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文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的感情。
②情感目标与价值目标:感受景中蕴涵的对故都深沉的爱,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①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
②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感悟法。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情感。
②讨论点拨法。对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探讨发、分析。
③发现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作者的人生体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明艳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陆游还是会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的佳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杨万里会发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赞叹。那么,秋天呢?秋天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显示课题)。
、整体感知课文:
1、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所以,我们还是在课堂上作第一次感受性的朗读,我先来。(放音乐,范读)接下来我邀请一位女生来选读你最有感触的一段(学生配乐读)。接下来,我也想邀请一位男生来读,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配乐朗读),而后学生自由诵读。
2、品
(1).课文只写了故都的秋吗?
【解说】还写了南国之秋
(2).作者尝到了南国之秋什么味道?|故都之秋的什么味道?
【解说】慢、润、淡 清、静、悲凉(基调)
3、探
(1)、文中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
【解说】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2)、这些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解说】我们能不能把它就作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其中三幅画面,通过语言的品读,来体味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生:可以)既然可以,我就说一说探究的要求了。
首先,既然说是探究,就要立足文本,揣摩语言,不做架空的分析、无关的猜测。第二,探究,强调的是合作的精神,探究的顺利推展要靠同学们集体的力量。第三点,必须从点上细化、深化,这篇文章咱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选择其中的三幅来进行评赏。为探究学习的顺利推展,我有点先入为主,自作主张,把我认为集中描写了故都之秋清净悲凉的第三到第十一语段整合成了五幅图画,而且还将这五幅画的每一幅起了一个名字:五个画面:日下品秋图、落蕊映秋图、寒蝉鸣秋图、雨后话秋图、枣头报秋图。由学生找寻学习小伙伴,自由发言,共同探讨。
(3)、那么作者是不是不喜欢故都的秋?如果喜欢怎么用清、静、 悲凉来赞美?感情上接受不了,要赞美应该写好的一面啊。
【解说】介绍作者:(多媒体投影)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练
我认为,在古典诗词中以情驭景最为成功的作品当属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三)、总结
读他的文章我们能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但这里的景物已完全感情化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饱尝人生愁苦与悲哀。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正是他心态忧郁、孤独、落寞的外化,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知识分子的心灵中投下浓重的阴影,使读者品读时不免产生丝丝苦涩。
(四)、作业布置
1、将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阅读。
2、搜集整理关于秋的名句及古今诗文,并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秋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闻秋声(嗅觉)
清
观秋色(视觉)静 悲凉 品秋味(味觉)
触秋形(触觉)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