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5 17:1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教材版本
课题名称 荷塘月色
难点名称 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品味文章语言,是要通过情境和想象,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通感这一修辞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析通感艺术效果,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和想象,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中通感的艺术效果。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歌曲: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曲中这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第4段美景部分,学习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深入探究: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月下的荷塘:
(1)荷叶(2)荷花(3)荷香(4)荷波(5)荷韵
(2)通感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里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②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 ,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
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3.合作讨论:日常生活中的通感的使用
她的笑容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歌声如满天繁星,越听越灿烂。(听觉转为视觉)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课堂练习
1.请看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刚才所讲的通感造句
看到眼前金黄的麦田,我仿佛闻到了馒头的香味
2.找出文学作品中的通感
(1)、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 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 ——郭风《叶笛》
(听觉转为味觉)
(2)、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视觉转为听觉)
(3)、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威尼斯商人》)
(视觉转为听觉)
小结 5.课堂小结
通过通感的学习,借用(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里的话朱自清先生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