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杭州期末)
雾霾,是指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2020年11月25日,京津冀等地出现了严重雾霾天气。完成下面小题。
1.雾霾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2.结合大气受热过程,推测雾霾天气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A.增强地面辐射 B.削弱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减弱 D.昼夜温差变大
(2021高一下·扬州期末)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4.“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 )
A.持续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持续增高 D.先升高,后降低
5.(2021高一下·浙江开学考)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问一号计划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天问一号由一部轨道飞行器和一辆火星车构成。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要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完成下列小题。
(1)天问一号被火星捕获后,落在火星上。此时,天问一号属于哪一类天体( )
A.小行星 B.行星 C.卫星 D.以上都不是
(2)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过程中依次穿过地球大气层的( )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C.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021高一下·德清开学考)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6.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而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一直递减 B.一直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7.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2021高二下·辛集月考)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这会促使高原面出现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这种运动会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是因为( )
A.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来自四周的水汽丰富,大气吸热多
C.高原面热容量小,升温快
D.高原面吸热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多
9.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最低气压值出现在( )
A.冬季 B.夏季 C.春季 D.秋季
10.青藏高原面出现的热力上升运动,加剧塔里木盆地( )
A.降水增多 B.降水减少
C.降水不变 D.降水变量增大
(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 2021年3月25至28日,强沙尘天气再次侵袭中国北方地区,使内蒙古某地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水平。3月30日至4月3日该地出现了大范围降水天气,有效增加大气及土壤湿度,缓解前期气温偏高、空气干燥的局面。完成下面小题。
11.3月31日至4月2日该地( )
A.垂直方向多下沉气流 B.垂直方向多上升气流
C.气温偏高,湿度偏大 D.气温偏低,湿度偏小
12.下列不会加重沙尘暴的是( )
A.频频大风 B.气温回升 C.滥垦滥伐 D.逆温现象
13.(2020高一上·金华期中)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 )
A.18千米 B.33千米 C.48千米 D.57千米
(2)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进入了( )
A.高层大气 B.平流层 C.电离层 D.对流层
(3)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在和A、B层比C层最需要准备的是( )
A.防辐射衣 B.御寒服 C.氧气瓶 D.雨衣
二、综合题
14.(2021高一下·浙江开学考)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分别代表 层、 层、 层。
(2)就季节而言,对流层在任何纬度地区 季较厚,而 季较薄,中纬度地区尤为明显。
(3)A层大气随海拔升高,气温 ,其原因是 ,B层大气以 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
(4)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填字母),其原因是 。
15.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若让你在图1中画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的界线,你认为容易画吗?为什么?
(2)水圈是由各种水体构成的,其空间分布特点是 。
(3)有人说“生物圈只包括各种不同的生物”。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4)图2中A为 层,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5)从飞机起飞到平稳飞行,舱外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1.大气垂直分层由地面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包括电离层),雾霾是发生在最底部的对流层,其他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
2.雾霾导致空气变得浑浊,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随之减弱,A错B对。雾霾使得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随之加强,使得温室效应增强,昼夜温差变小,CD错误。故本题选B。
【答案】3.D
4.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自地球表面向上,随高度的增加空气愈来俞稀薄。大气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公里的高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特征。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3.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图文信息表明,“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因此此时位于高层大气,D符合题意,排除AB;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高度不超过50千米,因此“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不可能位于臭氧层,排除C。故选D。
4.“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大致经过了大气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因此“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答案】(1)D
(2)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天问一号在太空中运行时属于人造卫星,但是落地之后和火星同属于一个天体,所以此时它已经不是天体了,只是火星上的一个物质,D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的过程中依次穿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为地球大气层的垂直分层为,自下而上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大气的对流层(气温垂直方向上上冷下热,对流活动旺盛,加上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大部分的杂质都在这一层,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气温垂直分布上上热下冷,所以气流运动非常平稳,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和高层大气(大气密度很小,受宇宙射线影响很大,部分大气处于电离状态,能够反射无线电波)。故答案为:D。
【点评】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 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答案】6.D
7.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6.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平流层由于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减低,再升高。探空气球记录的高度至100km范围,因此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平流层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减低,再升高。故D正确。
7.因为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因此水汽集中的层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故A正确。
【答案】8.D
9.B
10.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影响气温的思考角度: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①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②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①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②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4)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
8.从原理上来分析,大气的主要热源来自于地面辐射,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面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注意问的是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高原大气离高原地面近,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周边同高度大气因距地面远,接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故D正确,排除ABC。
9.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对流层顶的气压最低时,就是对流层顶高度最高时,根据所学知识,温度越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厚度越厚,对流层顶高度最高,推断应该是夏季,而不是春秋冬季,故B正确,ACD错。
10.高原面的热力上升运动,带动了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环流流向高原,在广阔的高原面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通过环流返还到盆地的气流水汽含量少,盆地上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所以青藏高原面出现的热力上升运动,加剧塔里木盆地降水减少,故B正确,排除ACD。
【答案】11.B
12.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1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3月30日至4月3日,该地出现了大范围降水天气。所以3月31日至4月2日,该地在垂直方向上多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雨,A错,B正确;受降水的影响,气温偏低,湿度偏大,CD错。故答案为:B。
12.沙尘暴是大风携带大量沙尘,使得空气浑浊,天色昏黄,能见度大大降低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频频大风有利于起沙和风力输沙;气温回升,地表干燥,有利于起沙;滥砍滥伐,植被覆盖率降低,会加重沙尘暴天气。 ABC选项不符合题意;逆温现象发生时,大气稳定,风力较小,不会加重沙尘暴,D正确,故答案为:D。
13.【答案】(1)D
(2)B
(3)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中纬度对流层高度约为10~12km(取11km),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每下降1m的同时前进约3m,运动员从中纬度30km高空下降至对流层,下降了19km,因此滑行的水平距离约57km,故D正确,ABC错误。
(2)运动员在下滑的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的距离比理论值偏大,表明空气水平阻力相对较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最可能进入平流层,B正确,ACD错。
(3)与A、B两层相比,C层高度更高,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更强,需要准备防辐射衣,A正确; 注意关键词“和A、B两层相比”,A层中上部以及B层气温均较低,氧气含量低,也需要准备御寒服和氧气瓶,BC错误;降雨属于对流层的天气现象,C层无需准备雨衣,D错误。
故答案为:(1)D;(2)B;(3)A。
【点评】平流层的特点:(1) 气温的垂直分布除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 30 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14.【答案】(1)对流;平流;高层大气
(2)夏;冬
(3)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水平
(4)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地球的大气分为三层,从下往上分别是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层。
(2)就季节而言,对流层在任何纬度地区夏季对流旺盛,大气层较厚,而冬季对流不旺盛,对流层较薄,中纬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对流层厚度不同尤为明显。
(3)A层大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其原因是大气只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B层大气下冷上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比较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4)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A对流层,其原因是对流层占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多发生在对流层。
【点评】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有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传输。
15.【答案】(1)不容易 在地球表面附近,这几个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2)连续不规则
(3)不同意 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属于生物圈的范畴。
(4)对流;地面辐射
(5)先降低后升高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可知,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几个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因此地球的外部圈层三个圈层的界线不容易画出来。
(2)水圈包括海洋水、陆地水、生物水,因此水圈空间分布特点是连续不规则。
(3)生物圈既包括生物,也包括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 有人说“生物圈只包括各种不同的生物” 是错误的。
(4)根据大气的垂直分层,A为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几乎不吸收,但对地面辐射强烈吸收,因此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5)飞机起飞处在对流层,平稳飞行的是在平流层,根据各层气温分布的特点可知,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故答案为:(1)不容易 在地球表面附近,这几个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2)连续不规则
(3)不同意 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属于生物圈的范畴。
(4)对流 地面辐射
(5)先降低后升高
【点评】大气垂直分层的气温分布特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杭州期末)
雾霾,是指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2020年11月25日,京津冀等地出现了严重雾霾天气。完成下面小题。
1.雾霾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2.结合大气受热过程,推测雾霾天气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A.增强地面辐射 B.削弱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减弱 D.昼夜温差变大
【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1.大气垂直分层由地面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包括电离层),雾霾是发生在最底部的对流层,其他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
2.雾霾导致空气变得浑浊,削弱了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随之减弱,A错B对。雾霾使得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随之加强,使得温室效应增强,昼夜温差变小,CD错误。故本题选B。
(2021高一下·扬州期末)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4.“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 )
A.持续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持续增高 D.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3.D
4.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自地球表面向上,随高度的增加空气愈来俞稀薄。大气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公里的高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特征。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3.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图文信息表明,“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因此此时位于高层大气,D符合题意,排除AB;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高度不超过50千米,因此“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不可能位于臭氧层,排除C。故选D。
4.“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大致经过了大气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因此“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2021高一下·浙江开学考)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问一号计划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天问一号由一部轨道飞行器和一辆火星车构成。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要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完成下列小题。
(1)天问一号被火星捕获后,落在火星上。此时,天问一号属于哪一类天体( )
A.小行星 B.行星 C.卫星 D.以上都不是
(2)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过程中依次穿过地球大气层的( )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C.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答案】(1)D
(2)D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天问一号在太空中运行时属于人造卫星,但是落地之后和火星同属于一个天体,所以此时它已经不是天体了,只是火星上的一个物质,D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的过程中依次穿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为地球大气层的垂直分层为,自下而上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大气的对流层(气温垂直方向上上冷下热,对流活动旺盛,加上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大部分的杂质都在这一层,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气温垂直分布上上热下冷,所以气流运动非常平稳,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和高层大气(大气密度很小,受宇宙射线影响很大,部分大气处于电离状态,能够反射无线电波)。故答案为:D。
【点评】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 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2021高一下·德清开学考)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6.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而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一直递减 B.一直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7.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答案】6.D
7.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6.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平流层由于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减低,再升高。探空气球记录的高度至100km范围,因此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平流层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减低,再升高。故D正确。
7.因为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因此水汽集中的层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故A正确。
(2021高二下·辛集月考)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这会促使高原面出现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这种运动会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是因为( )
A.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来自四周的水汽丰富,大气吸热多
C.高原面热容量小,升温快
D.高原面吸热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多
9.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最低气压值出现在( )
A.冬季 B.夏季 C.春季 D.秋季
10.青藏高原面出现的热力上升运动,加剧塔里木盆地( )
A.降水增多 B.降水减少
C.降水不变 D.降水变量增大
【答案】8.D
9.B
10.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影响气温的思考角度: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①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②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①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②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4)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
8.从原理上来分析,大气的主要热源来自于地面辐射,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面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注意问的是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高原大气离高原地面近,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周边同高度大气因距地面远,接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故D正确,排除ABC。
9.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对流层顶的气压最低时,就是对流层顶高度最高时,根据所学知识,温度越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厚度越厚,对流层顶高度最高,推断应该是夏季,而不是春秋冬季,故B正确,ACD错。
10.高原面的热力上升运动,带动了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环流流向高原,在广阔的高原面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通过环流返还到盆地的气流水汽含量少,盆地上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所以青藏高原面出现的热力上升运动,加剧塔里木盆地降水减少,故B正确,排除ACD。
(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 2021年3月25至28日,强沙尘天气再次侵袭中国北方地区,使内蒙古某地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水平。3月30日至4月3日该地出现了大范围降水天气,有效增加大气及土壤湿度,缓解前期气温偏高、空气干燥的局面。完成下面小题。
11.3月31日至4月2日该地( )
A.垂直方向多下沉气流 B.垂直方向多上升气流
C.气温偏高,湿度偏大 D.气温偏低,湿度偏小
12.下列不会加重沙尘暴的是( )
A.频频大风 B.气温回升 C.滥垦滥伐 D.逆温现象
【答案】11.B
12.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1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3月30日至4月3日,该地出现了大范围降水天气。所以3月31日至4月2日,该地在垂直方向上多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雨,A错,B正确;受降水的影响,气温偏低,湿度偏大,CD错。故答案为:B。
12.沙尘暴是大风携带大量沙尘,使得空气浑浊,天色昏黄,能见度大大降低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频频大风有利于起沙和风力输沙;气温回升,地表干燥,有利于起沙;滥砍滥伐,植被覆盖率降低,会加重沙尘暴天气。 ABC选项不符合题意;逆温现象发生时,大气稳定,风力较小,不会加重沙尘暴,D正确,故答案为:D。
13.(2020高一上·金华期中)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 )
A.18千米 B.33千米 C.48千米 D.57千米
(2)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进入了( )
A.高层大气 B.平流层 C.电离层 D.对流层
(3)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在和A、B层比C层最需要准备的是( )
A.防辐射衣 B.御寒服 C.氧气瓶 D.雨衣
【答案】(1)D
(2)B
(3)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中纬度对流层高度约为10~12km(取11km),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每下降1m的同时前进约3m,运动员从中纬度30km高空下降至对流层,下降了19km,因此滑行的水平距离约57km,故D正确,ABC错误。
(2)运动员在下滑的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的距离比理论值偏大,表明空气水平阻力相对较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最可能进入平流层,B正确,ACD错。
(3)与A、B两层相比,C层高度更高,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更强,需要准备防辐射衣,A正确; 注意关键词“和A、B两层相比”,A层中上部以及B层气温均较低,氧气含量低,也需要准备御寒服和氧气瓶,BC错误;降雨属于对流层的天气现象,C层无需准备雨衣,D错误。
故答案为:(1)D;(2)B;(3)A。
【点评】平流层的特点:(1) 气温的垂直分布除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 30 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二、综合题
14.(2021高一下·浙江开学考)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分别代表 层、 层、 层。
(2)就季节而言,对流层在任何纬度地区 季较厚,而 季较薄,中纬度地区尤为明显。
(3)A层大气随海拔升高,气温 ,其原因是 ,B层大气以 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
(4)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填字母),其原因是 。
【答案】(1)对流;平流;高层大气
(2)夏;冬
(3)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水平
(4)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地球的大气分为三层,从下往上分别是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层。
(2)就季节而言,对流层在任何纬度地区夏季对流旺盛,大气层较厚,而冬季对流不旺盛,对流层较薄,中纬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对流层厚度不同尤为明显。
(3)A层大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其原因是大气只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B层大气下冷上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比较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4)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A对流层,其原因是对流层占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多发生在对流层。
【点评】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有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传输。
15.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若让你在图1中画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的界线,你认为容易画吗?为什么?
(2)水圈是由各种水体构成的,其空间分布特点是 。
(3)有人说“生物圈只包括各种不同的生物”。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4)图2中A为 层,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5)从飞机起飞到平稳飞行,舱外气温变化的特点是 。
【答案】(1)不容易 在地球表面附近,这几个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2)连续不规则
(3)不同意 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属于生物圈的范畴。
(4)对流;地面辐射
(5)先降低后升高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可知,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几个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因此地球的外部圈层三个圈层的界线不容易画出来。
(2)水圈包括海洋水、陆地水、生物水,因此水圈空间分布特点是连续不规则。
(3)生物圈既包括生物,也包括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 有人说“生物圈只包括各种不同的生物” 是错误的。
(4)根据大气的垂直分层,A为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几乎不吸收,但对地面辐射强烈吸收,因此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5)飞机起飞处在对流层,平稳飞行的是在平流层,根据各层气温分布的特点可知,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故答案为:(1)不容易 在地球表面附近,这几个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2)连续不规则
(3)不同意 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属于生物圈的范畴。
(4)对流 地面辐射
(5)先降低后升高
【点评】大气垂直分层的气温分布特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