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6 07:2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学习目标】
1、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2、根据历史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提出的问题、设置的悬念,实证明清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等素养。
3、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能辩证分析明清经济和文化特征,增强唯物史观的认识。
4、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中国在文学和科技上的成就,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习本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尽力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重点难点】
1、明清经济和文化的新发展;
2、理解明清社会在时空背景下的历史地位和困境。
【情境导入】
【新课讲解】
材料一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探究一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作者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展现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
探究二
例举明清时期主要文学成就并分析其主要特点。
材料三
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现实。
徐朔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探究三
阅读教材P91页,归纳“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主要特点。
材料四“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焚书》
探究四
材料反映了李贽的什么思想主张?与汤显祖相比有何相似之处?影响如何?
材料五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人教版必修三教参
探究五
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思想文化“萌新”的历史背景。
材料六
(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明王世《二酉委谭摘录》
材料七
(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清叶梦珠《阅世编》
材料八
仅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明中后期便兴起了30多个市镇,到清代前期增加到204个。
--岳麓版教材《必修三》
第二步: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以下补充材料分小组讨论整理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要求概括,不照搬教材原文。
材料九
(清朝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以其生产及其内容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十
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仅200千克左右,而美国已接近1000千克,英国每个农场都有一台蒸汽机。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英国的四十分之一。西方铁路总里程达9000千米,而中国陆地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岳麓版教材《必修三》
探究四: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明清经济的认识
材料十一
14-19世纪西欧大事记(部分)
14-16世纪:文艺复兴
15-16
地理大发现,早期殖民掠夺开始。
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标志宗教改革开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17-18世纪
启蒙运动
1787年美国颁布《合众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1789年法国法国大革命爆发,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宣称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公民有言论、著述与出版自由
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
——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