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17 13: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四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35 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哂笑(shěn) 家醅(pēi) 酬谢(cóu)  即物起兴(xīn)
B.和煦(xù) 挑衅(xìn) 吞噬(shì)  龙吟凤哕(huì)
C.牟取(mǎo) 缄默(jiān) 蹲踞(jū)  胸襟开阔(jīn)
D.啮齿(niè) 凋零(diào) 招徕(lái)  如嚼石灰(jué)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2分)
A.相形见绌  狼籍斑斑  力挽狂澜  引经具典
B.苍海桑田  精巧绝伦  晨光熹微  走街串巷
C.相辅相成  前赴后继  扶摇盘旋  避疫免灾
D.全军覆没  焦燥不安  攸游自在  心照不宣
3.对下列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啮齿(咬)    招徕(招揽)   龙吟凤哕(鸟鸣声)
B.家醅(泛指酒)  对调子(对歌)  囊萤映雪(用雪的反光)
C.向例(一向的做法)练囊(白色的绢) 众目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D.面善(善良)   譬喻(美好)  即物起兴(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4.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云南的歌会》――沈从文――现代作家――《沈从文散文选》
B.《喂――出来》――星新一――日本小说家――《沙乡年鉴》
C.《端午的鸭蛋》――汪曾祺――作家――《汪曾祺全集》
D.《吆喝》――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北京城杂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同学们对学校的课程改革广泛地交换了的意见。
B.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C.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D.他们把学校建成花园一样美丽。
6.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得不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把美丽留给大家欣赏吧!     ――寄语折花者
B.别对我动手动脚!        ――树木寄语
C.我的形象全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 ――墙壁寄语
D.抽烟有害身体健康!       ――香烟寄语
7.请把下面歌颂青春的几句名言改写成一个连贯的排比句。(可适当增减内容2分)
①青年者,从生这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
②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            ――(英)莎士比亚
③春天是一年青春,青春是生命的春天。      ――(法)雨果
④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德)马克思
                                    
                                       
8.认真阅读图表,完成下面三小题。(3分)
年份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职业技术类学校录取新生人数占初中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50.01% 50.02% 50.01%
职业技术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 80.76% 84.48% 87.35%
职业技术类学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就业率 99.95% 99.97% 100%
上表显示的数据表明:
(1)近三年,该市职业技术类学校录取新生人数占初中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呈   的趋势。
(2)近三年,该市职业技术类学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呈现    趋势。
(3)职业技术类学校学生可以从以上数据中得到这样的启示:职业技术类学校的学生只要
                                       。
9.综合性学习:(8分)
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为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枣阳。
(1)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名字。(3分)
答:读本名字:       
活动过程: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的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枣阳,名扬天下。(3分)
答:我最喜爱的家乡特产是:          
广告词:                                 
(3)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2分)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10.古诗积累。按要求完成前3题,第(4)题请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写一句话。(10分)
(1)情思是诗。我们品味“抽刀断水水更流,         ”的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感受“采菊东篱下,        ”的悠然遐思。
(2)情怀是诗。王安石登高山之塔,极目远眺,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尽收眼底:“       ,       ”;杜甫高歌至死不悔的理想:“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情结是诗。龚自珍用“       ,化作春泥更护花”吟唱凄风无情、落花有意的生命之歌;李商隐用“        ,       ”倾诉思念不尽,泪水难干的绕指柔肠。
(4)情谊是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送别董大时真诚的劝慰;  
                                  。
二.阅读理解。
(一)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本文作者欧阳修是 代的文学家。(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云归而岩穴暝
(5).伛偻提携 (6).觥筹交错
10、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2分)
1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12、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二)
中国皮影戏
易 树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7年第2期 有删改)
  9.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     ——皮影制作——     ——广泛流传。(2分)
  10.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二:一是          ,二是                       。(4分)
11.阅读文中画线句,说说加点词“之一”不能删去的原因。(2分)
                                   
  12.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结合上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3分)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200余本。
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
(三)
棉花糖
周波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 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6期)
1、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6分)
答:
2、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4分)
答:
3、“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
答:
4、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回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呆呆地看着
5、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3分)
答:
6、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四.作文(40分)
人在旅途,总会有看不完的景致,走不完的坎坷,说不完的感受。岁月如歌,人生的意义,不应该仅仅重视结果,更应该咀嚼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学习中的一次次探索,科技制作中的一次次发现,绿茵场上的一次次拼搏,与家长、教师、同学的一次次心灵碰撞……我们的知识在求索中收获,能力在创造中提升,意志在磨砺中坚强,情感在交流中融合。我们的生活因此而丰盈,我们的青春因此而精彩。
要求:请以“过程”为话题,写出生活中的某一个过程,并写出你的真实的感受;或写出与“过程”相关的见解。自拟题目。600字以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