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短歌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曹操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
②?????能抓住诗眼,读懂诗歌的感情。
③?????能鉴赏诗中的比喻、用典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作者曹操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疏通诗歌大意;通过自学、讨论、质疑等方式读懂曹操“忧”而奋发、慷慨旷达的思想感情,鉴赏诗中比喻用典的艺术手法;通过组员竞赛形式背诵并默写本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在暮年时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知识链接】
1、了解体裁、作者及创作背景:
体裁:“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区分。例如,《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
作者:曹操(155-220),一代枭雄流千古。字孟德,东汉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一起合称“三曹”。他们与当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女诗人蔡琰的诗作,都能及时地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一统天下。这一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补充:这年冬天,他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关于“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预习检测
1.?曹操,字?????,东汉末年著名??????????家、????????家、????????家,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北方,并与其子?????????、?????????被称为“三曹”,是???????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2.?结合诗句,给加点字注音:
?譬(??pì???)????衿(jīn)????呦呦(yōu)????笙(shēng)???瑟(sè)
?掇(chuò)??阡(qiān)??匝(zā?)?????哺?(bǔ)
3.?结合课文,请解释下列的字词:
当歌:应当放声高歌????????几何:多少?????????????? ?何以:用什么
但为:只是因为??????????? 沉吟:低声吟诵??????????? 相存:问候我
?契阔:聚散,此指久别重逢? 不厌:不满足。厌通“餍”
2、整体感知。
1.通读全诗,请你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你是从哪句或哪几句诗中看出来的??
提示:“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二、课堂探究
1、?诗人到底“忧”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忧情。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怎样的心情?
3、《短歌行》主要引用典故来表达作者求贤若渴、贤才难得的心情。请找出诗中一共运用了几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三、课堂学习,拓展延伸。
1.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狡诈、阴险、嫉妒的人。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
四、总结巩固
《[双调]折桂令·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分析这首诗主要使用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