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04 23:01:09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下·宁波期中)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南半球中纬西风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图示表示南半球,南半球地转偏向力是向左偏,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垂直,向左应是图示D正确。
【点评】如何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
(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
(2021高二下·海宁月考)低层大气中除了干洁空气外,主要还有(  )
A.臭氧(O3) B.氨气(NH3) C.甲烷(CH4) D.水汽和杂质
【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分析】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 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其中主要的是干活空气,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低层大气所含空气占整个地球大气层超过百分之80以上,对于天气和气候有直接的影响。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2.(2021高二下·杨浦月考)据美国NASA最新数据显示,地球大气中间层的温度正异常降低。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其层顶温度达到大气层中的最低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层随高度升高(  )
A.吸收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越来越稀薄
C.臭氧浓度逐渐减少 D.固体尘埃含量稀少
【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C正确;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中间层海拔较高,受地面辐射影响小,A错误; 该层以上为热层,大气更加稀薄,却可以因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温,可见,大气稀薄不是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主要原因,B错误;固体尘埃与大气层的温度关系不大,D错误。故本题选C。
【点评】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 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3.(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大气是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是(  )
A.氧气、氮气和干洁空气 B.二氧化碳、水汽和杂质
C.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 D.氮气、水汽和干洁空气
(2)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的一些成分比例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  )
A.臭氧增多 B.二氧化碳增多
C.水汽增多 D.氧气增多
【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成分主要包括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气体,其中氮最多,氧次之,故C正确,ABD错误。
(2)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的一些成分比例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明显上升,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1)C;(2)B。
【点评】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4.(2021高一上·兰州期末)下图中,表示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太阳短波辐射① B.地面长波辐射②
C.大气长波辐射③ D.大气长波逆辐射④
【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来自地面辐射,从图中看,②为地面辐射,B正确。①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③为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A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2021高一上·兰州期末)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面摩擦力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近地面风受三个力作用,即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从图上看,a为水平气压力,b为摩擦力,c为地转偏向力,故①④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地转偏向力。空气在转动的地球表面按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的同时,会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各纬度带的地转偏向力数值大小不等,赤道上的地转偏向力为零,极地的地转偏向力最大,其他纬度的地转偏向力介于两者之间。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在北半球指向物体运动的右方,在南半球指向物体运动的左方。地转偏向力只在空气相对于地表有运动时才产生,并且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风向),而不改变空气的运动速率(风速)。
(2021高一下·如皋月考)
门源气象站(约90°E)位于祁连山东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为示意2006年8月26日门源气象站所在山谷一次由山谷风环流影响下形成的降水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门源当地15时,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主要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7.图中与此次降水形成时的气流运动及近地面气温、气压状况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6.A
7.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山谷风是出现于山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local winds) 。按其三维模型,山谷风在近地面拥有4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山谷向山坡运动的上坡风(upslope wind)和由周围地区沿山谷汇入山地的谷风;以及在夜间由山坡向山谷运动的下坡风(downslope wind)和由山地向周边地区运动的山风。山谷风的成因主要为昼夜交替过程中山坡-山谷和山地-平原间的气温差。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此外夜间下坡风和山风的运动也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
6.根据材料可知,门源所在经度约为90°E,比北京时间早2小时。门源当地15时,即北京时间17时。据图可知,17时,该气象站所在地的风向为东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据图可知,此次降水出现在 17时,8月26日昼长夜短,17时为白天,C、D错误。白天,太阳辐射较强,山坡增温,且增温速度比同高度山谷快,所以空气受热沿山坡爬升,容易形成降水,而山谷空气下沉。由于同高度山坡增温速度比山谷快,所以山坡的气压较山谷低,因此等压面在山坡处较低,在山谷处较高,A正确。B图中空气运动方向错误,且由于同高度山坡增温速度比山谷快,所以山坡的气温比山谷高,等温线在山坡处较高,在山谷处较低,因此等温线画法也是错误的,B错误。故选A。
8.(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能用热力环流解释的现象是(  )
A.霜降北京易发生冻害 B.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C.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D.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答案】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根据大气受热原理,晴朗的凌晨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会出现霜冻,A错误;滨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热力环流,即白天形成海风,晚上形成陆风,B对;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大气散射的结果,C错;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是由于山地对暖湿气流的阻挡,D错。故答案为:B。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2021高二下·芜湖期中)某综艺节目曾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左图为大气受热示意图,右图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左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图中能正确反映白天周边沙漠与月牙泉间热力环流的是(  )
A. B.
C. D.
【答案】9.C
10.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9.根据所学可知,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热量来源,由图可知,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C正确。
10.受比热容大小不同影响,白天,沙漠升温快,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月牙泉(绿洲)升温慢,气流下降,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月牙泉流向沙漠,高空则相反。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下·广东期中)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热岛环流趋于显著。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热岛环流(一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城市热岛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连绵细雨 B.城市热岛效应
C.郊区企业集聚 D.郊区水域辽阔
12.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会使城市(  )
A.风力增强 B.污染加剧 C.晴天较多 D.云雨增多
【答案】11.B
12.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11.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区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因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城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郊区气温偏低,空气下沉,从而形成热岛环流。B正确。跟降水、郊区去也集聚和水域辽阔关系不大,ACD错误,故答案为:B。
12.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凝结核)较多,热岛环流的上升空气携带固体杂质(凝结核)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致雨。D正确。热岛效应不会使风力增强、污染加剧和晴天较多,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下·赣州期中)冻雨是上层的过冷水滴、冰晶、雪花进入中间暖层化为水滴,再降落到近地面并接触到0℃或以下物体表面立即冻结的特殊天气现象。回答下列各题。
13.下列气温的垂直分布示意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冻雨的是(  )
A. B.
C. D.
14.农业应对低温冻害的措施,下列做法不妥的是(  )
A.砂石覆盖 B.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
C.深秋可适当往农田灌水 D.温室大棚
【答案】13.B
14.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
13.A.该图温度始终低于零度,缺少中间暖层将其化为水滴。故不符合题意。B.该图高空中低于零度,中间有一个暖层将其转化为水滴,地面气温低于零度,故正确。C.该图的情况是上层暖,中间冷,地面高于零度,故不符合题意。D.该图温度也是始终低于零度,缺少中间暖层将其化为水滴。故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14.砂石覆盖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砂石覆盖可以减少表层土壤的侵蚀,砂石覆盖可以增加昼夜温差,不能减少低温冻害,A措施不妥。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深秋适当往农田灌水,温室大棚都是应对低温冻害的措施,BCD正确。本题选择做法不妥的是,故答案为:A。
15.(2021高一下·安徽开学考)读某地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a、b、c、d四地中的气压高低的关系是(  )
A.a>d>c>b B.b>a>d>c C.d>c>b>a D.c>b>a>d
(2)若图为南半球某地区,a地位于b地的正北方向,则此时a、b之间的风向是(  )
A.a吹向b,东北风 B.b吹向a,西南风
C.a吹向b,西北风 D.b吹向a,东南风
【答案】(1)B
(2)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气压的分布规律: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因此a、b的气压值大于c、d的气压值;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往高处凸的位置为高压区,往低处凹的位置为低压区,从图中来看,d处的等压线往高处凸,是高压,c处的等压线往低处凹,是低压,故d处气压值高于c。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与其高空的气压状况相反,即若近地面是低压,则其高空是高压,近地面是高压,则其高空是低压。据此可以推出a是低压,b是高压,故b处气压值高于a。图中a、b、c、d四地中的气压高低的关系是b>a>d>c,B正确,ACD错误。
(2)若图为南半球某地区,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a是低压,b是高压,a地位于b地的正北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由b指向a,风向是由b吹向a,左偏后形成东南风,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1)B;(2)D。
【点评】等压面图的判读
根据等压面的分布
(1)在垂直分布上,高度越高,气压值越低。
(2)若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等。
(3)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4)同一地区,高空和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等压面凹凸方向相反。
根据等压面的凹凸
(1)判断近地面气温及热力环流
等压面向高凸,高压区,近地面气温低;
等压面向低凹,低压区,近地面气温高。
(2)判断陆地与海洋,城市与郊区
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
城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郊区,近地面等压面上凸(高空下凹)。
16.(2021高一上·黄山期末)下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海洋和陆地某时刻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示说明(  )
A.随海拔的增加海洋和陆地间气压差逐渐减小
B.此时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
C.此时为白天的海洋气压状况
D.a表示陆地近地面气压状况
(2)当a、b之间的气压差缩小时(  )
A.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可能增加
B.陆地气温降低,有助于节能减排
C.大气污染物扩散减缓,空气质量差
D.陆地气温升高,引发水资源短缺
【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读图,近地面a地气压低于b地,a地上空d点与b地上空c点相比较,d的气压高于c。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此时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b。B正确。随海拔的增加海洋和陆地间气压差先减少后增大。A错误。不能确定是白天还是黑夜,C错误。a可表示陆地近地面气压状况,也可表示海洋近地面气压状况。D错误。故答案为:B。(2)当a、b之间的气压差缩小时,说明海洋和陆地的温差缩小,海风或陆风减弱,大气污染物扩散减缓,污染加剧。C正确。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可能减少。A错误。陆地气温降低,海风减弱,不利于节能减排,B错误。陆地气温会降低,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17.(2021高一上·嘉兴期末)北京气象台常有“白天风向北转南,夜间风向南转北”的天气预报,指的是北京北部山区和平原地区之间风向昼夜相反的变化。关于该地区夜间的气流运动方向,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参照热力环流的山谷山顶风,由于晚上北京气温低气压高吹山谷风,风从北京吹向山区,白天相反。 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1、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海陆风
海陆风所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所形成的海风,另一种则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形成的陆风。白天时候,陆地的升温速度很快,气温比较高,就形成了低压,而此时的海洋升温速度相比较陆地来说很慢,气温也较低,因而形成了高压,气流从高压向低压移动形成风,故而此时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在夜晚时候,相反的是陆地由于降温快,于是气温低,形成了低压,而海洋则降温比较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故而此时的风就从陆地吹向了海洋,于是就形成了陆风。
2、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山谷风
这种形式与海陆风相似的是也包含了两种情况:山风和谷风。同样在白天的时候,由于山坡的升温速度比较快,空气膨胀上升,因此山谷就会补充性的形成谷风;而在夜晚时候,山坡的降温速度也很快,空气就冷却下沉,因此就形成了山风。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效应其实就是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市区由于受到人为热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温普遍比较高,因此气流就会膨胀上升,形成了低压,而周边的郊区与城市相比较,气温就很低了,因此气压高,于是气流就从郊区流向城市,故而就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二、综合题
18.(2020高一上·宜秀月考)下图表示干洁空气的组成和比例。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B所表示的分别是   、   。
(2)其中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促进绿色植物生长的是   。
(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   的必要条件。
【答案】(1)氮气;氧气
(2)臭氧;二氧化碳
(3)成云致雨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分析】(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按照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据图可知,A比例最大,为氮气,B比例第二大,为氧气。(2)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得地球表面生物免遭紫外线的灼伤,因此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因此促进绿色植被生长的是二氧化碳。(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杂质充当凝结核。
【点评】大气组成指的是干空气的化学成分。氮气占干空气的体积比最大,约为 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空气体积的 21%。剩下的 1% 由其它各种气体构成,如惰性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除惰性气体外,各气体的浓度和停留时间呈正相关。
19.(2020高一上·界首月考)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是哪条曲线?试说明判断理由。
(2)A层高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3)适于高空飞行的是哪一层?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大于0℃;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2)随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运动越弱
(3)B;水汽、尘埃少,能见度高,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依据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然后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因此①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2)A层为对流层,对流层高度受纬度和季节影响。随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夏季大于冬季。对流运动是造成对流层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夏季气温高,对流运动旺盛,对流层顶高。(3)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到约50千米高度的大气层。平流层下冷上热,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有云出现。因此平流层多晴朗天气,适合高空飞行。图中B为平流层。
【点评】依据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然后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20.(2019高一上·天津月考)根据下图中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①   辐射,②   辐射。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包括A   、B   、C   三种形式。
(3)大气把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又以   的形式把大部分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   作用。
(4)影响①到达地面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   ,且经过大气路程   ,被大气削弱得少。
(5)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以下填数码)   ;大气受热直接热源来自图中的   。
【答案】(1)太阳;地面
(2)削弱;吸收;散射;反射
(3)大气逆辐射;保温
(4)大;短
(5)①;②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①来自太阳,是太阳辐射,②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是地面辐射。(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4)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5)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大部分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因此地面增温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图中①来自太阳,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②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是地面辐射。
【点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
21.(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某时刻等压面,右图示意该地某日海陆气温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图中ab点之间的气温是a   b(填“<”“=”或“>”),a地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是向   (填“上”或“下”)。
(2)此时,左上图中近地面的风为   风(填“海风”或“陆风”),其气流的干湿状况是   。
(3)右上图中实线表示   (填“陆地”或“海洋”)的气温变化。根据   差异,白天陆地气压比海洋   ,左图所示情况应出现于右图中   (时段)。
(4)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小。若左上图示意目前某季节等压面分布状况,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   (填“更大”或“更小”),该季节最可能是   季。
【答案】(1)>;上
(2)海风;湿润
(3)陆地;海陆热力性质;低;8—16时
(4)更小;夏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高空中的等压面推测出近地面的等压面情况,此时近地面,a地为低压,b地为高压,而近地面的高低气压是由于空气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因此两地相比,a地为低压,说明此时a地气温高于b,原因是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的。
(2)根据第1题分析可知,a地为低压,b地为高压,近地面的风向由b吹向a,故为海风;气流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干湿状况是湿润。
(3)由所学知识可知,陆地升温快降温快,海洋升温慢降温慢;右图中实线的气温日较差大表示陆地的气温变化,虚线气温日较差小表示的是海洋气温变化;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左图所示情况应出现于右图中的8—16时。
(4)由材料信息可知,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小,说明气压梯度力减小。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更小,该季节陆地气压低,最可能是夏季。
【点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引起大气运动。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都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变化。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22.(2020高一上·长春期中)下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高压中心是   。
(2)图示地区位于   半球(2分),说明判断依据   。
(3)图中②③④三处中,风力最大的是   ,
理由是:   。
(4)下列等压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沿线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  )
A.
B.
C.
D.
【答案】(1)P
(2)北;水平气流向右偏转
(3)③;等压线最密集
(4)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由图可看出,水平气流流向M、O处,因为风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可以判断据M、O为低压,则可判断P为高压中心。
(2)读气压中心M、O附近风向,可以判断风向向右偏,则可判断是北半球。
(3)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读图可知,图中③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
(4)由甲到乙沿线,M、O两处形成低压中心,近地面气压先减小,再增加,然后减小,高空的等压面相反。根据等压线“凸高凹低”原则, D项符合条件。
故答案为:(1)P。(2)北 水平气流向右偏转。(3)③ 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4)D。
【点评】(1)北半球高压中心气流自中心流向外围,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水平运动的大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等值线越密集,风就越大。
(4)随海拔的升高,气压降低,等压线凸低为高,若等压线凸向低压,则该地气压较高,等压线凸高为低,若等压线凸向高压,则该地气压较低。
1 / 1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下·宁波期中)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南半球中纬西风的是(  )
A. B.
C. D.
(2021高二下·海宁月考)低层大气中除了干洁空气外,主要还有(  )
A.臭氧(O3) B.氨气(NH3) C.甲烷(CH4) D.水汽和杂质
2.(2021高二下·杨浦月考)据美国NASA最新数据显示,地球大气中间层的温度正异常降低。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其层顶温度达到大气层中的最低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层随高度升高(  )
A.吸收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越来越稀薄
C.臭氧浓度逐渐减少 D.固体尘埃含量稀少
3.(2021高一上·农安期末)大气是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是(  )
A.氧气、氮气和干洁空气 B.二氧化碳、水汽和杂质
C.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 D.氮气、水汽和干洁空气
(2)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的一些成分比例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  )
A.臭氧增多 B.二氧化碳增多
C.水汽增多 D.氧气增多
4.(2021高一上·兰州期末)下图中,表示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太阳短波辐射① B.地面长波辐射②
C.大气长波辐射③ D.大气长波逆辐射④
5.(2021高一上·兰州期末)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面摩擦力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021高一下·如皋月考)
门源气象站(约90°E)位于祁连山东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为示意2006年8月26日门源气象站所在山谷一次由山谷风环流影响下形成的降水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门源当地15时,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主要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7.图中与此次降水形成时的气流运动及近地面气温、气压状况相符的是(  )
A.
B.
C.
D.
8.(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能用热力环流解释的现象是(  )
A.霜降北京易发生冻害 B.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C.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D.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2021高二下·芜湖期中)某综艺节目曾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左图为大气受热示意图,右图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左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图中能正确反映白天周边沙漠与月牙泉间热力环流的是(  )
A. B.
C. D.
(2021高一下·广东期中)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热岛环流趋于显著。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热岛环流(一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城市热岛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连绵细雨 B.城市热岛效应
C.郊区企业集聚 D.郊区水域辽阔
12.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会使城市(  )
A.风力增强 B.污染加剧 C.晴天较多 D.云雨增多
(2021高一下·赣州期中)冻雨是上层的过冷水滴、冰晶、雪花进入中间暖层化为水滴,再降落到近地面并接触到0℃或以下物体表面立即冻结的特殊天气现象。回答下列各题。
13.下列气温的垂直分布示意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冻雨的是(  )
A. B.
C. D.
14.农业应对低温冻害的措施,下列做法不妥的是(  )
A.砂石覆盖 B.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
C.深秋可适当往农田灌水 D.温室大棚
15.(2021高一下·安徽开学考)读某地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a、b、c、d四地中的气压高低的关系是(  )
A.a>d>c>b B.b>a>d>c C.d>c>b>a D.c>b>a>d
(2)若图为南半球某地区,a地位于b地的正北方向,则此时a、b之间的风向是(  )
A.a吹向b,东北风 B.b吹向a,西南风
C.a吹向b,西北风 D.b吹向a,东南风
16.(2021高一上·黄山期末)下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海洋和陆地某时刻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示说明(  )
A.随海拔的增加海洋和陆地间气压差逐渐减小
B.此时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
C.此时为白天的海洋气压状况
D.a表示陆地近地面气压状况
(2)当a、b之间的气压差缩小时(  )
A.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可能增加
B.陆地气温降低,有助于节能减排
C.大气污染物扩散减缓,空气质量差
D.陆地气温升高,引发水资源短缺
17.(2021高一上·嘉兴期末)北京气象台常有“白天风向北转南,夜间风向南转北”的天气预报,指的是北京北部山区和平原地区之间风向昼夜相反的变化。关于该地区夜间的气流运动方向,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18.(2020高一上·宜秀月考)下图表示干洁空气的组成和比例。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B所表示的分别是   、   。
(2)其中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促进绿色植物生长的是   。
(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   的必要条件。
19.(2020高一上·界首月考)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是哪条曲线?试说明判断理由。
(2)A层高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3)适于高空飞行的是哪一层?原因是什么?
20.(2019高一上·天津月考)根据下图中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①   辐射,②   辐射。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包括A   、B   、C   三种形式。
(3)大气把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又以   的形式把大部分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   作用。
(4)影响①到达地面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   ,且经过大气路程   ,被大气削弱得少。
(5)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以下填数码)   ;大气受热直接热源来自图中的   。
21.(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某时刻等压面,右图示意该地某日海陆气温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图中ab点之间的气温是a   b(填“<”“=”或“>”),a地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是向   (填“上”或“下”)。
(2)此时,左上图中近地面的风为   风(填“海风”或“陆风”),其气流的干湿状况是   。
(3)右上图中实线表示   (填“陆地”或“海洋”)的气温变化。根据   差异,白天陆地气压比海洋   ,左图所示情况应出现于右图中   (时段)。
(4)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小。若左上图示意目前某季节等压面分布状况,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   (填“更大”或“更小”),该季节最可能是   季。
22.(2020高一上·长春期中)下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高压中心是   。
(2)图示地区位于   半球(2分),说明判断依据   。
(3)图中②③④三处中,风力最大的是   ,
理由是:   。
(4)下列等压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沿线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  )
A.
B.
C.
D.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图示表示南半球,南半球地转偏向力是向左偏,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垂直,向左应是图示D正确。
【点评】如何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
(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
【答案】D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分析】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 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其中主要的是干活空气,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低层大气所含空气占整个地球大气层超过百分之80以上,对于天气和气候有直接的影响。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2.【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C正确;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中间层海拔较高,受地面辐射影响小,A错误; 该层以上为热层,大气更加稀薄,却可以因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温,可见,大气稀薄不是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主要原因,B错误;固体尘埃与大气层的温度关系不大,D错误。故本题选C。
【点评】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 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3.【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成分主要包括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气体,其中氮最多,氧次之,故C正确,ABD错误。
(2)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的一些成分比例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明显上升,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1)C;(2)B。
【点评】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着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有关。
4.【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来自地面辐射,从图中看,②为地面辐射,B正确。①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③为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A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近地面风受三个力作用,即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从图上看,a为水平气压力,b为摩擦力,c为地转偏向力,故①④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地转偏向力。空气在转动的地球表面按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的同时,会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各纬度带的地转偏向力数值大小不等,赤道上的地转偏向力为零,极地的地转偏向力最大,其他纬度的地转偏向力介于两者之间。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在北半球指向物体运动的右方,在南半球指向物体运动的左方。地转偏向力只在空气相对于地表有运动时才产生,并且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风向),而不改变空气的运动速率(风速)。
【答案】6.A
7.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山谷风是出现于山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local winds) 。按其三维模型,山谷风在近地面拥有4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山谷向山坡运动的上坡风(upslope wind)和由周围地区沿山谷汇入山地的谷风;以及在夜间由山坡向山谷运动的下坡风(downslope wind)和由山地向周边地区运动的山风。山谷风的成因主要为昼夜交替过程中山坡-山谷和山地-平原间的气温差。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此外夜间下坡风和山风的运动也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
6.根据材料可知,门源所在经度约为90°E,比北京时间早2小时。门源当地15时,即北京时间17时。据图可知,17时,该气象站所在地的风向为东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据图可知,此次降水出现在 17时,8月26日昼长夜短,17时为白天,C、D错误。白天,太阳辐射较强,山坡增温,且增温速度比同高度山谷快,所以空气受热沿山坡爬升,容易形成降水,而山谷空气下沉。由于同高度山坡增温速度比山谷快,所以山坡的气压较山谷低,因此等压面在山坡处较低,在山谷处较高,A正确。B图中空气运动方向错误,且由于同高度山坡增温速度比山谷快,所以山坡的气温比山谷高,等温线在山坡处较高,在山谷处较低,因此等温线画法也是错误的,B错误。故选A。
8.【答案】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根据大气受热原理,晴朗的凌晨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会出现霜冻,A错误;滨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热力环流,即白天形成海风,晚上形成陆风,B对;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大气散射的结果,C错;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是由于山地对暖湿气流的阻挡,D错。故答案为:B。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答案】9.C
10.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9.根据所学可知,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热量来源,由图可知,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C正确。
10.受比热容大小不同影响,白天,沙漠升温快,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月牙泉(绿洲)升温慢,气流下降,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月牙泉流向沙漠,高空则相反。故答案为:B。
【答案】11.B
12.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11.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区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因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城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郊区气温偏低,空气下沉,从而形成热岛环流。B正确。跟降水、郊区去也集聚和水域辽阔关系不大,ACD错误,故答案为:B。
12.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凝结核)较多,热岛环流的上升空气携带固体杂质(凝结核)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致雨。D正确。热岛效应不会使风力增强、污染加剧和晴天较多,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13.B
14.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
13.A.该图温度始终低于零度,缺少中间暖层将其化为水滴。故不符合题意。B.该图高空中低于零度,中间有一个暖层将其转化为水滴,地面气温低于零度,故正确。C.该图的情况是上层暖,中间冷,地面高于零度,故不符合题意。D.该图温度也是始终低于零度,缺少中间暖层将其化为水滴。故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14.砂石覆盖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砂石覆盖可以减少表层土壤的侵蚀,砂石覆盖可以增加昼夜温差,不能减少低温冻害,A措施不妥。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深秋适当往农田灌水,温室大棚都是应对低温冻害的措施,BCD正确。本题选择做法不妥的是,故答案为:A。
15.【答案】(1)B
(2)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气压的分布规律: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因此a、b的气压值大于c、d的气压值;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往高处凸的位置为高压区,往低处凹的位置为低压区,从图中来看,d处的等压线往高处凸,是高压,c处的等压线往低处凹,是低压,故d处气压值高于c。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与其高空的气压状况相反,即若近地面是低压,则其高空是高压,近地面是高压,则其高空是低压。据此可以推出a是低压,b是高压,故b处气压值高于a。图中a、b、c、d四地中的气压高低的关系是b>a>d>c,B正确,ACD错误。
(2)若图为南半球某地区,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a是低压,b是高压,a地位于b地的正北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由b指向a,风向是由b吹向a,左偏后形成东南风,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1)B;(2)D。
【点评】等压面图的判读
根据等压面的分布
(1)在垂直分布上,高度越高,气压值越低。
(2)若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等。
(3)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4)同一地区,高空和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等压面凹凸方向相反。
根据等压面的凹凸
(1)判断近地面气温及热力环流
等压面向高凸,高压区,近地面气温低;
等压面向低凹,低压区,近地面气温高。
(2)判断陆地与海洋,城市与郊区
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
城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郊区,近地面等压面上凸(高空下凹)。
16.【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读图,近地面a地气压低于b地,a地上空d点与b地上空c点相比较,d的气压高于c。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此时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b。B正确。随海拔的增加海洋和陆地间气压差先减少后增大。A错误。不能确定是白天还是黑夜,C错误。a可表示陆地近地面气压状况,也可表示海洋近地面气压状况。D错误。故答案为:B。(2)当a、b之间的气压差缩小时,说明海洋和陆地的温差缩小,海风或陆风减弱,大气污染物扩散减缓,污染加剧。C正确。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可能减少。A错误。陆地气温降低,海风减弱,不利于节能减排,B错误。陆地气温会降低,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17.【答案】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参照热力环流的山谷山顶风,由于晚上北京气温低气压高吹山谷风,风从北京吹向山区,白天相反。 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1、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海陆风
海陆风所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所形成的海风,另一种则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所形成的陆风。白天时候,陆地的升温速度很快,气温比较高,就形成了低压,而此时的海洋升温速度相比较陆地来说很慢,气温也较低,因而形成了高压,气流从高压向低压移动形成风,故而此时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在夜晚时候,相反的是陆地由于降温快,于是气温低,形成了低压,而海洋则降温比较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故而此时的风就从陆地吹向了海洋,于是就形成了陆风。
2、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山谷风
这种形式与海陆风相似的是也包含了两种情况:山风和谷风。同样在白天的时候,由于山坡的升温速度比较快,空气膨胀上升,因此山谷就会补充性的形成谷风;而在夜晚时候,山坡的降温速度也很快,空气就冷却下沉,因此就形成了山风。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之——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效应其实就是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市区由于受到人为热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温普遍比较高,因此气流就会膨胀上升,形成了低压,而周边的郊区与城市相比较,气温就很低了,因此气压高,于是气流就从郊区流向城市,故而就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18.【答案】(1)氮气;氧气
(2)臭氧;二氧化碳
(3)成云致雨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分析】(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按照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据图可知,A比例最大,为氮气,B比例第二大,为氧气。(2)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得地球表面生物免遭紫外线的灼伤,因此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因此促进绿色植被生长的是二氧化碳。(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杂质充当凝结核。
【点评】大气组成指的是干空气的化学成分。氮气占干空气的体积比最大,约为 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空气体积的 21%。剩下的 1% 由其它各种气体构成,如惰性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除惰性气体外,各气体的浓度和停留时间呈正相关。
19.【答案】(1)①;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大于0℃;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2)随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运动越弱
(3)B;水汽、尘埃少,能见度高,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依据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然后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因此①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2)A层为对流层,对流层高度受纬度和季节影响。随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夏季大于冬季。对流运动是造成对流层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夏季气温高,对流运动旺盛,对流层顶高。(3)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到约50千米高度的大气层。平流层下冷上热,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有云出现。因此平流层多晴朗天气,适合高空飞行。图中B为平流层。
【点评】依据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然后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20.【答案】(1)太阳;地面
(2)削弱;吸收;散射;反射
(3)大气逆辐射;保温
(4)大;短
(5)①;②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①来自太阳,是太阳辐射,②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是地面辐射。(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4)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5)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大部分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因此地面增温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图中①来自太阳,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②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是地面辐射。
【点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
21.【答案】(1)>;上
(2)海风;湿润
(3)陆地;海陆热力性质;低;8—16时
(4)更小;夏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高空中的等压面推测出近地面的等压面情况,此时近地面,a地为低压,b地为高压,而近地面的高低气压是由于空气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因此两地相比,a地为低压,说明此时a地气温高于b,原因是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的。
(2)根据第1题分析可知,a地为低压,b地为高压,近地面的风向由b吹向a,故为海风;气流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干湿状况是湿润。
(3)由所学知识可知,陆地升温快降温快,海洋升温慢降温慢;右图中实线的气温日较差大表示陆地的气温变化,虚线气温日较差小表示的是海洋气温变化;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左图所示情况应出现于右图中的8—16时。
(4)由材料信息可知,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小,说明气压梯度力减小。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更小,该季节陆地气压低,最可能是夏季。
【点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引起大气运动。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都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变化。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22.【答案】(1)P
(2)北;水平气流向右偏转
(3)③;等压线最密集
(4)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由图可看出,水平气流流向M、O处,因为风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可以判断据M、O为低压,则可判断P为高压中心。
(2)读气压中心M、O附近风向,可以判断风向向右偏,则可判断是北半球。
(3)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读图可知,图中③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
(4)由甲到乙沿线,M、O两处形成低压中心,近地面气压先减小,再增加,然后减小,高空的等压面相反。根据等压线“凸高凹低”原则, D项符合条件。
故答案为:(1)P。(2)北 水平气流向右偏转。(3)③ 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4)D。
【点评】(1)北半球高压中心气流自中心流向外围,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水平运动的大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等值线越密集,风就越大。
(4)随海拔的升高,气压降低,等压线凸低为高,若等压线凸向低压,则该地气压较高,等压线凸高为低,若等压线凸向高压,则该地气压较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