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6 07:1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专练
一.选择题(共24小题共48分)
1.(2021?桃城区校级模拟)如表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和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年,三辅地区(今关中平原一带)和三河地区(俗称关东或“山东”,崤山以东黄河流域一带)户口统计表,据此推知东汉时期(  )
汉平帝元始二年
汉顺帝永和五年

人口

人口
三辅地区(关中)
647180
2436360
107741
523860
三河地区(关东)
754586
2770288
461799
2383188
三河与三辅比率%
116.6
154.8
428.6
454.9
(注:以三辅地区为100)
﹣﹣据《汉书?地理志下》与《续汉书?郡国志一》记载
A.政府重视发展山东经济 B.经济中心逐渐东移
C.大量人口由西往东迁移 D.豪强地主经济发展
2.(2021?大连二模)开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据此可知,设立义仓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社会稳定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繁荣粮食市场
3.(2021?莆田模拟)据记载,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元代文学家揭俁斯也作诗云:“近闻闽中瘴大作,不向村原与城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这说明,当时福建地区(  )
A.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B.瘟疫灾害异常严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政府消极应对瘟疫
4.(2021?湖南模拟)宋元时期,无论是祠堂的建置、族田的设立,还是族谱的修纂,都是以大官僚为主的,大官僚为宗族带来了诸多好处,因而也成为宗族的核心。这种现象(  )
A.使得族权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B.体现了宗族制度的普遍民众化
C.有利于扩大国家政权的统治基础
D.助推了地方行政管理的制度化
5.(2021?市中区校级二模)明代前期的乡约主要以宣讲圣谕及所订约规来实行道德自律,但到了明中后期的乡约逐渐变成县州官府治理乡村的重要工具,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行政功能。这一变动反映了(  )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批判思潮开始涌现
C.政治军事趋于动荡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6.(2021?靖远县模拟)康熙于1670年将明朝和顺治时期的“圣谕六条”扩展为“圣谕十六条”(如图),颁行全国,正式成为全国臣民的行为准则,并形成制度,每个月的初一、十五由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向士绅、百姓与军人进行讲解,持续贯穿于整个清王朝。此举表明清朝(  )
A.完善了法律法规体系 B.加强了社会控制能力
C.倡行依法治国的理念 D.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
7.(2021?运城模拟)明清时期,政府不断完善和细化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但仍然不能扭转自然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森林覆盖率每100年下降2个百分点。乡约、族规、宗教、道德等非正式环境制度随之兴起。据此可知明清(  )
A.正式环境制度供给不足
B.民间环境保护制度将取而代之
C.融入世界体系风险加大
D.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模式
8.(2021?南昌三模)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各设巡抚为长官,每两省(个别地区为一省或三省)又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这反映了清朝(  )
A.对地方的控制弱化 B.边疆危机空前严重
C.疆域治理策略灵活 D.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9.(2021?肥城市模拟)社会救济是历代王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与社会救济主张无关的是(  )
A.孔子“富而后教” B.孟子“民贵君轻”
C.墨子“兼爱交利” D.韩非“以法为教”
10.(2021?河南模拟)如表是我国古代相关史籍对户籍管理的记述。这种管理(  )
出处
记述
《周礼》
“司民”之官要将每年的“生齿”(人口)按其性别、籍贯登记于户籍本上
《史记》
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什伍”
《大明律》
“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口,并以籍为定”,不得随意流动
A.目的在于促进人口增殖 B.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分工
C.客观上抑制了商业发展 D.提高了城市人口的素质
11.(2021?全国Ⅰ卷模拟)唐代后期外来侨居人户称作客户,本地土著户称为主户。到宋代,凡有田产而缴税的在户籍上登记为主户,又称税户;没有田产的,登记为客户。这反映了宋代(  )
A.政府取消对农民迁移的限制
B.封建租佃关系正式确立
C.开始推行稳定自耕农的政策
D.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强化
12.(2021?江门一模)西晋前后的户籍的变化具有以下特征:这些变化(  )
西晋以前
东晋之后
书写材料
简牍

户籍内容
人口数字等简单的信息
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等
户籍保管
地方二级制
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
A.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来源
D.限制了士族门阀势力膨胀
13.(2021?长安区二模)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C.小农经济的确立
D.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14.(2021?淄博一模)如图为里耶秦简户籍薄。据此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  )
A.破坏了人伦秩序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方便了征发赋役 D.提供了生活保障
15.(2021?全国模拟)隋炀帝时期,人口统计数据最高接近九百万户;唐高祖武德年间,人口统计数据下降到二百万户;到了唐太宗的鼎盛时期,全国的统计数据也只有三百万户。根据以上人口统计数据变化可推知(  )
A.隋末农民战争使人口大量损失
B.唐朝户籍管理制度效率低下
C.史书对贞观之治多有溢美之词
D.唐朝农业生产出现严重倒退
16.(2021?唐山二模)西汉时期,每遇蝗灾旱灾,都要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期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
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17.(2021?射洪市模拟)《雅典政制》记载,抽签选举后,官员任职前需要完成一张“考核项目清单”,内容包括:直系亲属的姓名以及其中男性亲属所在的村社名称……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该规定(  )
A.强调了维护公民团体的权利
B.违背了雅典的直接民主原则
C.注重对官员施政能力的考察
D.表明血缘政治仍然根深蒂固
18.(2013?南昌二模)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这说明(  )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19.(2021?枣庄二模)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
A.扩大政府职能及增加了政府行政开支
B.削弱居民民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C.减少多元社会资源和资本力量的投入
D.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
20.(2021?顺德区模拟)19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进步主义者简?亚当斯注意到,“专制”的德国政府竟是最关心劳动人民的基本需求的。1908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被点名为“雇主责任立法方面最落后的国家”。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亟待完善政府的社会职能
B.民主法制建设落后于德国
C.国家干预经济思潮的兴起
D.重视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
21.(2020?芮城县模拟)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后来又陆续颁布其他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和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  )
A.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作用
C.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22.(2021?云南模拟)在1918年的大流感中,人们开始意识到,无论贫富还是体质强弱,没有人可以对大流感免疫,归根结底,流感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这一认识(  )
A.有利于全民保健体系的建立
B.刺激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D.促进了战后世界格局的调整
23.(2021?4月份模拟)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4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一修订,突出了(  )
A.道德关怀和精神赡养 B.福利国家建设的目标
C.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权 D.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
24.(2021?襄城区校级模拟)如图分别按1978年、2008年和2010年的贫困人口标准列出了中国的贫困人口比例。观察图片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减贫成果具有连续性
B.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扩大
C.贫困标准的不断变化说明原有标准不合理
D.中国的减贫成果与经济发展情况并不同步
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
25.(2021?市中区校级二模)宋代户籍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户和客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
时间
主户
客户
主户占总数的比率(%)
景祐元年(1034年)
6067583
4228982
52.93
庆历二年(1042年)
6671392
3764626
63.93
皇祐五年(1053年)
6937380
3855325
64.28
嘉祐六年(1061年)
7259581
3881531
65.16
元丰元年(1078年)
10995133
5497498
66.67
元符二年(1099年)
13276441
6439114
67.34
﹣﹣摘编自柴荣《透视宋代的土地兼并问题》
(1)提取宋代户籍变化的信息,并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反映的经济总体特征,说明王安石变法对此有何影响。
26.(2021?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农村人口失去生计,流离乡土,成为“危险的职业讨饭阶级”。贫困人口的大量涌现,教会救济渠道已无法保证贫民生存所需,迫切需要政府介入。1601年,第一次以国家立法形式介入贫困救济的《伊丽莎白贫法》出台,授权治安法官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将已安排工作但仍不愿劳动的人送入感化院或监狱。《伊丽莎白济贫法》的进步之处在于救济政策,其弊端也在于此,尽管政府主动承担了社会救济责任,但是并未将贫困救济视为一项常规的财政支出。
﹣﹣摘编自张峰《试论都铎时期英国政府贫民救济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意识到单靠救济式扶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将1986年以前主要通过救济的方式短期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或温饱问题的方式,转变到提高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摆脱贫困初心的实践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功使7亿多人口脱贫,扶贫事业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
﹣﹣摘编自张梦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救济式扶贫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出台的背景,并指出其局限。
(2)比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近代英国济贫政策相比,现代中国农村救济式扶贫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7.(2021?肥城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行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1978年以前的扶贫工作是与社会救济相结合的,并以地方试点为主。1978年正式划定了农民贫困标准,第一次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以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可以缓解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却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1986年以后,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方针:变“输血”为“造血”,变救济为开发,逐步形成了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亿万农民告别了贫困和饥饿,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新生活。扶贫开发,成为中国政府解决贫穷问题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的阶段性变迁作出合理的解释。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考生可结合材料“三辅地区(今关中平原一带)和三河地区(俗称关东或‘山东’,崤山以东黄河流域一带)”“汉顺帝永和五年428.6%,454.9%”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三辅地区(今关中平原一带)和三河地区(俗称关东或‘山东’,崤山以东黄河流域一带)”“汉顺帝永和五年428.6%,454.9%”等信息可知,两汉之际山西地区的户口数字均低于山东地区,山东在经济全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说明经济中心逐渐东移,B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三河地区相比三辅地区,其人口、户数都占多数,说明山东在经济全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经济中心逐渐东移的现象,没有涉及政府对山东经济的态度,A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两汉之际山西地区的户口数字均低于山东地区,但没有体现人口迁徙的方向,无法得出大量人口由西往东迁移的结论,C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了东汉时期我国经济中心逐渐东移的现象,没有涉及豪强地主经济发展状况,D项错误。
故选:B。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社会救济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设置义仓不会增加财政收入,A排除;
根据“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可以看出其设立义仓是为了要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
义仓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增收与粮食市场的问题,排除D。
故选:B。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考生可根据材料“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全家十ロ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分析。
【解答】福州等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的记载和元诗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的现象,表明当时福建地区瘟疫灾害异常严重,B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元朝福建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A项错误;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在瘟疫面前的应对与态度,D项错误。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生可结合材料“都是以大官僚为主的,大官僚为宗族带来了诸多好处,因而也成为宗族的核心”进行分析。
【解答】由材料可知,官僚成为宗族的核心,是族权的实际控制者,这让族权与皇权产生联系,有利于巩固皇权,扩大国家政权的统治基础,故C正确;
“族权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由材料无法得出,A错误;
“宗族制度的普遍民众化”与材料信息不符,B排除;
宗族制度不是国家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D。
故选:C。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生可结合材料“以宣讲圣谕及所订约规来实行道德自律......乡约逐渐变成县州官府治理乡村的重要工具,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行政功能”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以宣讲圣谕及所订约规来实行道德自律......乡约逐渐变成县州官府治理乡村的重要工具,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行政功能”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对基层乡村管理的强化,说明政府的统治已经渗入到基层组织,体现的是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故A正确;
B中的“批判思潮”与材料无关,排除;
C中“动荡”一词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
材料和经济无关,排除D。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生可结合材料“圣谕六条”“圣谕十六条”进行分析。
【解答】“圣谕六条”与“圣谕十六条”皆为官方颁布的行为准则,是用于教化民众的准则,并非法律制度,故A、C选项错误;
形成固定制度教化民众,有利于增强思想控制,加强社会控制,故B选项正确;
材料仅提到教化作用,并未提到成果如何,有无良好社会风气,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政治统治,要求学生结合明朝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可知,政府不断完善和细化中央和与地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但是环境问题仍然恶化,说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转变模式,D项正确;
“供给不足”不能体现,排除A;
材料只说正式环境制度随之兴起,并不能体现取代,排除B;
没有涉及融入世界,排除C。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生可结合材料“每两省(个别地区为一省或三省)又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在不同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说明的是疆域治理策略灵活,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排除;
材料未涉及边疆危机,B排除;
材料与中枢机构变化无关,D排除。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考生可结合材料“社会救济是历代王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社会救济是历代王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可知,材料主要涉及社会救济和“仁政”,而韩非“以法为教”指的是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D项符合题意要求,所以选D项;
先富后教是一种体现经济基础与文化教育之间关系的思想,即治理国家应当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令人民生活有所保障,然后才可以实行道德教化,A项符合材料内容,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所以排除A项;
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符合材料内容,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所以排除B项;
兼爱交利的基本意思是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只要做到这一点便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墨子的思想符合材料内容,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所以排除C项。
故选:D。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目的,除了掌握居民数目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全国人口的管理与控制,作为征发徭役、征收赋税、补充兵源等方面的依据,但这一制度客观上抑制了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等的自由流动,从而抑制了商业及社会分工的发展,故选C项,并排除A、B两项;
加强对人口的管控是全国性的,且不一定能提高城市人口的素质,排除D项。
故选:C。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宋时期我国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出政府取消对农民迁移的限制;
B.材料看不出封建租佃关系的确立;
C.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开始的特点;
D.从材料中“凡有田产而缴税的在户籍上登记为主户,又称税户;没有田产的,登记为客户。”明显可以看出宋朝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强化。
故选:D。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户籍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通过观察表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西晋之前户籍登记内容和保管制度简陃、粗放不同,东晋以后,国家对户籍的整理和管理更加规范、细致,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B项正确;
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说法绝对,A项错误;
户籍制度的进步并不能保证国家的税收来源,C项错误;
魏晋时期户籍管理并未限制士族门阀势力的膨胀,D项错误。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考生可结合材料“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进行分析。
【解答】秦汉时期国家长期按户征收赋、刍等户税,反映出当时有了编户齐民制度,封建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较严格,B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土地兼并盛行,A项错误;
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立,C项错误;
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是在明清时期,D项错误。
故选:B。
1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考生可结合材料“士五”“大女子”“小女子”进行分析。
【解答】由里耶秦简户籍薄中的“士五”“大女子”“小女子”等信息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方便了征发赋役,故C正确;
这对人伦秩序没有影响,故A错误;
材料没有减轻农民负担的信息,故B错误;
提供了生活保障更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隋唐时期户籍制度变化的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根据史实即可推知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但人口统计数据却仅有隋炀帝时期的三分之一,这只能说明唐朝户籍管理制度的松懈和低效率,故B项正确。
故选:B。
1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考生可结合材料“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六疾馆”“病坊”进行分析。
【解答】题干可知,西汉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设立“病坊”收治病人。说明救治机构的建立为防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C选项正确;
西汉、南齐、隋唐,都是通过建立救治机构开展防疫活动,无法看出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A选项错误;
只有隋唐时“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不能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B选项错误;
建立救治机构开展防疫活动与政治体制无关,D选项错误。
故选:C。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雅典对公民担任官职有严格的考核要求,目的是为了保障雅典公民掌握权力,维护公民团体的利益。
故选:A。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城邦的特征,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城邦产生的背景,以及城邦的主要特点来分析材料。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不是自然经济,没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B.材料中有10万人是荒唐的,只是一个数据比喻,并不是说不超过10万人。
C.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指城邦不可能太大,也不可能太小,并不是说城邦不适应古希腊。
D.从材料可以看出城邦不可能太小,也不可能太大,结合古希腊城邦的特征,我们可知这是指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故选:D。
19.【分析】本题考查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
【解答】据题意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是减少政府的直接参与,实际上是缩小了政府职能,鼓励居民和社会力量发挥主体作用,这种做法能够调动居民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故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要求学生结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层治理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据材料可知,“‘专制’的德国政府竟是最关心劳动人民的基本需求的,而美国则被点名为‘雇主责任立法方面最落后的国家’”,这说明美国政府的社会职能不完善,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德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与美国的比较,B错误;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就是国家干预经济,故C错误;
材料中美国被点名为‘雇主责任立法方面最落后的国家’”,不能体现美国“重视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D错误。
故选:A。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统一,要求学生结合德国统一以后社会统治的政策来分析。
【解答】A.根据材料“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和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在客观上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
B.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德国加强了对市场的干预,而非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作用,故B项错误;
C.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并不能完全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故C项错误;
D.这一措施是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经济地位,而非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A。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西方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无论贫富还是体质强弱,没有人可以对大流感免疫,归根结底,流感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可以看出大家认为防疫是一个社会问题,有利于全民保健体系的建立;
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
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一战;
D.材料信息更没有涉及到战后世界格局。
故选:A。
2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解答】由《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4条、第18条内容可知,其体现了在生活和精神上对老年人的关照,突出了道德关怀和精神赡养,故A项正确;
“福利国家建设”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权“不是主旨,排除C项;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A。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中国减贫成果显著。在不同贫困标准下贫困比例不断降低,减贫成果具有连续性,A项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2008年是贫困标准提高;
贫困标准是不同时期结合实际和国际接轨的结果,排除C项;
中国减贫成果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相符,与经济发展同步,排除D项。
故选:A。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第一问结合“宋代户籍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分析;第二问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概括。
【解答】(1)信息:阅读材料可知,宋代户籍数量(主户与客户)自景祐元年至元符二年均大幅增加,且主户占总数的比率也逐渐增加(客户占比减少)。理由:户籍总数的增加可结合所学,从宋代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的角度分析。说明:据材料“宋代户籍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说明宋代户籍划分为主户和客户的依据;据材料可知,客户数量增加,即无土地的人增加,结合所学宋代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分析说明;还可从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说明主、客户数量增加的理由。
(2)据材料,宋代主户和客户数量的增加以及主户占比的增加反映了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宋代经济的总体特征。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据所学王安石变法针对土地问题的举措,如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及其影响,简要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信息:户籍按“常产”有无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客户、总数增加;主户占比增加(客户占比减少)。
理由: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宋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2)封建土地私有制构成宋朝经济的总体特征。王安石变法实行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的举措,虽没有达到限制土地兼并的目的,但促进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小问要结合近代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1)背景:根据材料“英国在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农村人口失去生计,流离乡土,成为‘危险的职业讨饭阶级’”可知,英国社会的转型和动荡,圈地运动适成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的济贫法受到宗教改革和价格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贫困人口的大量涌现,教会救济渠道已无法保证贫民生存所需,迫切需要政府介入”可知,教会救济力量的不足。局限:根据材料“尽管政府主动承担了社会救济责任,但是并未将贫困救济视为一项常规的财政支出”可知,缺乏常规稳定的财政保障;根据材料“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将已安排工作但仍不愿劳动的人送入感化院或监狱”可知,以惩罚为主,救济为辅;根据材料“《伊丽莎白济贫法》的进步之处在于救济政策”可知,重视“济贫“,忽视“防贫“(未能将焦点置于如何防贫)。
(2)特点:根据材料“将1986年以前主要通过救济的方式短期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或温饱问题的方式,转变到提高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上”可知,以化解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为初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强化保障性扶贫;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功使7亿多人口脱贫,扶贫事业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可知,要带扶的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救济对象不只是贫困人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强化内生转化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意义:重点扶贫农村地区,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以追求共同富裕为目的,体现社会公平正;我国扶贫工作的成绩,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故答案为:
(1)背景:英国社会的转型和动荡;圈地运动适成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宗教改革的影响;价格革命的后果;教会救济力量的不足。
局限:缺乏常规稳定的财政保障;以惩罚为主,救济为辅;重视济贫“,忽视“防贫“(未能将焦点置于如何防贫)。
(2)特点:以化解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为初衷;强化保障性扶贫;要带扶的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救济对象不只是贫困人口;强化内生转化能力;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
意义: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考生可根据材料中新中国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的阶段性变迁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所学,可把新中国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划分为几个阶段,根据“1978年以前的扶贫工作是与社会救济相结合的,并以地方试点为主。”可得出1949—1978年,扶贫与救济相结合,以地方试点为主。说明时主要结合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之后根据“1978年正式划定了农民贫困标准,第一次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得出1978—1986年这一阶段,实行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说明时主要结合改革开放的表现及影响进行说明。根据“1986年以后,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方针:变“输血”为“造血”,变救济为开发,逐步形成了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可得出1986年以后以造血、开发为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论述时对二者进行比较说明即可。最后再谈对扶贫的认识即可。
故答案为:
变化1:1949—1978年,扶贫与救济相结合,以地方试点为主。
解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极其贫穷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借鉴苏联的救济模式;初期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处于摸索阶段。
变化2:1978—1986年,实行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
原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处在较低水平,贫困人口多;严峻的贫困现实以及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的愿望;党和国家对贫困问题的深入思考,扶贫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上一阶段扶贫与救济虽然在短时期内满足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变化3:1986年以后以造血、开发为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解释:“输血”式扶贫可以缓解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却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改革开放使中东部经济实力大增,有能力实施对口支援;党和国家扶贫政策日益完善,日趋科学精准,形成了综合施策的大格局;马克思主义保障思想的进一步中国化的结果。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综合国力的增强(或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行;广大干部的牺牲奉献精神;人民的辛勤努力;结合本国国情,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中国的扶贫壮举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将带领人民消除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