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年级/册 
高一年级必修四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第3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难点名称 
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含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近年来对中华文化的考察越来越多,尤其我们古诗文中典故众多,而且典故含义和时代密不可分,所以理解典故含义难度大。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鉴赏诗词抒情手段的经验中更多的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而对用典抒情接触少,且高一学生的文化积淀还不深厚,典故在丰富了诗文内容的同时,也加大了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抒情手段。? 
2.通过学生讨论、鉴赏和教师点拨理解5个典故的含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在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基础上,明确这首词的抒情手段是用典抒情,那么这首词中的典故又有怎样的含义呢,我们一起去探究。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写作背景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 
 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3、难点突破 
(1)孙权典故的含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思考词句中孙权典故讲了什么内容?词人借用这个典故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用"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寄托了词人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更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2)刘裕典故的含义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想当年”一句,表现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像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主张就能被采用的意思。表达自己力主抗金的决心,收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刘义隆典故的含义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4)佛狸祠典故的含义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收复失地,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5)廉颇典故的含义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是赵国大将,后到魏国,当赵王困于秦的攻伐时,赵王想再次启用他,并派人去问。可如今自己呢?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忠心不为用,报国却无门。朝廷早就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3、课堂练习 
(1)在曾经学过的诗词中自主选择一个典故,说说这个典故的含义。 
例如: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用诸葛亮的典故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扬后世。诗人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2)美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把他满腔浓浓的爱国之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义投放到全词中,就让我们一起诵读全词,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诵读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可配乐) 
小结 
4、诗词学法指导: 
(1)读顺作品,读通内容 
(2)抓住关键,体会情感 
(3)身临其境,美读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