点考虑.
【解答】解: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不同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B、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C、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D、原子的特点:质量和体积很小,原子之间存在间隔,总在不断运动,铁、镁、氖气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故答案为:
A、质子数;B、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C、没有;D、小;间隔;运动;铁;镁、氖气.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原子的构成,知道各量之间的关系.
六.解答题(共3小题)
22.原子理论发展史
①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指出:万物是由不连续、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②1803年道尔顿指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球状、不可再分。
③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年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箱,发现了原子核,提出“有核原子模型”。
④20世纪80年代,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举出实例支持第①句话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 。
(2)材料中能够纠正第②句话“原子不可再分”这观点的科学事实是第
③ 句话。“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请以“水通电分解”为例说明
水通电分解过程中,水分子分解成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重新构成氧分子,氢原子重新构成氢分子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模型 法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3)下列有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说法正确的是
ACD 。
A.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
B.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分析】(1)根据分子、原子、离子是真实存在的进行分析;
(2)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研究微观物质的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来分析。
【解答】解:(1)20世纪80年代,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说明了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故填:20世纪80年代,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况;
(2)第③句中汤姆森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中有原子核都说明了原子可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破裂成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故填:③;水通电分解过程中,水分子分解成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重新构成氧分子,氢原子重新构成氢分子;模型;
(3)A.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选项说法正确;
B.扫描隧道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选项说法错误;
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选项说法正确;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CD。
【点评】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掌握化学变化的实质是解题关键。
23.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图1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 8 。
②“11”指的是 钠原子的核内有11个质子 。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 (得到、失去)1个电子,形成 Na+ (填离子符号)。
④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NaCl 。
(2)图2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B、C (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分子种类 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冷的地方干得快 。
【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原子结构以及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
(2)根据图像信息、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以及生活实例来分析。
【解答】解:(1)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11=2+x+1,x=8;故填:8;
②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11”是指钠原子的核内有11个质子;故填:钠原子的核内有11个质子;
③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因此在化学反应中,钠元素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形成带有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Na+;故填:失去;Na+;
④在化合物中,钠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所以钠元素与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Cl;故填:NaCl;
(2)①B、C是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不同,故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是B、C;故填:B、C;
②由A、B可知,温度相同,分子的种类不同,运动速率不同,故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分子种类有关;故填:分子种类;
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冷的地方干得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填: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冷的地方干得快。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分子的性质等知识,题目较易。
24.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信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 63 ,中子数为 89 .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判断.
【解答】解: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铕元素的核电荷数为63,则其质子数为63,又因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铕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则中子数为152﹣63=89.
故填:63;89.
【点评】对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性、电荷关系是中考中的热点.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