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二)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科粤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化学小组用如图进行实验,探究燃烧条件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装置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可燃物着火点
B.若证明燃烧需要氧气,则必须增加白磷放在热水中的实验作对比
C.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白磷、红磷必须都足量
D.若W形玻璃管容积为200mL,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量筒剩余60mL水
2.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是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将炭做成空心有利于充分燃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即可燃烧
B.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C.吹灭蜡烛火焰的原理是隔绝空气
D.实验时,没用完的药品不能随意丢弃
4.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就会发生爆炸
B.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
C.木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5.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6.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错误的是( )
A.提供足量的氧气
B.降低燃料的着火点
C.固体燃料粉碎
D.液体燃料喷成雾状
7.燃烧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化学反应,我们既要利用燃烧,也要注意防灾减灾。下列有关燃烧、灭火与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燃着的火柴很难直接点燃煤,是因为煤不具有可燃性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水浇灭
C.高层楼房失火时,立即乘电梯下楼逃生
D.加油站、矿井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8.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正确控制燃烧条件可以达到促进燃烧、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的是( )
A.高层楼房着火时,要迅速乘电梯逃离
B.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C.煤矿矿井要严禁烟火,防止瓦斯爆炸
D.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当立即用水扑灭
9.生活中应用缓慢氧化的例子很多,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酒和醋的酿造
B.农家肥料的腐熟
C.人在长跑时急促呼吸
D.酒精灯平稳燃烧
10.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可燃性粉尘也会爆炸
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根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大
D.根据图3可知,降低可燃物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
11.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火灾时,只能用CO2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12.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吸烟标志”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五氧化二磷有毒,易溶于水)。
(1)图1装置能看到的现象是
;
(2)图1装置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
(3)图2装置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有
;
。
14.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火灾,需要选择不同用途的灭火器.现有如下类型灭火器:①泡沫灭火器、②干粉灭火器、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请用编号填空)
(1)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一般火灾,可选用
.
(2)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可燃性的油、气引起的火灾,可选用
.
(3)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可选用
.
15.据澳大利亚媒体2020年8月13日报道,印度一名3个月大的男婴在出生后身体已经4次自燃起火,印度一儿科称是罕见疾病“人体自燃症”,他皮肤毛孔中会分泌可燃气体和液体,并建议其父母应尽量避免其在太阳下活动。
(1)结合燃烧的条件,分析要尽量避免其在太阳下活动的原因是:
。
(2)新近的一种解释是人体内可能存一种比原子还小的“燃粒子”,可以引起燃烧,可见,这种“燃粒子”具有
性。
(3)结合所学知识,为保护好该婴儿,提出一条宝贵建议:
。
16.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古人“钻木”可“取火”,“钻木”的目的是
(从燃烧条件回答)。
(2)冬季供暖期间,工人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后燃烧的目的是
。
17.山西省民兵远程灭火分队在四川凉山执行灭火任务,如图采用了远程发射灭火弹的方法,灭火弹爆炸后向火中喷洒干粉灭火剂,实现精准灭火作业。喷洒干粉灭火剂能灭火的原因是
。为防止火灾发生,游客进入森林旅游时应注意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8.化学兴趣小组改进了教材中燃烧条件的实验,在铜片上罩了一个烧杯,请回答: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现象是
。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
,水里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
,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
(2)罩上烧杯的作用是
,本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
。
(3)小红在实验时看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也燃烧了起来,可能的原因是
。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9.2019年3月30日四川木里县境内因“雷击火”发生森林火灾,扑火行动中突发明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造成30名扑火人员牺牲。“爆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林内可燃物堆积腐烂,产生大量以甲烷为主的可燃性气体,同时与细小可燃物混合,突遇明火导致。
(1)雷击能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
。(从燃烧条性的角度回答)
(2)从以上信息可知爆燃比一般燃烧更剧烈的原因是
;
(3)若突遇森林大火,下列逃生方式正确的是
。
A.向逆风方向跑
B.迅速转移到无可燃物的区域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离
(4)32g甲烷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0.如图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
(1)A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与空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
.
(2)B实验的现象是
.
(3)C实验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
六.解答题(共3小题)
21.山区农民将砍伐下来的粗大树木截成小段,然后用斧子劈成不规则的木条(俗称“木半子”,如图),用来生火做饭、取暖。农民总结出劈柴的经验:“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1)将原木劈成“木半子”,其目的是什么?
。
(2)干燥的“木半子”也不容易直接点燃,需要“引火”,即先点燃树叶和细的树枝,然后将“木半子”放到火上。分析“引火”的原理
。
(3)当炉火正旺、室内(炕上)达到舒适温度时,农民就会在炉火上加一些较粗的且潮湿的“木半子”,称为“压火”。试分析“压火”的目的与原理
。
22.如图为泡沫灭火器的原理示意图
(1)简述将该装置倒置后产生的现象
(2)解释为什么泡沫灭火器中的反应物用浓盐酸和碳酸钠溶液而不用大理石和稀盐酸。
23.某校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
(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时,打开活塞,发现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
(3)本实验装置的A部分还可以用于制取的气体是
,收集方法是
。
3.3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二)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科粤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化学小组用如图进行实验,探究燃烧条件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装置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可燃物着火点
B.若证明燃烧需要氧气,则必须增加白磷放在热水中的实验作对比
C.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白磷、红磷必须都足量
D.若W形玻璃管容积为200mL,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量筒剩余60mL水
【分析】A.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
B.根据实验目的来分析;
C.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来分析。
【解答】解:A.装置中的白磷和红磷均与氧气接触,但实验中红磷没有燃烧,白磷发生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达可燃物着火点,选项说法正确;
B.若证明燃烧需要氧气,则必须增加白磷放在热水中的实验作对比,装置内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选项说法正确;
C.因为该实验中,红磷没有燃烧,所以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白磷必须都足量,而红磷无需过量,选项说法错误;
D.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足量的白磷燃烧所消耗的氧气体积为:200mL40mL,则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量筒剩余水的体积为100mL﹣40mL=60mL,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以及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原理以及实验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2.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是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将炭做成空心有利于充分燃烧
【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B.根据预防煤气中毒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着火点属于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炭具有可燃性,故正确;
B.炭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会生成一氧化碳,为了防止造成煤气中毒,要注意通风,故正确;
C.着火点属于可燃物本身的属性,不能人为的降低或升高,故错误;
D.将炭作出空心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燃烧,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燃烧的条件以及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难度不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即可燃烧
B.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C.吹灭蜡烛火焰的原理是隔绝空气
D.实验时,没用完的药品不能随意丢弃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的方法以及实验室用剩药品的处理解答即可。
【解答】解: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不一定燃烧,错误;
B、图书档案起火不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会造成图书损毁,错误;
C、吹灭蜡烛火焰的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D、实验时,没用完的药品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中,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燃烧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就会发生爆炸
B.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
C.木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分析】A.根据爆炸的条件来分析;
B.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C.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不一定就会发生爆炸,还需要遇到明火或电火花,选项说法错误;
B.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使油的温度降低至它的着火点以下,选项说法错误;
C.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所以木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气化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而不能用干粉灭火器,以免产生的水损坏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基本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5.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过程②的a中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不会发生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将空气排净,再点燃酒精灯,能验证氮气不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错误的是( )
A.提供足量的氧气
B.降低燃料的着火点
C.固体燃料粉碎
D.液体燃料喷成雾状
【分析】根据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A.提供足量的氧气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不合题意;
B.着火点属于可燃物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符合题意;
C.固体燃料粉碎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不合题意;
D.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促进燃料燃烧的知识等。
7.燃烧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化学反应,我们既要利用燃烧,也要注意防灾减灾。下列有关燃烧、灭火与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燃着的火柴很难直接点燃煤,是因为煤不具有可燃性
B.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水浇灭
C.高层楼房失火时,立即乘电梯下楼逃生
D.加油站、矿井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燃着的火柴很难直接点燃煤,是因为煤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不可用水浇灭,错误;
C、高层楼房失火时,不能乘电梯下楼逃生,错误;
D、加油站、矿井等场所要严禁烟火,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和灭火两方面的内容,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进行。
8.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正确控制燃烧条件可以达到促进燃烧、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的是( )
A.高层楼房着火时,要迅速乘电梯逃离
B.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C.煤矿矿井要严禁烟火,防止瓦斯爆炸
D.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当立即用水扑灭
【分析】A、根据高楼着火的急救方法分析;
B、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C、根据煤矿矿井要严禁烟火,防止可燃性气体爆炸行解答;
D、家用电器着火灭火时要注意防止触电。
【解答】解:A、高层住房着火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防断电被困,故做法错误;
B、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且和氧气接触,即可燃烧,故做法错误;
C、煤矿的矿井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故做法正确;
D、为了防止触电,家用电器着火时,要先切断电源再灭火,不能用水扑灭,故做法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9.生活中应用缓慢氧化的例子很多,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酒和醋的酿造
B.农家肥料的腐熟
C.人在长跑时急促呼吸
D.酒精灯平稳燃烧
【分析】氧化反应分为剧烈的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比较缓慢,不易被觉察到的反应,属于缓慢氧化。
【解答】解:A、酒和醋的酿造过程中通常要发生氧化反应,该种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A错误;
B、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中通常要发生氧化反应,该种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B错误;
C、人在长跑时急促的呼吸是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属于缓慢氧化。故C错误;
D、酒精灯燃烧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氧化反应的特点方面的知识,解答时应该重点考虑氧化反应的剧烈程度.
10.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可燃性粉尘也会爆炸
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根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大
D.根据图3可知,降低可燃物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
【分析】A.根据爆炸发生的条件来分析;
B.根据实验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图示信息以及物质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来分析;
D.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
【解答】解:A.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则是一个很大的空间而不是有限的空间,可燃性粉尘也可能不会爆炸,说法错误;
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越大,可燃性粉尘与空气的接触越充分,爆炸的可能性越大、威力越大,说法错误;
C.根据图
2
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小,说法错误;
D.根据图
3
可知,降低可燃物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燃烧和爆炸实验,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解答即可。
11.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火灾时,只能用CO2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分析】A、根据燃烧的定义判断.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C、根据高楼发生火灾逃生的正确措施判断.
D、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及气体受热密度变小的性质判断.
【解答】解:A、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所以错误。
B、灭火的原理有三种,分别是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根据不同原理和具体情况,可采取多种形式,所以错误。
C、高楼发生火灾,跳楼逃生易摔伤或致死,所以错误。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有毒气体,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所以正确。
故选:D。
【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
12.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吸烟标志”的是( )
A.
B.
C.
D.
【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A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B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标志,难度不大,了解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五氧化二磷有毒,易溶于水)。
(1)图1装置能看到的现象是 Y形管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
(2)图1装置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隔绝氧气、提高温度 。
(3)图2装置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有 2H2O2=2H2O+O2↑ ; 4P+5O22P2O5 。
【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热水的作用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Y形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均与氧气接触,但由于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红磷没有发生燃烧,其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所以白磷发生了燃烧;热水的白磷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是由于未与氧气接触,所以热水的白磷没有发生燃烧;故填:Y形管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2)图1装置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高温度;故填:隔绝氧气、提高温度;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填:2H2O2=2H2O+O2↑;4P+5O22P2O5。
【点评】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14.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火灾,需要选择不同用途的灭火器.现有如下类型灭火器:①泡沫灭火器、②干粉灭火器、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请用编号填空)
(1)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一般火灾,可选用 ① .
(2)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可燃性的油、气引起的火灾,可选用 ② .
(3)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可选用 ③ .
【分析】根据对常见灭火器的认识,一般灭火器中含有水分,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中没有水分.
【解答】解:(1)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一般火灾,可选用通常配备泡沫灭火器;故填:①;
(2)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可燃性的油、气引起的火灾,可选用干粉灭火器;故填:②;
(3)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火灾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故填:③.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记常见的灭火器,知道什么样的火灾用什么样的灭火器灭火.
15.据澳大利亚媒体2020-年8月13日报道,印度一名3个月大的男婴在出生后身体已经4次自燃起火,印度一儿科称是罕见疾病“人体自燃症”,他皮肤毛孔中会分泌可燃气体和液体,并建议其父母应尽量避免其在太阳下活动。
(1)结合燃烧的条件,分析要尽量避免其在太阳下活动的原因是: 防止温度达到分泌物的着火点 。
(2)新近的一种解释是人体内可能存一种比原子还小的“燃粒子”,可以引起燃烧,可见,这种“燃粒子”具有 可燃 性。
(3)结合所学知识,为保护好该婴儿,提出一条宝贵建议: 远离火源 。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解答】解:(1)根据信息可知,“人体自燃症”婴儿的皮肤毛孔中会分泌可燃气体和液体,医生建议其父母应尽量避免其在太阳下活动。是为了防止温度达到分泌物的着火点。
(2)这种“燃粒子”具有可燃性,使人体自燃;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为保护好该婴儿,应该远离火源。
故答案为:
(1)防止温度达到分泌物的着火点;
(2)可燃;
(3)远离火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并将知识灵活应用。
16.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古人“钻木”可“取火”,“钻木”的目的是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从燃烧条件回答)。
(2)冬季供暖期间,工人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后燃烧的目的是 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 。
【分析】(1)根据理化知识以及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后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
【解答】解:(1)从燃烧的条件可知,木头是可燃物,并且与氧气接触,钻木头时,木头温度升高,当木头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木头便燃烧起来。故填: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后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故填: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
【点评】本题考查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难度不大。
17.山西省民兵远程灭火分队在四川凉山执行灭火任务,如图采用了远程发射灭火弹的方法,灭火弹爆炸后向火中喷洒干粉灭火剂,实现精准灭火作业。喷洒干粉灭火剂能灭火的原因是 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为防止火灾发生,游客进入森林旅游时应注意 禁止带火种进入山区或严禁烟火等(合理即可) 。
【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防范火灾发生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喷洒干粉灭火剂能灭火的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为防止火灾发生,游客进入森林旅游时应注意禁止带火种进入山区或严禁烟火等。
故答案为: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禁止带火种进入山区或严禁烟火等(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物质的性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并能结合题意灵活分析解答相关问题。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8.化学兴趣小组改进了教材中燃烧条件的实验,在铜片上罩了一个烧杯,请回答: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现象是 产生大量白烟 。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水里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 没有与氧气(空气)接触 ,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物质具有可燃性,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空气)接触 。
(2)罩上烧杯的作用是 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本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 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
(3)小红在实验时看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也燃烧了起来,可能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放热,使红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 。
【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以及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防止污染的做法以及热水的作用来分析;
(3)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解答】解:(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现象是产生大量的白烟。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没有燃烧,这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里的白磷温度虽然达到可着火点,但是没有燃烧,这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由此可知,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空气)接触;
故填:产生大量白烟;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没有与氧气(空气)接触;物质具有可燃性,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空气)接触;
(2)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罩上烧杯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本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氧气;
故填: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3)在实验时看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也燃烧了起来,可能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放热,使红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
故填:白磷燃烧放热,使红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物质的有关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9.2019年3月30日四川木里县境内因“雷击火”发生森林火灾,扑火行动中突发明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造成30名扑火人员牺牲。“爆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林内可燃物堆积腐烂,产生大量以甲烷为主的可燃性气体,同时与细小可燃物混合,突遇明火导致。
(1)雷击能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 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从燃烧条性的角度回答)
(2)从以上信息可知爆燃比一般燃烧更剧烈的原因是 燃烧产物体积急速膨胀,火焰传播速度快 ;
(3)若突遇森林大火,下列逃生方式正确的是 ABC 。
A.向逆风方向跑
B.迅速转移到无可燃物的区域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离
(4)32g甲烷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
(2)根据爆燃的现象和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
(3)根据火场逃生的方法分析;
(4)根据甲烷的质量结合甲烷燃烧的方程式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答】解:(1)雷电击中树木后将闪电引入地下,引燃树林内的可燃物,故雷击在这场火灾中是让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雷击不会提供可燃物,也不会提供更多氧气;
(2)爆燃比一般燃烧更剧烈的原因是燃烧产物体积急速膨胀,火焰传播速度快;
(3)A、大火是顺着风吹的方向蔓延的,A正确;
B、迅速转移到无可燃物的区找,B正确;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离,湿毛巾可以吸附有毒气体,C正确;
故选:ABC
(4)设32g甲烷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
CH4+2O22H2O+CO2
16
44
32g
x
;
解得:x=88g
答:32g甲烷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88克;
故答案为:(1)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2)燃烧产物体积急速膨胀,火焰传播速度快;(3)ABC;(4)32g甲烷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88克;
【点评】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和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
五.推断题(共1小题)
20.如图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
(1)A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与空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 空气中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 .
(2)B实验的现象是 蜡烛自下而上先后熄灭 .
(3)C实验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
【分析】(1)根据现象分析燃烧的条件;
(2)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3)根据铁丝燃烧的生成物温度高来分析.
【解答】解:(1)上面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
(2)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将二氧化碳沿着烧杯壁倾倒入烧杯中后会看到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温度很高,为了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所以加入少量水.
故答案为:(1)空气中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2)蜡烛自下而上先后熄灭;(3)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点评】此题以图示的形式综合考查了正确判断实验现象及规范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的综合题,解题时应充分利用题中给予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六.解答题(共3小题)
21.山区农民将砍伐下来的粗大树木截成小段,然后用斧子劈成不规则的木条(俗称“木半子”,如图),用来生火做饭、取暖。农民总结出劈柴的经验:“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1)将原木劈成“木半子”,其目的是什么?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 。
(2)干燥的“木半子”也不容易直接点燃,需要“引火”,即先点燃树叶和细的树枝,然后将“木半子”放到火上。分析“引火”的原理
树叶和细的树枝的着火点低于“木半子”的着火点,用着火点低的可燃物引燃着火点高的可燃物 。
(3)当炉火正旺、室内(炕上)达到舒适温度时,农民就会在炉火上加一些较粗的且潮湿的“木半子”,称为“压火”。试分析“压火”的目的与原理
目的是使可燃物燃烧不充分,原理是减小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且潮湿的“木半子”中水分蒸发吸收热量,起降低温度的作用。 。
【分析】(1)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3)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将原木劈成“木半子”,其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故填: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
(2)干燥的“木半子”着火点较高,不容易直接点燃,树叶和细的树枝着火点低一些,所以先点燃树叶和细的树枝,然后将“木半子”放到火上,其原理是树叶和细的树枝的着火点低于“木半子”的着火点,用着火点低的可燃物引燃着火点高的可燃物;故填:树叶和细的树枝的着火点低于“木半子”的着火点,用着火点低的可燃物引燃着火点高的可燃物;
(3)“压火”的目的是使可燃物燃烧不充分,其原理较粗的且潮湿的“木半子”可以减小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且潮湿的“木半子”中水分蒸发吸收热量,起降低温度的作用。;故填:目的是使可燃物燃烧不充分,原理是减小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且潮湿的“木半子”中水分蒸发吸收热量,起降低温度的作用。。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
22.如图为泡沫灭火器的原理示意图
(1)简述将该装置倒置后产生的现象 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导管口处有大量泡沫喷出
(2)解释为什么泡沫灭火器中的反应物用浓盐酸和碳酸钠溶液而不用大理石和稀盐酸。 粉末状的碳酸钠与浓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度快
【分析】(1)根据反应原理及压强有关知识解答。
(2)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分析。
【解答】解析:(1)当倒置时,碳酸钠溶液和浓盐酸混合,发生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气体和液体会喷射出来。
(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速度适中,适合于实验室制取CO2;而碳酸钠为粉末状固体,与浓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度很快,在灭火的现场,产生CO2的速度越快越好,所以,泡沫灭火器中的反应物为碳酸钠和浓盐酸,而不是大理石和稀盐酸。
故答案为:
(1)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导管口处有大量泡沫喷出;
(2)粉末状的碳酸钠与浓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度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灭火的原理及泡沫灭火器的使用原理和存放的掌握。灭火可以从三方面考虑: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3.某校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
(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时,打开活塞,发现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 。
(3)本实验装置的A部分还可以用于制取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收集方法是 向上排空气法 。
【分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反应能生成水和氧气;物质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可以选择实验装置和收集气体的方法。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反应能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白磷的着火点是40℃,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故答案为: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或氢气时,不需要加热,可以用本实验装置的A部分制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可以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
故答案为:(1)2H2O22H2O+O2↑,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3)二氧化碳(或氢气),向上排空气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取气法);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要充分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要理解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和收集气体的方法。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