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2《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2《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02 22:32:54

文档简介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2《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2021·本溪) 地理小组同学们正在演示地球运动,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同学们观察到,地球不停的自转,由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
A.天气变化 B.极昼极夜 C.四季变化 D.昼夜交替
2.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最南和最北界线分别是(  )
A.赤道和南北两极 B.南极点和北极点
C.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 D.南极圈和北极圈
3.(2021·襄阳)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下列哪种运动产生的(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月球公转 D.太阳公转
(2021·黄石)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公历2021年6月14日。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今年端午节这天,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位于(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①之间
5.从今年端午节这天到夏至之间,黄石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A.白昼逐渐变短 B.白昼先变短,后变长
C.白昼逐渐变长 D.白昼先变长,后变短
(2021·潼南)读某日地球昼夜分布图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6.从“某日地球昼夜分布图”判断我国所处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根据“某日地球昼夜分布图”,判断地球所处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2021年儿童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范围是(  )
A.丁到甲之间 B.甲到乙之间
C.乙到丙之间 D.丙到丁之间
9.地球位于甲位置时,地处南半球的城市堪培拉(  )
A.正值冬季 B.昼长夜短
C.正值夏季 D.发生极昼
(2021·青岛) 我国各地农民按照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总结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农业谚语,如图示意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运动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自此之后,北半球白昼增长,进入隆冬时节,判断此节气是(  )
A.立冬 B.大雪 C.冬至 D.大寒
11.苏浙一带是“麦到小满日夜黄”,而华北一带则是“麦到芒种谷到秋”。影响两地麦类作物收获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水源
(2021·通辽) 图1为两位同学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女生代表太阳,男生代表地球,其伸展手臂代表赤道,头部位于赤道北),图2为来日太阳光展示意图,读图1和图2,完成下面小题。
12.在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关于男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身体代表地轴
B.手臂伸展方向应始终保持不变
C.运动方向应为①→④→③→②→①
D.绕女生运行一圈表示昼夜更替一次
13.男生所处的四个位置中,与图2日期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2021·随县)我国某市有夏季和冬季两个作息时间表,下表为该市夏季作息时间(北京时间),其晚于我国大部分城市。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作息 上班 午休 下班
时间 10:00 14:00-16:00 20:00
A.长春市 B.随州市 C.成都市 D.乌鲁木齐市
15.(2021·新疆)2021年2月11日(除夕)20时,央视春晚正式开播,法国巴黎的华人在当地时间12时同步收看,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四季的变化 B.月球公转 C.地球公转 D.地球自转
(2021·阳泉)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下围示意地球公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当日,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7.当日,山西省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极昼时期
18.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
A.通信快捷 B.科技发达 C.交通便利 D.市场广阔
(2021·枣庄) 读河南省2020年高考时间(北京时间)安排表,完成下面小题。
7月7日 7月8日
9:00~11:30 15:00~17:00 9:00~11:30 15:00~17:00
语文 数学 文综/理综 外语
19.语文考试结束时,郑州市某中学门口的交警恰好在树荫下值勤,他最可能在上图中的(  )
A.①位置 B.②位置 C.③位置 D.④位置
20.导致一天中树影变化的原因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的自转 D.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1.2020年高考期间(  )
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南移 B.郑州市昼长夜短,昼渐长
C.郑州市正午时刻物体影子变短 D.郑州市昼短夜长,昼渐短
(2021·呼和浩特)读下表和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22.下表为石家庄、武汉,杭州、福州四城市某年4月16日的日出日落时刻表(北京时间),表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城市是(  )
地点 ① ② ③ ④
日出时刻 05:39 05:31 05:55 05:46
日落时刻 18:26 18:27 18:51 18:58
A.武汉 B.杭州 C.石家庄 D.福州
23.下图为该日 15:00(北京时间)王先生在武汉某动车站拍摄到的照片,此时一列动车刚好出发,据图判断该列车的行驶方向 是 (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二、综合题
24.(2021·绥化)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2)当黑龙江省白昼最长时,地球公转至   处(选填甲、乙、丙或丁),这一天的节气是   。
(3)6月27日,绥化市结业考试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至_________。(选填字母)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4)当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学生放寒假时,我国正处于   季(填季节名称)。
25.(2021八下·滨海期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冬至日和夏至日江苏某教室中午时分的太阳光照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图中,属于夏至日太阳光照情况的是   。
(2)甲图所示当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
(3)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这一天,盐城地区白昼   (长于或短于)黑夜,此时地球运行到“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中   (填AB、BC、CD,DA)两点之间。
(2021八下·漳平期中)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各题。
26.A、B两地中,一年内太阳直射两次的是   。A、B所在的纬线较长的是   。
27.A地的经度是   、纬度是   ,B地地处低、中、高纬度中的   纬度。一天中,A、B两地先看到太阳的是   。
28.当太阳直射A地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处,此时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
29.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行过程中,厦门市(24.4°N)的白昼将会变   (填“长”或“短”),厦门市一年中正午影子的朝向是向   。
30.(2021八下·阳信开学考)某中学初一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的知识后,地理老师安排了测量日影变化规律的实践活动。请结合实践过程和你的学习经历,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材料:2米长的竹竿1根、量尺1个、绘图工具1套。
活动l: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日出后、9点、12点、15点、日落前测量并记录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长皮。
(1)结合活动1,完成(1)~(2)题。
一天中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此现象与地球的   (运动)有关。
(2)冬季,同学们经常在室外玩踩影子游戏。如果仅考虑影子长短因素,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的时间应该是(   )
A.8:00 B.10:00 C.12:00 D.14:00
(3)活动2: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前后,测量并纪录正午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绘制A、B图。结合活动2,完成(3)~(4)题。
A、B图是某组同学的测绘结果。他们忘记了标注观测时间。根据你的经验,A图测绘的时间应该是   前后。
(4)图1为我市某校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当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最小时,地球位于图2中的   处。一年中,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大小的变化是由   引起的。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活动3:冬至日这一天,滨州的小明邀请家住杭州的表弟一起测量相同的两栋楼的正午影子长度,绘制C、D两图。结合活动3,完成(5)~(6)题。
导致C、D两图影子长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6)由此推理,为了更好的采光,与杭州相比,滨州的楼间距应该更   (大或小)一些。
31.(2021七上·甘孜期末)读“五带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
A   
B   
C   
D   
E   
(2)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
(3)五带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
(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由图中所做的实验可知,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不断更替的现象,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球体、本身不发光导致,故答案为:D。
2.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北极点始终指向北极星,就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直射的最南端是南回归线,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月球绕地球公转,太阳是恒星,因此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越靠东的地点越先看到日出。
【答案】4.C
5.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从冬至日过后一直到第二年的夏至日,这6个月中北半球白昼一直变长,黑夜一直变短,一直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从夏至日过后一直到冬至日,这6个月北半球白昼一直变短,黑夜一直变长,一直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
4.由题目可知,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14日,地球是运行在公转轨道上的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即在③3月21日前后与④6月22日前后之间,故答案为:C。
5.今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是6月14日,这一天至夏至日即6月22日之间,位于北温带的黄石白昼逐渐变长,直到6月22日这一天白昼达到最长,过了这一天,白昼开始变短,故答案为:C。
【答案】6.D
7.C
8.A
9.A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1)(4)以北半球为例,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2)(3)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
6.读图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我国处在冬季。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读图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当地球公转到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时分别是北半球的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球公转到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时分别是北半球的夏至、秋分、冬至、春分。 2021年儿童节处在春分和夏至之间,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范围是丁到甲之间。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球公转到图中甲地时是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的城市堪培拉 正值冬季。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10.C
11.A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0.由资料“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自此之后,北半球白昼增长,进入隆冬时节”可知,次日之后,北半球白昼增长,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时候,次日后白昼逐渐增长,故答案为:C。
11.江苏、浙江一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纬度较低,华北一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于我国的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影响两地麦子收获时间不一样的主要是苏浙一带纬度低,气温高,收获时间早,华北一带纬度高,气温低,收获时间较晚,A正确。降水、地形、水源对麦类成熟期影响不大,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2.B
13.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12.由题目可知,男生代表地球,则身体也表示的是地球,故A错误。手臂伸展方向应始终保持不变,故B正确。运动方向应为①→②→③→④→①,是逆时针方向,故C错误。绕女生一圈是一年,昼夜更替一次是一天,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3.如图所示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是运行在左图中的①处,故答案为:A。
14.【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读表格可知,这个城市的上班时间较晚,下班时间也较晚,说明这个城市的日出时间较晚,日落时间也较晚,夏季作息时间晚于我国大部分城市,根据地球自转相关知识可知,西边的日出和日落都会晚于东边,因此该城市应位于我国西部的城市,四个城市中乌鲁木齐市位置较西,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15.【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除了昼夜交替之外,还有时间的差异。随着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所以2021年2月11日(除夕)20时,央视春晚正式开播,法国巴黎的华人在当地时间12时同步收看,D正确;四季的变化是地球公转的地理现象之一,A错误;月球公转会导致潮汐现象,B错误;地球公转会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答案】16.C
17.A
18.B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16.甲位于9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间,乙位于12月22日到次年3月21日之间,丙位于3月21日到6月22日之间,丁位于6月22日到9月23日之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故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丙,故答案为:C。
17.山西地处北半球,5月15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A正确、BC错误;极圈及其以内才会有极昼现象,山西没有极昼时期,D错误。故答案为:A。
18.火星探测任务属于航空航天产业,属高端科技行业,故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发达,B正确;与科技发达相比,交通、市场、通信均不是关键因素,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9.D
20.C
21.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19.由材料可知,语文考试结束时间为北京时间的11:30,郑州市位于北京的西侧,地方时在11:30分之前,而地方时12点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树荫位于西北方位;交警位于树荫下,由图中指向标可知,其位置应该是因位于图中的④位置,D正确。选择D。
20.一天中,树影变化长短是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早晨和晚上太阳高度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所以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与地球的公转无关,B错误,C正确。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都与地球的公转有关,AD错误。故答案为:C。
21.由所学知识可知,2020年高考期间位于6月22日~9月23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A正确。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郑州市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所以郑州市昼长夜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昼渐短,夜渐长,BD错误。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影子越长,所以郑州市正午时刻物体影子变长,C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22.B
23.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1)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
(2)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2.根据表格中各地日出日落时间可以算出各地昼长分别是:①12时47分;②12时56分;③12时56分;④13时12分。4月份北半球是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因此①是福州,④是石家庄。②、③昼长相等,杭州位于武汉东边,日出较早,因此②是杭州,③是武汉。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3.根据题意可知, 图为该日 15:00(北京时间)王先生在武汉某动车站拍摄到的照片。太阳位于西南方向,影子应朝向东北。 列车的行驶方向与影子方向相反,应该是西南方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4.【答案】(1)自西向东
(2)乙;夏至(或夏至日)
(3)B
(4)夏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都是自西向东。
(2)当黑龙江白昼最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公转至图中的乙处,是6月22日前后。
(3)6月27日时,地球公转在乙夏至日至丙秋分日之间,即在6月22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间,故答案为:B。
(4)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当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学生放寒假时,我国正处于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夏季。
【点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5.【答案】(1)乙
(2)南回归线(或23.5°S);极夜
(3)短于;D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甲、乙两图中,甲图太阳光线照射到屋内的面积大,太阳高度角较小,属于冬至日太阳光照情况,乙图太阳光线照射到屋内的面积较小,太阳高度角较大,室内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较多。
(2)甲图所示的当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3)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这一天地球运行到D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和A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故盐城地区白昼短于黑夜。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答案】26.B;B
27.90°E;23.5°N;低;B
28.甲;极昼
29.长;北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6.23.5°N~23.5°S之间为热带,热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从图中得知A、B两点中B点位于赤道,该点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纬线较长的是纬度更低的B所在的纬线。
27.A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其纬度是23.5°N,经度位于向东增大上,是90°E;B是位于低纬度地区,从图中得知A、B两点中,B点位置偏东,因此B点先看到太阳。
28.读图可知,图中A是北回归线;从地球公转示意图看出,当地球公转到甲处时,太阳直射A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9.从地球公转示意图看出,当地球公转到丙处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当地球公转到丁处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所以当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地处北半球的厦门市白昼将变长,正午影子朝北。
30.【答案】(1)由长变短再变长(或长一短一长);自转
(2)A
(3)冬至日(或12月22日)
(4)甲;地球公转;
(5)纬度差异(或纬度不同或纬度高低)
(6)大 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进行分析解答。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一天中竹竿影子长度,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变长,此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冬季,同学们经常在室外玩踩影子游戏。如果仅考虑影子长短因素,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的时间应该是8:00,此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故答案为:A。
(3)A、B图是某组同学的测绘结果。他们忘记了标注观测时间。根据经验,A图测绘的影子较长,测绘的时间应该是冬至日前后,此时太阳高度角最低,影子最长。
(4)当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最小时,地球位于图2中的甲处夏至日,该日太阳高度角最大。一年中,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大小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引起的。
(5)导致C、D两图影子长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两地的纬度位置不同,滨州纬度位置高,太阳高度角低,影子长。
(6)由此推理,为了更好的采光,与杭州相比,滨州的楼间距应该更大一些。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规律
冬至到夏至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渐增
夏至再到冬至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渐减
北半球 夏至日最大 冬至日最小
南半球反之.
③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31.【答案】(1)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2)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3)北温带和南温带(或温带)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 A为北寒带,B为北温带,C为热带,D为南温带,E为南寒带。
(2)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分别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五带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
【点评】五带是根据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阳光照射情况不同,不同的纬度获得的热量不同而划分的,其中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南北温带既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也没有阳光直射现象,而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1 / 1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2《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2021·本溪) 地理小组同学们正在演示地球运动,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同学们观察到,地球不停的自转,由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
A.天气变化 B.极昼极夜 C.四季变化 D.昼夜交替
2.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最南和最北界线分别是(  )
A.赤道和南北两极 B.南极点和北极点
C.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 D.南极圈和北极圈
【答案】1.D
2.C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
(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由图中所做的实验可知,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不断更替的现象,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球体、本身不发光导致,故答案为:D。
2.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北极点始终指向北极星,就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直射的最南端是南回归线,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故答案为:C。
3.(2021·襄阳)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下列哪种运动产生的(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月球公转 D.太阳公转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月球绕地球公转,太阳是恒星,因此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越靠东的地点越先看到日出。
(2021·黄石)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公历2021年6月14日。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今年端午节这天,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位于(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①之间
5.从今年端午节这天到夏至之间,黄石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A.白昼逐渐变短 B.白昼先变短,后变长
C.白昼逐渐变长 D.白昼先变长,后变短
【答案】4.C
5.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从冬至日过后一直到第二年的夏至日,这6个月中北半球白昼一直变长,黑夜一直变短,一直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从夏至日过后一直到冬至日,这6个月北半球白昼一直变短,黑夜一直变长,一直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
4.由题目可知,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14日,地球是运行在公转轨道上的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即在③3月21日前后与④6月22日前后之间,故答案为:C。
5.今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是6月14日,这一天至夏至日即6月22日之间,位于北温带的黄石白昼逐渐变长,直到6月22日这一天白昼达到最长,过了这一天,白昼开始变短,故答案为:C。
(2021·潼南)读某日地球昼夜分布图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6.从“某日地球昼夜分布图”判断我国所处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根据“某日地球昼夜分布图”,判断地球所处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2021年儿童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范围是(  )
A.丁到甲之间 B.甲到乙之间
C.乙到丙之间 D.丙到丁之间
9.地球位于甲位置时,地处南半球的城市堪培拉(  )
A.正值冬季 B.昼长夜短
C.正值夏季 D.发生极昼
【答案】6.D
7.C
8.A
9.A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1)(4)以北半球为例,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2)(3)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
6.读图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我国处在冬季。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读图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当地球公转到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时分别是北半球的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球公转到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时分别是北半球的夏至、秋分、冬至、春分。 2021年儿童节处在春分和夏至之间,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范围是丁到甲之间。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球公转到图中甲地时是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的城市堪培拉 正值冬季。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1·青岛) 我国各地农民按照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总结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农业谚语,如图示意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运动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自此之后,北半球白昼增长,进入隆冬时节,判断此节气是(  )
A.立冬 B.大雪 C.冬至 D.大寒
11.苏浙一带是“麦到小满日夜黄”,而华北一带则是“麦到芒种谷到秋”。影响两地麦类作物收获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水源
【答案】10.C
11.A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0.由资料“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自此之后,北半球白昼增长,进入隆冬时节”可知,次日之后,北半球白昼增长,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时候,次日后白昼逐渐增长,故答案为:C。
11.江苏、浙江一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纬度较低,华北一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于我国的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影响两地麦子收获时间不一样的主要是苏浙一带纬度低,气温高,收获时间早,华北一带纬度高,气温低,收获时间较晚,A正确。降水、地形、水源对麦类成熟期影响不大,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通辽) 图1为两位同学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女生代表太阳,男生代表地球,其伸展手臂代表赤道,头部位于赤道北),图2为来日太阳光展示意图,读图1和图2,完成下面小题。
12.在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关于男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身体代表地轴
B.手臂伸展方向应始终保持不变
C.运动方向应为①→④→③→②→①
D.绕女生运行一圈表示昼夜更替一次
13.男生所处的四个位置中,与图2日期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2.B
13.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12.由题目可知,男生代表地球,则身体也表示的是地球,故A错误。手臂伸展方向应始终保持不变,故B正确。运动方向应为①→②→③→④→①,是逆时针方向,故C错误。绕女生一圈是一年,昼夜更替一次是一天,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3.如图所示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是运行在左图中的①处,故答案为:A。
14.(2021·随县)我国某市有夏季和冬季两个作息时间表,下表为该市夏季作息时间(北京时间),其晚于我国大部分城市。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作息 上班 午休 下班
时间 10:00 14:00-16:00 20:00
A.长春市 B.随州市 C.成都市 D.乌鲁木齐市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读表格可知,这个城市的上班时间较晚,下班时间也较晚,说明这个城市的日出时间较晚,日落时间也较晚,夏季作息时间晚于我国大部分城市,根据地球自转相关知识可知,西边的日出和日落都会晚于东边,因此该城市应位于我国西部的城市,四个城市中乌鲁木齐市位置较西,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15.(2021·新疆)2021年2月11日(除夕)20时,央视春晚正式开播,法国巴黎的华人在当地时间12时同步收看,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四季的变化 B.月球公转 C.地球公转 D.地球自转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除了昼夜交替之外,还有时间的差异。随着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所以2021年2月11日(除夕)20时,央视春晚正式开播,法国巴黎的华人在当地时间12时同步收看,D正确;四季的变化是地球公转的地理现象之一,A错误;月球公转会导致潮汐现象,B错误;地球公转会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2021·阳泉)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下围示意地球公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当日,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7.当日,山西省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极昼时期
18.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
A.通信快捷 B.科技发达 C.交通便利 D.市场广阔
【答案】16.C
17.A
18.B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16.甲位于9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间,乙位于12月22日到次年3月21日之间,丙位于3月21日到6月22日之间,丁位于6月22日到9月23日之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故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丙,故答案为:C。
17.山西地处北半球,5月15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A正确、BC错误;极圈及其以内才会有极昼现象,山西没有极昼时期,D错误。故答案为:A。
18.火星探测任务属于航空航天产业,属高端科技行业,故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发达,B正确;与科技发达相比,交通、市场、通信均不是关键因素,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枣庄) 读河南省2020年高考时间(北京时间)安排表,完成下面小题。
7月7日 7月8日
9:00~11:30 15:00~17:00 9:00~11:30 15:00~17:00
语文 数学 文综/理综 外语
19.语文考试结束时,郑州市某中学门口的交警恰好在树荫下值勤,他最可能在上图中的(  )
A.①位置 B.②位置 C.③位置 D.④位置
20.导致一天中树影变化的原因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的自转 D.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1.2020年高考期间(  )
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南移 B.郑州市昼长夜短,昼渐长
C.郑州市正午时刻物体影子变短 D.郑州市昼短夜长,昼渐短
【答案】19.D
20.C
21.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任何时候太阳都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转,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这样就产生了时间的差异。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19.由材料可知,语文考试结束时间为北京时间的11:30,郑州市位于北京的西侧,地方时在11:30分之前,而地方时12点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树荫位于西北方位;交警位于树荫下,由图中指向标可知,其位置应该是因位于图中的④位置,D正确。选择D。
20.一天中,树影变化长短是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早晨和晚上太阳高度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所以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与地球的公转无关,B错误,C正确。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都与地球的公转有关,AD错误。故答案为:C。
21.由所学知识可知,2020年高考期间位于6月22日~9月23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A正确。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郑州市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所以郑州市昼长夜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昼渐短,夜渐长,BD错误。由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影子越长,所以郑州市正午时刻物体影子变长,C错误。故答案为:A。
(2021·呼和浩特)读下表和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22.下表为石家庄、武汉,杭州、福州四城市某年4月16日的日出日落时刻表(北京时间),表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城市是(  )
地点 ① ② ③ ④
日出时刻 05:39 05:31 05:55 05:46
日落时刻 18:26 18:27 18:51 18:58
A.武汉 B.杭州 C.石家庄 D.福州
23.下图为该日 15:00(北京时间)王先生在武汉某动车站拍摄到的照片,此时一列动车刚好出发,据图判断该列车的行驶方向 是 (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答案】22.B
23.D
【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1)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
(2)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2.根据表格中各地日出日落时间可以算出各地昼长分别是:①12时47分;②12时56分;③12时56分;④13时12分。4月份北半球是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因此①是福州,④是石家庄。②、③昼长相等,杭州位于武汉东边,日出较早,因此②是杭州,③是武汉。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3.根据题意可知, 图为该日 15:00(北京时间)王先生在武汉某动车站拍摄到的照片。太阳位于西南方向,影子应朝向东北。 列车的行驶方向与影子方向相反,应该是西南方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24.(2021·绥化)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2)当黑龙江省白昼最长时,地球公转至   处(选填甲、乙、丙或丁),这一天的节气是   。
(3)6月27日,绥化市结业考试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至_________。(选填字母)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4)当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学生放寒假时,我国正处于   季(填季节名称)。
【答案】(1)自西向东
(2)乙;夏至(或夏至日)
(3)B
(4)夏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都是自西向东。
(2)当黑龙江白昼最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公转至图中的乙处,是6月22日前后。
(3)6月27日时,地球公转在乙夏至日至丙秋分日之间,即在6月22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间,故答案为:B。
(4)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当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学生放寒假时,我国正处于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夏季。
【点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5.(2021八下·滨海期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冬至日和夏至日江苏某教室中午时分的太阳光照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图中,属于夏至日太阳光照情况的是   。
(2)甲图所示当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
(3)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这一天,盐城地区白昼   (长于或短于)黑夜,此时地球运行到“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中   (填AB、BC、CD,DA)两点之间。
【答案】(1)乙
(2)南回归线(或23.5°S);极夜
(3)短于;D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甲、乙两图中,甲图太阳光线照射到屋内的面积大,太阳高度角较小,属于冬至日太阳光照情况,乙图太阳光线照射到屋内的面积较小,太阳高度角较大,室内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较多。
(2)甲图所示的当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3)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这一天地球运行到D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和A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故盐城地区白昼短于黑夜。
【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到最北端是北回归线,最南端是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在他们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分别是3月21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适合科学考察。9月23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科学考察。
(2021八下·漳平期中)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各题。
26.A、B两地中,一年内太阳直射两次的是   。A、B所在的纬线较长的是   。
27.A地的经度是   、纬度是   ,B地地处低、中、高纬度中的   纬度。一天中,A、B两地先看到太阳的是   。
28.当太阳直射A地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处,此时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
29.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行过程中,厦门市(24.4°N)的白昼将会变   (填“长”或“短”),厦门市一年中正午影子的朝向是向   。
【答案】26.B;B
27.90°E;23.5°N;低;B
28.甲;极昼
29.长;北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春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为北半球夏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夜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秋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为冬至,此时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有极昼现象。
26.23.5°N~23.5°S之间为热带,热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从图中得知A、B两点中B点位于赤道,该点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纬线较长的是纬度更低的B所在的纬线。
27.A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其纬度是23.5°N,经度位于向东增大上,是90°E;B是位于低纬度地区,从图中得知A、B两点中,B点位置偏东,因此B点先看到太阳。
28.读图可知,图中A是北回归线;从地球公转示意图看出,当地球公转到甲处时,太阳直射A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9.从地球公转示意图看出,当地球公转到丙处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当地球公转到丁处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所以当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地处北半球的厦门市白昼将变长,正午影子朝北。
30.(2021八下·阳信开学考)某中学初一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的知识后,地理老师安排了测量日影变化规律的实践活动。请结合实践过程和你的学习经历,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材料:2米长的竹竿1根、量尺1个、绘图工具1套。
活动l: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日出后、9点、12点、15点、日落前测量并记录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长皮。
(1)结合活动1,完成(1)~(2)题。
一天中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此现象与地球的   (运动)有关。
(2)冬季,同学们经常在室外玩踩影子游戏。如果仅考虑影子长短因素,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的时间应该是(   )
A.8:00 B.10:00 C.12:00 D.14:00
(3)活动2: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前后,测量并纪录正午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绘制A、B图。结合活动2,完成(3)~(4)题。
A、B图是某组同学的测绘结果。他们忘记了标注观测时间。根据你的经验,A图测绘的时间应该是   前后。
(4)图1为我市某校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当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最小时,地球位于图2中的   处。一年中,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大小的变化是由   引起的。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活动3:冬至日这一天,滨州的小明邀请家住杭州的表弟一起测量相同的两栋楼的正午影子长度,绘制C、D两图。结合活动3,完成(5)~(6)题。
导致C、D两图影子长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6)由此推理,为了更好的采光,与杭州相比,滨州的楼间距应该更   (大或小)一些。
【答案】(1)由长变短再变长(或长一短一长);自转
(2)A
(3)冬至日(或12月22日)
(4)甲;地球公转;
(5)纬度差异(或纬度不同或纬度高低)
(6)大 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进行分析解答。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分析】(1)一天中竹竿影子长度,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变长,此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冬季,同学们经常在室外玩踩影子游戏。如果仅考虑影子长短因素,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的时间应该是8:00,此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故答案为:A。
(3)A、B图是某组同学的测绘结果。他们忘记了标注观测时间。根据经验,A图测绘的影子较长,测绘的时间应该是冬至日前后,此时太阳高度角最低,影子最长。
(4)当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最小时,地球位于图2中的甲处夏至日,该日太阳高度角最大。一年中,教学楼正午日影范围大小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引起的。
(5)导致C、D两图影子长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两地的纬度位置不同,滨州纬度位置高,太阳高度角低,影子长。
(6)由此推理,为了更好的采光,与杭州相比,滨州的楼间距应该更大一些。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规律
冬至到夏至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渐增
夏至再到冬至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渐减
北半球 夏至日最大 冬至日最小
南半球反之.
③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31.(2021七上·甘孜期末)读“五带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
A   
B   
C   
D   
E   
(2)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
(3)五带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答案】(1)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2)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3)北温带和南温带(或温带)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 A为北寒带,B为北温带,C为热带,D为南温带,E为南寒带。
(2)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分别是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五带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
【点评】五带是根据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阳光照射情况不同,不同的纬度获得的热量不同而划分的,其中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南北温带既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也没有阳光直射现象,而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