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04 22:56:26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下·邛崃开学考)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太阳短波辐射一地面 B.地面反射-②
C.大气逆辐射-③ D.大气反射-④
【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是图中对应的序号是②,故答案为:B。(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图中对应的序号是③。故答案为:C。
【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2021高一下·邛崃开学考)下图为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处的箭头表示空气运动及受力状况,则各箭头表示正确的是(  )
A.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B.B为摩擦力
C.C为风向 D.D为地转偏向力
(2)其中乙点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1)A
(2)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的相关知识。图中A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D方向相反,为风向和摩擦力,因B为高压指向低压,故B为风向,D为摩擦力,则C为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A正确。故答案为:A。(2)本题考查风向的相关知识。由上题可知,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风向,则气流向左偏,地转偏向力向左,此地处于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则乙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北指向南,风向左偏,形成西北风。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这种在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3.(2021高一上·林芝期末)如图是大气环流示意图,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则图中②表示(  )
A.白天的海风 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答案】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图中显示,近地面风(②)由海洋(A)吹向陆地(B),应为海风,排除C、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夜晚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图中显示,A处(海洋)气流下沉,应表示冷却下沉,B处(陆地)气流上升,应表示受热上升,即图示时刻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由此判断,图示时刻为白天,A符合题意,排除B。故答案为:A。
【点评】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 。海陆风在近地面有两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海陆风的成因为昼夜交替过程中海洋-陆地间的气温差,即日间海面上气温低于陆地,而夜间高于陆地。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
4.(2021高一上·宜春期末) 2020年2月3日,日本鹿儿岛县的新岳火山发生喷发,大量碎石从火山口喷出,最远飞至600米开外,火山烟雾则高达7000米,此次喷发还引发了山火。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新岳火山的喷发物主要来自(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岩石圈
(2)受弥漫在大气中火山烟雾影响,上图中(  )
A.①将增强 B.②将减弱 C.②将增强 D.④将增强
(3)我国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③强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④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③弱 D.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④弱
【答案】(1)B
(2)B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2)受弥漫在大气中火山烟雾影响,大气密度变大,①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火山烟雾影响;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逃逸到外太空的地面辐射都减弱,ACD错、B对。故答案为:B。(3)我国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③大气逆辐射弱,补偿给地面的热量较少,地面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021高一下·诸暨期末)
在农业生产中,“大棚农业”使用越来越普遍。浙江部分地区的农民还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使用塑料大棚可以(  )
A.增强太阳辐射 B.提高氧气含量
C.拦截地面辐射 D.削弱大气辐射
6.若天气晴朗,将黑色尼龙网盖上的时段多在(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答案】5.C
6.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太阳辐射可以透射白色塑料进入大棚,但不会增强太阳辐射,故A项错;塑料大棚不会增强太阳辐射,所以不会加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就不能提高氧气含量,故B项错;在塑料大棚内,地面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塑料。这样大棚内的热量就很少散失出去,起到对大棚增温的作用,故C项正确;由于塑料大棚的保温作用,棚内气温高,大气辐射也会相应增强,故D项错。综合上述分析,本题C项为正确答案。
6.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强、气温接近最高,对作物生长不利,B对。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A错。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
(2021高二下·徐州期末) 在天气晴朗无云或少云的气象条件下,山地与平原之间的昼夜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称为山地—平原风。下图为华北平原某城市2013—2015年观测到的秋季山地—平原风平均风速(箭头长短表示大小)和风向日变化示意图,其中夜间以偏北风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就秋季平均而言,该城市(  )
A.山地风风速整体大于平原风 B.山地风持续的时间比平原风短
C.平原风在15时左右风速最大 D.平原风在10时左右转为山地风
8.该城市位于山地的(  )
A.南侧 B.东侧 C.西侧 D.北侧
【答案】7.C
8.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在天气晴朗无云或少云的气象条件下,山地与平原之间的昼夜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称为山地—平原风。
7.依据热力环流原理可判定,白天吹平原风,夜晚吹山地风。分析材料可知,箭头越长表示风速越大。读图可知,该城市白天的风速大于晚上的风速,因此山地风风速整体小于平原风风速,A错误;该地区山地风风速整时间从大概18点到次日9点,持续时间较长,B错误;平原风在15时左右风速最大,C正确;平原风转为山地风的时间为大概18点以后,D错误。故答案为:C。
8.根据平原风和山地风的风向可知,夜间吹的是山地风。由材料可知, 夜间以偏北风为主。据此可推知,山地位于平原的北侧,则城市位于山地的南侧。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下·临沂期中)风吹雪是一种由气流裹挟搬运分散的雪粒,并在弱风区不断堆积的现象,风吹雪的大小与气温、风速、地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对交通运输产生严重影响。下图是日本北海道西海岸某风吹雪路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行道树成排种植在临近路基(甲和乙)上,结果道路积雪严重,原因最可能是(  )
A.行道树遮挡了阳光,路面积雪不易融化
B.行道树涵养水源,降雪较多
C.行道树上的大量积雪降落并堆积在道路上
D.行道树减缓了风速,雪粒在路面大量堆积
10.若图中汽车正往正南方向行驶,则风吹雪发生时,风雪流从(  )
A.左前方袭来 B.右前方袭来 C.右后方袭来 D.左后方袭来
【答案】9.D
10.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9.行道树种植在临近路基上,使得风通过行道树的时候摩擦力变大,风速变小,容易使积雪堆积。故答案为:D。
10.日本北海道西海岸在冬季的盛行风向是西北风,所以根据文中车子向南方行驶可以判断出风吹雪从右后方吹来,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下·吉林期中)读“某谷地及相邻山顶的气温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
A.冬季的山顶 B.夏季的山顶 C.冬季的谷地 D.夏季的谷地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季山顶白天、夜晚气温均高于谷地,夏季则相反
B.山顶因地势高,风速小,太阳辐射弱,故日较差小
C.通常情况,山顶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大于谷地
D.谷地白天不易散热,夜间山坡冷空气下沉,故日较差大
【答案】11.A
12.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1、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海陆风
海陆风所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所形成的海风,另一种则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形成的陆风。白天时候,陆地的升温速度很快,气温比较高,就形成了低压,而此时的海洋升温速度相比较陆地来说很慢,气温也较低,因而形成了高压,气流从高压向低压移动形成风,故而此时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在夜晚时候,相反的是陆地由于降温快,于是气温低,形成了低压,而海洋则降温比较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故而此时的风就从陆地吹向了海洋,于是就形成了陆风。
2、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山谷风
这种形式与海陆风相似的是也包含了两种情况:山风和谷风。同样在白天的时候,由于山坡的升温速度比较快,空气膨胀上升,因此山谷就会补充性的形成谷风;而在夜晚时候,山坡的降温速度也很快,空气就冷却下沉,因此就形成了山风。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效应其实就是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市区由于受到人为热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温普遍比较高,因此气流就会膨胀上升,形成了低压,而周边的郊区与城市相比较,气温就很低了,因此气压高,于是气流就从郊区流向城市,故而就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11.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季山顶气温日变化曲线最平缓,所以冬季的山顶气温日较差最小,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2.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季山顶白天、夜晚气温均高于谷地;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于山顶,夜晚山谷气温低于山顶,A错误。山顶地势高,风速大,太阳辐射强,B错误。通常情况,山顶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于谷地,C错误。谷地白天不易散热,夜间山坡冷空气下沉,故日较差大,D正确。故答案为:D。
13.(2021高一下·东莞开学考)下图为我国某节能房屋示意图,该房屋在不同季节的白天与夜晚通过开闭某些隔断或窗户实现室内外冷暖空气的交换,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表示的是(  )
A.冬季白天 B.冬季夜晚 C.夏季白天 D.夏季夜晚
(2)关于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
B.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有利于空气的净化
C.充分利用了温室效应的原理
D.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
【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室内空气下沉,温度较低;冷空气进入空气间层后,被加热,上升后进入室内,形成局部热力环流,不断地向室内输入热空气,使得室内增温,故该图表示的最可能是冬季;结合题意可知,该房屋是节能房,故最可能利用太阳能供暖,该图表示的是冬季白天。故A正确,BCD错误。
(2)结合上题可知,该节能房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和温室效应原理;读图可知,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而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是为了使室内空气与空气间层空气循环,有保温作用,如果要净化空气,还需要打开窗户。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二、综合题
14.(2021高一下·梅州月考)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   形成的;图甲中,a处空气   (上升或下沉),其近地面气温   (高于或低于)B地。A、B两点相比,可能出现降水的是   ,气温日较差小的是   。
(2)请将甲图中①、②、③、④处的气压值按由大到小排列   
(3)若甲图B处表示山谷,则该热力环流通常出现在   (白天或夜晚),
乙图所示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   (白天或夜晚)
(4)若甲图为城市风环流图,①处为   (绿地或城市),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温、减湿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请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有效建议。
【答案】(1)冷热不均;下沉;低于;B;B
(2)①>②>④>③
(3)夜晚;夜晚
(4)绿地;B
(5)增加绿地面积,增加湖沼面积,城市合理规划,增加透水砖或路面,建雨水花园等。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力环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据图甲可知,A处等压线向上凸出,为高压,说明a处空气下沉,其近地面气温A低于B地,b处气流上升。A、B两点相比,B地气流上升,可能出现降水;阴雨天气,白天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所以气温日较差小的是B。
(2)据图甲可知,B地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②形成低气压,高空④形成高气压;A地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①形成高气压,高空③形成低气压。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此四处气压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①>②>④>③。
(3)由所学知识可知,若甲图B处表示山谷,山谷气流上升,说明山谷气温高,此时应为夜晚;乙图中陆地气流下沉,海洋气流上升,近地面温度陆地低于海洋,所示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夜晚。
(4)由所学知识可知,若甲图为城市风环流图,①处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净化、增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由所学知识可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可以从增加绿地、湿地面积,合理规划城市等方面来回答。具体为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从增加湖泊沼泽面积;合理规划城市;铺设透水砖,建雨水花园等。
【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15.(2021高一下·长沙期中)下图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模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若此图示意白天的海陆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   ,表示海洋的是   ,此时吹   风;
(2)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甲、乙两地表示陆地的是   ;①②③④各环节中,②表示的是   ;目前人类干预或控制最大的环节是   (填序号)。
【答案】(1)乙;甲;海
(2)甲;水汽输送;④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分析】(1)若此示意白天的海陆热力环流,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为下沉气流,说明甲地气温较低,气压较高,乙地为上升气流,说明乙地气温较高,气压较低;白天,海洋升温慢,所以甲地为海洋,此时吹海风。
(2)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甲地上空有降水,甲为陆地;乙地表示有海水蒸发,为海洋;②表示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环节,④表示的是径流;目前人类干预或控制最大的环节是要类通过地表径流,从而 影响地下径流。
【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16.(2020高一上·磐安月考)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A、B两地较冷的是   ,空气   ;易形成降水的是   ,原因   ;
(3)用“→”画出图中热力环流。
(4)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5)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两地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的依据   。
【答案】(1)④;⑤
(2)A;下沉;B;空气受热上升,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3)
(4)白天
(5)B地;(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空气上升),B地空气上升,为市区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读图,五个点中,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①与⑤在同一竖直方向上,①的海拔低,气压高于⑤。③与④在同一竖直方向上,④海拔低,气压高于③。所以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P④>P①=P②=P③>P⑤。最高的为④,最低的为⑤。
(2)由图可知,④⑤位于同一海拔高度上,由上题可知,④气压高于⑤,故④的近地表B处大气应该是受热膨胀上升,易形成降水,在④处形成高压,在B处形成低压,⑤处气压较低,⑤处的近地表A处大气应该遇冷收缩下沉,在A处形成高压,故A处较冷,B处较热。
(3)由上题可知,A气压高于B,④气压高于①,故近地面由A流向B,高空由B地的高空流向A地的高空;垂直方向是A地下沉,B地上升。
(4)若A为海洋,B为陆地,而B地为上升气流,说明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所以该热力环流出现在白天。
(5)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低压区,是上升气流,郊区是下沉气流。所以B代表城区。因为B处空气是上升气流。
故答案为:(1)④;⑤。(2)A;下沉;B;空气受热上升,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3)(4)白天。(5)B地;(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空气上升),B地空气上升,为市区。
【点评】1、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海陆风
海陆风所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所形成的海风,另一种则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形成的陆风。白天时候,陆地的升温速度很快,气温比较高,就形成了低压,而此时的海洋升温速度相比较陆地来说很慢,气温也较低,因而形成了高压,气流从高压向低压移动形成风,故而此时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在夜晚时候,相反的是陆地由于降温快,于是气温低,形成了低压,而海洋则降温比较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故而此时的风就从陆地吹向了海洋,于是就形成了陆风。
2、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山谷风
这种形式与海陆风相似的是也包含了两种情况:山风和谷风。同样在白天的时候,由于山坡的升温速度比较快,空气膨胀上升,因此山谷就会补充性的形成谷风;而在夜晚时候,山坡的降温速度也很快,空气就冷却下沉,因此就形成了山风。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效应其实就是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市区由于受到人为热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温普遍比较高,因此气流就会膨胀上升,形成了低压,而周边的郊区与城市相比较,气温就很低了,因此气压高,于是气流就从郊区流向城市,故而就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1 / 1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下·邛崃开学考)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太阳短波辐射一地面 B.地面反射-②
C.大气逆辐射-③ D.大气反射-④
2.(2021高一下·邛崃开学考)下图为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处的箭头表示空气运动及受力状况,则各箭头表示正确的是(  )
A.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B.B为摩擦力
C.C为风向 D.D为地转偏向力
(2)其中乙点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3.(2021高一上·林芝期末)如图是大气环流示意图,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则图中②表示(  )
A.白天的海风 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4.(2021高一上·宜春期末) 2020年2月3日,日本鹿儿岛县的新岳火山发生喷发,大量碎石从火山口喷出,最远飞至600米开外,火山烟雾则高达7000米,此次喷发还引发了山火。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新岳火山的喷发物主要来自(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岩石圈
(2)受弥漫在大气中火山烟雾影响,上图中(  )
A.①将增强 B.②将减弱 C.②将增强 D.④将增强
(3)我国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③强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④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③弱 D.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④弱
(2021高一下·诸暨期末)
在农业生产中,“大棚农业”使用越来越普遍。浙江部分地区的农民还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使用塑料大棚可以(  )
A.增强太阳辐射 B.提高氧气含量
C.拦截地面辐射 D.削弱大气辐射
6.若天气晴朗,将黑色尼龙网盖上的时段多在(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2021高二下·徐州期末) 在天气晴朗无云或少云的气象条件下,山地与平原之间的昼夜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称为山地—平原风。下图为华北平原某城市2013—2015年观测到的秋季山地—平原风平均风速(箭头长短表示大小)和风向日变化示意图,其中夜间以偏北风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就秋季平均而言,该城市(  )
A.山地风风速整体大于平原风 B.山地风持续的时间比平原风短
C.平原风在15时左右风速最大 D.平原风在10时左右转为山地风
8.该城市位于山地的(  )
A.南侧 B.东侧 C.西侧 D.北侧
(2021高二下·临沂期中)风吹雪是一种由气流裹挟搬运分散的雪粒,并在弱风区不断堆积的现象,风吹雪的大小与气温、风速、地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对交通运输产生严重影响。下图是日本北海道西海岸某风吹雪路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行道树成排种植在临近路基(甲和乙)上,结果道路积雪严重,原因最可能是(  )
A.行道树遮挡了阳光,路面积雪不易融化
B.行道树涵养水源,降雪较多
C.行道树上的大量积雪降落并堆积在道路上
D.行道树减缓了风速,雪粒在路面大量堆积
10.若图中汽车正往正南方向行驶,则风吹雪发生时,风雪流从(  )
A.左前方袭来 B.右前方袭来 C.右后方袭来 D.左后方袭来
(2021高二下·吉林期中)读“某谷地及相邻山顶的气温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
A.冬季的山顶 B.夏季的山顶 C.冬季的谷地 D.夏季的谷地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季山顶白天、夜晚气温均高于谷地,夏季则相反
B.山顶因地势高,风速小,太阳辐射弱,故日较差小
C.通常情况,山顶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大于谷地
D.谷地白天不易散热,夜间山坡冷空气下沉,故日较差大
13.(2021高一下·东莞开学考)下图为我国某节能房屋示意图,该房屋在不同季节的白天与夜晚通过开闭某些隔断或窗户实现室内外冷暖空气的交换,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表示的是(  )
A.冬季白天 B.冬季夜晚 C.夏季白天 D.夏季夜晚
(2)关于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
B.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有利于空气的净化
C.充分利用了温室效应的原理
D.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
二、综合题
14.(2021高一下·梅州月考)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   形成的;图甲中,a处空气   (上升或下沉),其近地面气温   (高于或低于)B地。A、B两点相比,可能出现降水的是   ,气温日较差小的是   。
(2)请将甲图中①、②、③、④处的气压值按由大到小排列   
(3)若甲图B处表示山谷,则该热力环流通常出现在   (白天或夜晚),
乙图所示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   (白天或夜晚)
(4)若甲图为城市风环流图,①处为   (绿地或城市),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温、减湿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请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有效建议。
15.(2021高一下·长沙期中)下图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模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若此图示意白天的海陆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   ,表示海洋的是   ,此时吹   风;
(2)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甲、乙两地表示陆地的是   ;①②③④各环节中,②表示的是   ;目前人类干预或控制最大的环节是   (填序号)。
16.(2020高一上·磐安月考)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A、B两地较冷的是   ,空气   ;易形成降水的是   ,原因   ;
(3)用“→”画出图中热力环流。
(4)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5)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两地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的依据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是图中对应的序号是②,故答案为:B。(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图中对应的序号是③。故答案为:C。
【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答案】(1)A
(2)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的相关知识。图中A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D方向相反,为风向和摩擦力,因B为高压指向低压,故B为风向,D为摩擦力,则C为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A正确。故答案为:A。(2)本题考查风向的相关知识。由上题可知,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风向,则气流向左偏,地转偏向力向左,此地处于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则乙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北指向南,风向左偏,形成西北风。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这种在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3.【答案】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图中显示,近地面风(②)由海洋(A)吹向陆地(B),应为海风,排除C、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夜晚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图中显示,A处(海洋)气流下沉,应表示冷却下沉,B处(陆地)气流上升,应表示受热上升,即图示时刻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由此判断,图示时刻为白天,A符合题意,排除B。故答案为:A。
【点评】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 。海陆风在近地面有两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海陆风的成因为昼夜交替过程中海洋-陆地间的气温差,即日间海面上气温低于陆地,而夜间高于陆地。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
4.【答案】(1)B
(2)B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2)受弥漫在大气中火山烟雾影响,大气密度变大,①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火山烟雾影响;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逃逸到外太空的地面辐射都减弱,ACD错、B对。故答案为:B。(3)我国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③大气逆辐射弱,补偿给地面的热量较少,地面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答案】5.C
6.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太阳辐射可以透射白色塑料进入大棚,但不会增强太阳辐射,故A项错;塑料大棚不会增强太阳辐射,所以不会加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就不能提高氧气含量,故B项错;在塑料大棚内,地面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塑料。这样大棚内的热量就很少散失出去,起到对大棚增温的作用,故C项正确;由于塑料大棚的保温作用,棚内气温高,大气辐射也会相应增强,故D项错。综合上述分析,本题C项为正确答案。
6.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强、气温接近最高,对作物生长不利,B对。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A错。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
【答案】7.C
8.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在天气晴朗无云或少云的气象条件下,山地与平原之间的昼夜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称为山地—平原风。
7.依据热力环流原理可判定,白天吹平原风,夜晚吹山地风。分析材料可知,箭头越长表示风速越大。读图可知,该城市白天的风速大于晚上的风速,因此山地风风速整体小于平原风风速,A错误;该地区山地风风速整时间从大概18点到次日9点,持续时间较长,B错误;平原风在15时左右风速最大,C正确;平原风转为山地风的时间为大概18点以后,D错误。故答案为:C。
8.根据平原风和山地风的风向可知,夜间吹的是山地风。由材料可知, 夜间以偏北风为主。据此可推知,山地位于平原的北侧,则城市位于山地的南侧。故答案为:A。
【答案】9.D
10.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9.行道树种植在临近路基上,使得风通过行道树的时候摩擦力变大,风速变小,容易使积雪堆积。故答案为:D。
10.日本北海道西海岸在冬季的盛行风向是西北风,所以根据文中车子向南方行驶可以判断出风吹雪从右后方吹来,故答案为:C。
【答案】11.A
12.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1、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海陆风
海陆风所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所形成的海风,另一种则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形成的陆风。白天时候,陆地的升温速度很快,气温比较高,就形成了低压,而此时的海洋升温速度相比较陆地来说很慢,气温也较低,因而形成了高压,气流从高压向低压移动形成风,故而此时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在夜晚时候,相反的是陆地由于降温快,于是气温低,形成了低压,而海洋则降温比较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故而此时的风就从陆地吹向了海洋,于是就形成了陆风。
2、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山谷风
这种形式与海陆风相似的是也包含了两种情况:山风和谷风。同样在白天的时候,由于山坡的升温速度比较快,空气膨胀上升,因此山谷就会补充性的形成谷风;而在夜晚时候,山坡的降温速度也很快,空气就冷却下沉,因此就形成了山风。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效应其实就是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市区由于受到人为热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温普遍比较高,因此气流就会膨胀上升,形成了低压,而周边的郊区与城市相比较,气温就很低了,因此气压高,于是气流就从郊区流向城市,故而就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11.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季山顶气温日变化曲线最平缓,所以冬季的山顶气温日较差最小,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2.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季山顶白天、夜晚气温均高于谷地;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于山顶,夜晚山谷气温低于山顶,A错误。山顶地势高,风速大,太阳辐射强,B错误。通常情况,山顶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于谷地,C错误。谷地白天不易散热,夜间山坡冷空气下沉,故日较差大,D正确。故答案为:D。
13.【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室内空气下沉,温度较低;冷空气进入空气间层后,被加热,上升后进入室内,形成局部热力环流,不断地向室内输入热空气,使得室内增温,故该图表示的最可能是冬季;结合题意可知,该房屋是节能房,故最可能利用太阳能供暖,该图表示的是冬季白天。故A正确,BCD错误。
(2)结合上题可知,该节能房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和温室效应原理;读图可知,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而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是为了使室内空气与空气间层空气循环,有保温作用,如果要净化空气,还需要打开窗户。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14.【答案】(1)冷热不均;下沉;低于;B;B
(2)①>②>④>③
(3)夜晚;夜晚
(4)绿地;B
(5)增加绿地面积,增加湖沼面积,城市合理规划,增加透水砖或路面,建雨水花园等。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力环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据图甲可知,A处等压线向上凸出,为高压,说明a处空气下沉,其近地面气温A低于B地,b处气流上升。A、B两点相比,B地气流上升,可能出现降水;阴雨天气,白天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所以气温日较差小的是B。
(2)据图甲可知,B地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②形成低气压,高空④形成高气压;A地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①形成高气压,高空③形成低气压。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此四处气压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①>②>④>③。
(3)由所学知识可知,若甲图B处表示山谷,山谷气流上升,说明山谷气温高,此时应为夜晚;乙图中陆地气流下沉,海洋气流上升,近地面温度陆地低于海洋,所示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夜晚。
(4)由所学知识可知,若甲图为城市风环流图,①处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净化、增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由所学知识可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可以从增加绿地、湿地面积,合理规划城市等方面来回答。具体为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从增加湖泊沼泽面积;合理规划城市;铺设透水砖,建雨水花园等。
【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15.【答案】(1)乙;甲;海
(2)甲;水汽输送;④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分析】(1)若此示意白天的海陆热力环流,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为下沉气流,说明甲地气温较低,气压较高,乙地为上升气流,说明乙地气温较高,气压较低;白天,海洋升温慢,所以甲地为海洋,此时吹海风。
(2)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甲地上空有降水,甲为陆地;乙地表示有海水蒸发,为海洋;②表示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环节,④表示的是径流;目前人类干预或控制最大的环节是要类通过地表径流,从而 影响地下径流。
【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16.【答案】(1)④;⑤
(2)A;下沉;B;空气受热上升,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3)
(4)白天
(5)B地;(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空气上升),B地空气上升,为市区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读图,五个点中,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①与⑤在同一竖直方向上,①的海拔低,气压高于⑤。③与④在同一竖直方向上,④海拔低,气压高于③。所以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P④>P①=P②=P③>P⑤。最高的为④,最低的为⑤。
(2)由图可知,④⑤位于同一海拔高度上,由上题可知,④气压高于⑤,故④的近地表B处大气应该是受热膨胀上升,易形成降水,在④处形成高压,在B处形成低压,⑤处气压较低,⑤处的近地表A处大气应该遇冷收缩下沉,在A处形成高压,故A处较冷,B处较热。
(3)由上题可知,A气压高于B,④气压高于①,故近地面由A流向B,高空由B地的高空流向A地的高空;垂直方向是A地下沉,B地上升。
(4)若A为海洋,B为陆地,而B地为上升气流,说明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所以该热力环流出现在白天。
(5)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低压区,是上升气流,郊区是下沉气流。所以B代表城区。因为B处空气是上升气流。
故答案为:(1)④;⑤。(2)A;下沉;B;空气受热上升,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3)(4)白天。(5)B地;(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空气上升),B地空气上升,为市区。
【点评】1、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海陆风
海陆风所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所形成的海风,另一种则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形成的陆风。白天时候,陆地的升温速度很快,气温比较高,就形成了低压,而此时的海洋升温速度相比较陆地来说很慢,气温也较低,因而形成了高压,气流从高压向低压移动形成风,故而此时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在夜晚时候,相反的是陆地由于降温快,于是气温低,形成了低压,而海洋则降温比较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故而此时的风就从陆地吹向了海洋,于是就形成了陆风。
2、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山谷风
这种形式与海陆风相似的是也包含了两种情况:山风和谷风。同样在白天的时候,由于山坡的升温速度比较快,空气膨胀上升,因此山谷就会补充性的形成谷风;而在夜晚时候,山坡的降温速度也很快,空气就冷却下沉,因此就形成了山风。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效应其实就是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市区由于受到人为热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温普遍比较高,因此气流就会膨胀上升,形成了低压,而周边的郊区与城市相比较,气温就很低了,因此气压高,于是气流就从郊区流向城市,故而就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