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5 17: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
故都的秋
一、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写作背景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叙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
3.情感目标:分析故都的秋,初步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二、重难点
重点: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体会语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
难点:1、文章结构分析。
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导入:
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请问同学们在到哪些关于描写秋天的诗句?并一起积累一些关于秋天的诗句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讲解新课
1、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代表作品《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迟桂花》等,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代表作:
小说:
《 沉沦》 《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迟桂花》 《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 《 江南的冬景》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 ,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三岁丧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检查预习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点缀 ( ) 辍学( ) 槐树( )
混沌( ) 馄饨( ) 平仄( )
萧条( ) 笙箫( ) 一椽( )
(2)朗读课文
5、问题一:解题
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秋
什么地方的秋?故都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问题二:故都的秋色是什么样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
问题三:根据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1、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3、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五幅秋景图: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问题四:如何理解“悲凉”?
“悲凉”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请你把它找出来。
“悲凉”: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了。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清静 清净 静土 耳根清静
B.缓慢 慢待 曼妙 轻歌慢舞
C.领略 策略 掠夺 攻城略地
D.浪废 悠闲 幽远 枉费心机
2.思考:
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 在 , 在 , 在 。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做练习册1-5题
3、仿写
课后反思:
1、这是第一课时,通过学生们的提前预习和课上的讲
解,已经完成了学习目标;
2、这是一篇散文,学生对散文阅读理解难度还是比较大,对
散文中蕴藏的情感难以把握,所以在朗读时情感还有所欠缺,并且学生对作者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和掌握;
3、本人认为此次课上缺乏课外拓展这一块,所以今后尽量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