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6 07:2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标】
1.结合“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
2.结合“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3.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外交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课堂思考:1956至1965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请思考我国在十年探索时期的特点及经验教训启示。
(一)充满希望的1956年(思考:为什么是充满希望的1956年?)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1950年出访苏联回国后)
材料二
1956年2月25日午夜时分,所有参加苏共二十大的外宾和外国共产党领导人都被安排离场,赫鲁晓夫登上主席台向一千四百位苏联代表作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报告。报告内容震惊了所有在场的人。赫鲁晓夫用了四个小时详细指出了斯大林所犯的错误。赫鲁晓夫说列宁曾经提醒党内同志注意斯大林,建议解除斯大林总书记的职务;在1936年到1937年苏联搞大清洗,抓了一百万党员,处决了其中六十八万党员;酝酿要将斯大林撤职的苏共十七大1966名代表中有848名被处决,中央委员会138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名被处决;卫国战争初期,由于斯大林没有正确预判德军将要进攻,致使苏军损失惨重等等。总之,赫鲁晓夫把斯大林形容成了一个刽子手,只用了四个小时,斯大林就从人民的救世主变成了恶魔。
1.《论十大关系》
1956.4
总结我国经验、吸取苏联教训、适合我国国情,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双百方针”
1956.4
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繁荣的指导方针
3、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15~22日)
背景: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内容:
①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确定了党的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提出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④提出反对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将毛泽东思想从党章中删除等)
(3)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没有坚持下来。
(二)多事之秋的1956年(思考:为什么是多事之秋的1956年?)
国际:1956年2月,苏共20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动荡不安的气氛。同年6月发生了波兰和10月发生了匈牙利事件,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内引起巨大震动和混乱。西方国家的反共势力也借机掀起一场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国内:
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20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30起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在农村也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哄闹等事件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十多万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
(三)十字路口的1957年(思考:为什么是十字路口的1957年?)
1、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2月27日)
当时中国面临哪些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哪一矛盾更主要?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1)内容: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材料
毛泽东在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中心思想是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人民内部矛盾处于突出的地位;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等等。
(2)意义: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全党整风运动(1957年4月27日~1958年夏)和“反右派”斗争(1957年6月8日~1958年夏)
材料一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其中指出,为了克服近年来党内新滋长的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整风运动,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适应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需要。《指示》强调,这次整风运动,应该是一次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运动,应该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运动。开会只限于人数不多的座谈会和小组会,多进行个别的交谈,而不要开批评大会或斗争大会。放手鼓励批评,坚决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欢迎非党员自愿参加整风运动。
材料二
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指出反动分子猖狂进攻。党团员中的动摇分子或者叛变出去,或者动摇思叛。各省市机关、各高等学校和各级党报都要积极准备反击右派分子的进攻。反右派运动开始。
材料三
到1958年7月运动结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与最初估计的4000相比,扩大了130多倍。还有众多未戴帽子的“中右”分子,一些人虽未划为“右派”或“中右”也被处理了,伤及的人数远超于此。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结果: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夸大阶级斗争),动摇八大路线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他说:“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四)走向疯狂的1958年(思考:为什么是走向疯狂的1958年?)
1、大跃进运动(1958年5月~1960年冬)
①原因:一五计划的胜利,盲目乐观;受苏联建设模式的影响;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材料
“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例如,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5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需要注意的是,“大跃进”不仅仅发生在经济领域,而是国家的各个领域比如教育、文艺创作、科技研究等都要“大跃进”。
③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材料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严重的经济困难。“大跃进”造成了严重的恶果,由于大办工业,导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速上升。由于乱上项目,导致物资紧张,通货膨胀。
“大跃进”还使农业生产大幅下降,粮食严重短缺,继而发生了遍及全国的大饥荒,饿死2000万至5000万人,出现了大量人吃人的现象。据统计,“大跃进”直接经济损失1200亿元。
④错误实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唯物史观)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8月~10月)
①原因:向共产主义过渡、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②内容: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特点:一大二公、一平二调、政社合一。(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和生活集体化。)
材料
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把各种权力集中在县、社两级,基层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就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基本上实行的是公社所有制,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从此,"一平二调"、"共产风"盛行起来,结果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引起农民的恐慌和不满。
④影响: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性)
⑤错误实质: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唯物史观,其实是人性问题。)
(六)全面调整的1961—1965年
(1)背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2)内容:
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3)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七)合作探究: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和错误探索的史实,谈谈十年探索对我们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启示?
由此,我们应当得到启示,任何时候都应对人类理性的局限保持份警惕,谨慎对待按照理想设计出来的社会方案。理想是提升社会的明灯,现实则是一个试错改良的过程,把理想直接拿来进行社会试验,必然带来灾难。理想越崇高、目标越远大、权威越强大,带来的灾难可能就越大。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