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田家炳中学
2011—2012学年第2次月考高三历史试卷
(岳麓版必修Ⅰ、必修Ⅱ)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2、“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极为流行的俗语,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的哪一种社会现象?
A.中央集权 B.强干弱枝 C.外患频仍 D.文人政治
3、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面哪一项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4、一位政治家在演讲中提到:“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A.梭伦改革时期 B.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期
C.查士丁尼统治时期 D.华盛顿任美国总统时期
5、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A.自由原则 B.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平等原则
6、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A.它是中国历史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7、“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8、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下列表述能支撑以上观点的有
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②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④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9、“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10、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 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割占中国台湾
11、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A.认识到自己的人民是永不放弃、永不屈服的人
B.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一定要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
12、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C.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3、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
A.呈现五极世界格局 B.呈现经济多样化特征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个别大国单独操纵世界局势
14、梁启超先生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断,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5、民国十一年,孙中山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进行了一系列不懈努力,其中不包括
A.实现国共合作 B.颁布《临时约法》
C.发动国民革命运动 D.提出“新三民主义”
16、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白银普遍流通,商业资本活跃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商帮开始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20、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1、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C.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23、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市场秩序一片井然。吴杨贩子“不敢朝饮其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孔子关注民生 B.当时商业有一定发展
C.当时商业实行官营,禁止私营 D.孔子主张“诚信”
24、张某是一位生活在唐朝中期扬州近郊的农民,他遇到的情况有
A.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作冬天的衣物
B.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换取银钱和纸币
D.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开始添置彩瓷装饰房子
2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上,科技革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职业,为入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下列职业人员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话务员一汽船船长一空姐 B. 汽船船长一话务员一空姐
C.话务员一空姐一汽船船长 D. 汽船船长一空姐一话务员
26、“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这一变化中受益的国家不包括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意大利 D.英国
27、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8、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9、有人评论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这种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政策 D.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
30、自1981年起,中国多次获得一个国际组织的贷款,用于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等。1998年6月18口,该国际组织宣布批准向中国提供总额6亿美元的贷款,以帮助巾国的农业和能源建设。根据以上事实可判断,这个“国际组织”应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贸组织
C.世界银行 D.亚太经合组织
(请把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下列表格。不按要求作答,一律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31题8分,第32题11分,第33题11分,第34题10分。共40分。)
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和“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2分)二者有何内在联系?(2分)
材料二 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欧洲商队的路线)
——以上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西经济形态的不同,(2分) 并分析这种不同对双方的外贸有何影响。(2分)
32、(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结合史实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4分)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材料三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1分)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分)这种趋势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分)
33、(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2分)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2分)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1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2分)
材料三 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2分)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2分)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当1914年英格兰银行宣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材料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国财政部设计了诸多重大议题,赞成票必须达到85﹪以上才能实施的条款,相当于赋予美国财政部(17﹪投票权)一票否决权。而在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在完全掌握人事权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设置85﹪赞成票的门槛,以便提高“效率”。这就是玩“政策设计”和局限于“操作流程”二者之间层次的落差。
【材料三】面对美元长期贬值,许多学者提出要藏汇于民,以分摊国家的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与其藏汇于民,不如藏金于民。任何外汇从长期来看都会对黄金贬值,只是贬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将中国已经创造出的巨大财富实现购买力保值,唯有变外汇储备为黄金白银储备。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其实不过是个假象而已,看破了这一层,哪怕它汇率市场掀起千重浪,中国自有万吨黄金作为定海神针。 ——以上材料均摘自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伦敦和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如何评价二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3分)
(3)面对“金融大战”,著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做哪些努力?(3分)
莆田市田家炳中学
2011—2012学年第2次月考高三历史试卷
(岳麓版必修Ⅰ、必修Ⅱ)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D B B C D C B B C A C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A B C C A C B B C D B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31题8分,第32题11分,第33题11分,第34题10分。共40分。)
31、答:(1)含义:中国——闭关锁国;西方——开辟新航路。 (2分)
联系: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分)
(2)经济形态:中国是封建自然经济,西方是资本主义经济。 (2分)
影响:中国实行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西方是对外输出制成品的殖民贸易。(2分)
32、答:(1)欧洲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北约与华约;西德与东德等一 (任答二点2分) 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分)
(2)不同意。 (1分)
理由: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国极力推行霸权主义,把苏联看作推行全球霸权的障碍,企图遏制苏联,挑起了“冷战”。 (2分)
(3)苏东剧变(或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1分) 多极化发展趋势。 (1分)
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王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台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分)
33、答;(1)指导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2分)
失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分)
(2)变化: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 (1分)
影响: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分。答出其他要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2分)
努力: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WTO。 (2分)
34、答:(1)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2分)
美国:利用二战(战争),大发战争财;推动建立和主导战后资本经济体系;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2分)
(2)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1分)
评价: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1分)也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1分)
(3)观点:藏金于民。(1分)
努力: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改革金融体制,符合国际规则;科教兴国,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