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包身工——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 包身工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包身工——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 包身工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5 22:2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包身工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房契??? 板凳??? 蠕动??? 豆腐渣??? 蜂涌而至
B.足趾?? ?嘈杂?? ?痉挛?? ?请愿警?? ?互相倾轧
C.反射?? ?整洁??? 棺材??? 东洋婆??? 血肉之驱
D.优惠??? 呻吟??? 殴打??? 罚工钱??? 草煎人命
2.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B.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
C.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的了。
D.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3.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辈们筚路蓝缕,开创基业,后来者唯有兢兢业业,努力进取,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不辜负期望。
②中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达10.27亿人次,这表明国人对红色旅游热情之高,红色旅游正方兴未艾。
③8月份以来,“秋老虎”肆虐,重庆地区更是“连晴高温”,可是中国铁建集团职工却“流金铄石战犹酣”。
④这篇论文语言犀利,有理有据,思想深刻,文中所提出的论点也不容置疑,可谓不刊之论。
⑤因工作或业务需要离开工作岗位者,经领导批准给予公假。任何人不得托故续假、以公差为名久假不归。
⑥庆祝中国共产党96华诞大型书画展在上海交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竞相观摩。
A.①③⑥?????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⑤⑥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干这种职务的人,大半是带工头的亲戚,或者在“地方上”有一点势力的流氓,所以在这种地方,他们差不多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B.打死不干事,在这种情形之下,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
C.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D.读完这篇文章,包身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5.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捧,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B.(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梗一样……
C.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D.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_______,非常相似。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有威慑力。( )。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为先贤的_______或者深刻思想_______,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因此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感到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_______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休戚相关 金玉良言 拍手称快 虽然
B.息息相关 金玉良言 拍案叫绝 虽然
C.息息相关 金科玉律 拍案叫绝 即使
D.休戚相关 金科玉律 拍手称快 即使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B.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D.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B.因此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C.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D.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谁都不能否认,①_________________,来自它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力量所在,也是报告文学的首要美学特征。②_________________?围绕这一问题,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剪裁时必须遵循不回避、不夸大、不矫饰的原则,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也就是说,③_________________,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
沙伦·拉弗拉尼尔
非洲童工的悲惨世界
清晨5点。沃尔塔湖上一片黑暗,马克·夸杜沃就被从睡梦中唤醒,起身离开他潮湿、肮脏的地板上的睡铺。开工时间到了。
还打着寒战的马克帮着一艘独木舟划到湖中。在接下来的5小时里,他的工友一寸一寸地收渔网,马克则把船里的水舀出去,以免船沉没。
马克还没吃早饭,破败的船桨是那么沉重,他几乎抬不起来,但他还是全神贯注地听从坐在独木舟尾的塔基·夸杜沃发出的每个命令。塔基31岁,体格健壮,稍有不满便对马克拳脚相向。
“我不喜欢这工作。”马克小声嘟嚷着。
马克·夸杜沃今年6岁,约30磅重,穿着蓝红相间的短裤和印有小美人鱼的T恤衫,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而不像是一个船工。他还太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来到这个渔村。
但其他三个较为年长的男孩知道其中原委。和马克一样,他们都是契约雇佣工。他们的父母为了区区20美元的年薪把他们租给了塔基。
他们就好像困在渔网里面的鱼儿,直到三年或四年劳役结束后,才能重获自由。现在他们被迫每周工作7天,每天14小时以上,而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
童工缩影
塔基雇的男孩是从小型流动工人营地里招来的,都是一些上不起学、达不到温饱且没有自由的孩子。他们只是那些在西非和中非渔场、采石场、可可与水稻种植园或是街市上工作的无数非洲童工的缩影。女孩子做家佣或在面包房里工作;男孩子则在农田里做工,搬运货物或在废弃的金矿和宝石矿里拾荒。
贩卖儿童绝不是非洲独有的现象。在中东,儿童被迫赶骆驼、纺织地毯,工厂里也充斥着未成年人。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每年大约有120万儿童通过非法交易被贩卖、奴役,年交易额达100亿美元。研究显示,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儿童最容易遭到贩卖和奴役。
2001年,在贝宁的一个港口,警方在一艘船上发现了35名儿童。据这些儿童称,他们是要被运到加蓬做劳工的。
2003年,尼日利亚警方从拉各斯北部的采石场中营救出194名营养不良的儿童。据警方透露,至少有13名儿童在这里死亡,并被埋在矿坑附近。
之前,尼日利亚警方偶然发现一辆运送冻鱼的冷藏卡车载着64名14岁以下的女童。据警方透露,这些女孩来自尼日利亚中部,长途跋涉了几百公里,原本是要被运到拉各斯去做家佣的。
命运悲惨
从加纳首都阿克拉出发,开一天车,穿越茂密的丛林,便能到达凯泰克拉奇。对于当地大约9000居民来说,渔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而儿童则是该产业的保证。
在这里,几乎所有的独木舟上都有几个童工。一些孩子只有五六岁大,通常由一个青少年监管。很多在独木舟工作和在岸边织补破烂渔网的孩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表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小时,而且还经常会遭到殴打。他们对于跳进浑浊的湖水中解开纠结的渔网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
孩子们从未见过自己微薄的薪水,雇用他们的渔民说,每年12月,他们会将薪水付给孩子的父母或亲戚,一般是过节的时候,由他们将薪水带到这些家庭所在的村落。
孩子们共同的悲惨命运和相互之间的友情似乎是他们唯一的慰藉。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几年没见过自己的亲人,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且有时大人们还会假装许诺让他们上学或是很快返乡。塔基无论是睡觉还是工作都穿着同一件灰色T恤衫,在谈到自己的家庭情况时更是直言不讳。他说自己的孩子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衣不蔽体,而自己在8岁时就开始在湖上划船做苦工。
男孩子们经常幻想逃走。9岁的科菲·年科姆就是为数不多的曾尝试过逃跑的童工之一,3年前他从马克的家乡来到这里。去年12月,他半裸着跑到城镇上,后背都是擦伤。他说塔基把他抓回去,绑起来用鞭打他。最后由于警方的介入,塔基被迫放走了科菲。但没过几周,便有人替代了他的位置——一个年龄更小、更无助、更加顺从的孩子:马克·夸杜沃。
(选自《纽约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沃尔塔湖上一片黑暗”这个环境描写是为了说明童工们起床时间之早,工作之辛苦。
B.这些童工都是契约雇佣工,他们的父母用低廉的价格把他们租给了雇主,他们却见不到自己的薪水。
C.雇主塔基自己的家庭情况也非常艰难,他本人就是童工出身,自己的孩子也过着艰难的生活。
D.本文通过写尝试逃跑的童工为数不多,含蓄地揭示了非洲甚至在全世界各地童工盛行的原因。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这句话把童工和成年渔民进行对比,表明这些童工的工作比成年渔民还要劳累辛苦。
B.文章用“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为标题,意在借一个6岁儿童的观察,写非洲的劳工世界;同时也突出了童工年龄之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C.文章为表现马克·夸杜沃的不幸遭遇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文章更具震撼力。
D.这篇文章所报道的非洲童工的悲惨遭遇,绝不是非洲所独有的现象,只是非洲的这种情形最为严重。
(3).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新闻讲究以事实说话,文中为了表现非洲童工的悲惨境遇列举了哪些事实?请分条概述(不少于四条)。
9.请根据文中有关“芦柴棒”的描写,以“身为‘包身工’的‘芦柴棒’”为题,写一段文字,叙述身为“包身工”的“芦柴棒”一天的遭遇,3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蜂拥而至。C项,血肉之躯。D项,草菅人命。
2.答案:B
解析:ACD表解释,B表话题转换。
3.答案:D
解析:①正确。“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合乎语境。
②错误。“方兴未艾”:艾,停止。事物正在兴盛、发展,暂时不会停止。与“正”重复使用。
③正确。“流金铄石”:形容因天气酷热而使金石融化。合乎语境中“连晴高温”。
④正确。“不刊之论”:比喻不可改动的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⑤错误。“久假不归”:假,借。长时间借用,一直不归还。属于望文生义。
⑥错误。“趋之若鹜”:形容很多人都争着去追逐某一事物,多指不正当的。属于褒贬误用。
4.答案:D
解析:“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与语境不符。
5.答案:A
解析:A项中的“芦柴棒”是用特征代替本人的名字,所以是借代。B项是比喻中的明喻。C、D两项是比喻中的暗喻。
6.答案:(1).B;(2).C;(3).D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文字和作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应选用“息息相关”,据此排除A、D两项。再看第二空:“金玉良言”指像黄金和美玉一样宝贵的忠告或教诲;“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根据语境“常常忍不住为先贤的……深刻思想”可知,此处应为先贤“宝贵的忠告或教诲”,故选“金玉良言”,据此排除C项。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文意可知,括号中所填内容应是对前文的总结,前文阐述的是人与文的关系,说了解作文之人的话,则可推断出该人所作文章的风格,因此括号中的语句应该是先说由人而知其文,再推导出由文而知其人。故选C。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在“先贤”前面加介词“与”;二是搭配不当,“因此”的意思是因为这个,结合前文“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和“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唯有在梦中出现”可知,“因此”应改为“然而”。故选D。
7.答案:①它的力量来自“真实性”;②报告文学如何达到“真实”;③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本段文字主要围绕“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展开论述。①处,结合前文“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和后文“来自它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等内容,可以推知此处应填写“它的力量来自‘真实性’”之类的语句。②处,联系后文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的“共识”可知,此处应填写“报告文学如何达到‘真实’”之类的语句。③处,联系前文“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和后文“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可知,此处应填写“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之类的语句。
8.答案:(1).D;(2).C
(3).①年龄很小就成为雇佣工。②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小时。③他们经常会遭到殴打。④睡铺肮脏,营养不良,身体瘦弱。⑤工作有时很危险。⑥从未见过自己微薄的薪水。
解析:(1).强加因果,“尝试逃跑的童工为数不多”与“童工盛行”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A项,“进行对比”“这些童工的工作比成年渔民还要劳累辛苦”错误,这里没有对比、比较,只是为了突出童工的辛苦;B项,“借一个6岁儿童的观察”错误,应为“借一个6岁儿童的亲身遭遇”;D项,“只是非洲的这种情形最为严重”于文无据。
(3).解答这道题,需先通读原文,然后找到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如由“起身离开他潮湿、肮脏的地板上的睡铺”“今年6岁,约30磅重……更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而不像是一个船工”,可以概括出其年龄很小就成为童工,睡铺肮脏、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等事实。由“他们被迫每周工作7天,每天14小时以上……而且有时还很危险”,可以概括出工作异常辛苦、有时很危险等事实。
9.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首先按照题干要求,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芦柴棒”的内容,如“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的重伤风而躺在‘床’上了……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等。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按一定顺序叙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