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课程标准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1、本课立意:在世界、中国近代史的大视野之下,1927-1937年十年间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及趋势。
2、子目之间逻辑关系: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双方在十年间的走向与发展。第一个子目与后两个子目是时空并列关系,第二、三个子目讲述中共在大革命失败、国共对峙的严峻考验下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授课时应当注重三个子目之间互动交流的逻辑关系。
3、内容取舍的考虑:第一子目与初中历史教材相比,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新增内容,旨在补充介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这一子目可以略讲;第二子目的内容侧重革命新道路的形成与实践,是本课的重点;第三子目与初中历史教材相似,但更突出长征之于中国工农红军建设、革命胜利与中国共产党成长的意义,强调从史实中归纳结论。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概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然而更多停留在关注“是什么”的基础史实层面,对史实背后的原因、规律、内在关联并没有深挖;新溪一中属于面上中学,学生升学意志薄弱、求学兴趣不浓、基础史实欠缺、阅读记忆能力较差,故而在高一新教材新授课阶段,学生应当以教材为重要依托、稳扎稳打夯实基础,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基础史实、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并重,并结合课后习题演练巩固学生所学。
四、教学目标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开展中共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联系,达成高中历史课程教育传承民族集体记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人文情怀、立德树人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好走向未来。
1、认识并理解中国共产党于1927-1937年间重要事件与阶段性特征,包括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长征等,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深化唯物史观。
2、通过教师呈现的绘画、大事件表、时间轴、地图史料、视频等,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概况、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长征的始末等,将各阶段中共党史置于相应的时间段位、空间方位之中,加强时空观念,并尝试以时空为切入点解决相关历史试题。
3、通过具体的文字与图像材料创设生动情境,感悟1927-1937年间中共党史的复杂性、丰富性,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锻炼史料实证意识与历史解释能力,提高答题技巧。
4、结合汕头本地党史故事,在党史学习情境中感悟中共党人、革命先烈为实现民族独立家国富强所做的艰辛付出与无私牺牲,体会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和伟大的长征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历史使命感,涵养家国情怀和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井冈山道路。
教学难点:井冈山道路作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以及五大核心素养在新授课中的渗透。
五、教法学法
1、教法:史料教学法,问题情境设置法。
2、学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六、教学设计(1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2、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面临怎样的境遇?该去向何方?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命运、前途将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回答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补充,再用语言过渡进入新课讲授。
(二)呈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直观认识本课的学习任务和重难点。
唯物史观
认识并理解中国共产党于1927-1937年间重要事件与阶段性特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
时空观念
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概况、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长征的始末等,将各阶段中共党史置于相应的时间段位、空间方位之中,并尝试以时空为切入点解决相关历史试题。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丰富具体的文字与图像材料创设生动情境,感悟1927-1937年间中共党史的复杂性、丰富性,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家国情怀
结合汕头党史故事,感悟工农红军为实现民族独立家国富强所做的艰辛付出与无私牺牲,体会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和伟大的长征精神,涵养中华文化自信、历史使命感。
(三)新课讲授
第一子目: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展示材料:地图呈现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的位置、时间轴呈现1925-1928年间国民党重要史实、宁汉合流报刊照片、东北易帜照片、军阀割据地图与国民政府的统一等。
1、政治: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
——毛泽东
据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展示材料: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经济: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有了较大发展;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知识链接:“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在中国近代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官僚利用对资源的控制,利用对信息的独占,利用对企业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和转让权的掌握,无制约地牟取私利并损害全社会福利的一种历史现象。
——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蒋家天下陈家党
宋氏姐妹孔家财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是指民国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资本主义买办统治集团,即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代表。
官僚资本还不断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
孔祥熙、宋子文执掌国家财政20余年,其间从未放弃为家族谋利,孔宋豪门资本成为千夫所指的目标。
——王建朗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第二子目: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1927—1937)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1927.8.1
南昌起义
领导:周恩来、
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也是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2、1927.8.7
八七会议(汉口)
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
3、1927.9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材料一:执着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这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然而效仿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遵照中央指示遵照中央指示,进攻湖南省会长沙。但途中遭到优势敌军的阻击、围堵,部队损失惨重。未到长沙,队伍由开始时的5000余人锐减到余人锐减到2000余人。
——摘编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
材料三: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
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秋收起义失败的原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寻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吗?
得出结论:城市中心论,即苏俄式革命道路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左”倾教条主义危害革命,以毛泽东为首的工农红军把眼光转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
4、1927.10,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5、1928.4,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近代中国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除反革命的武装。
——《毛泽东思想》
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分析中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城市: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反动势力相对强大;(敌强我弱)
农村:反动势力相对薄弱,农民阶级占主体,且有革命的要求,是革命的主力军。(敌弱我强)
根本原因:具体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决断,朱毛红军建立。1930-1931年,中共在国内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如同红色烈焰,形成燎原之势。
展示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的照片,穿插地方党史故事: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内,有一处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1930年秋冬建立,汕头交通中站作为重要枢纽,成功护送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云等200多名中共党员和重要物资、文件情报经此进入中央苏区,为中共中央安全转移起到关键作用。如此重要的交通站,为何设在汕头?因为当时的汕头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南洋华侨和客商往来非常频繁,因此党内同志只要经过乔装打扮,便不易被察觉。活跃在条交通线上的,除了地下工作者,还有许多革命群众。交通站在沿途设立饭店、客栈等联络点和仓库,要用挑担、小船运送物资,这些都离不开乡亲和船工。当时汕头革命群众对地下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可见中共群众基础之雄厚。
1928年毛泽东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一)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意义: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过程中的武装起义和根据地建设进行了理论探讨,相继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教师讲解时,应当注重工农武装割据的丰富内涵,即武装斗争、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有机关联。
第三子目: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蒋介石立即着手准备第五次“围剿”。……仅在江西就已构筑碉堡4920座……蒋介石于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聘请德、美、意等国军官组成军事顾问团……还从美、英等国购入大批先进武器。
——摘编自魏宏运《中国现代史》
共产国际代表李德、博古放弃了前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李德不顾中国国情和革命的特殊性,无视红军割据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为这场战争“是国民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在战术上坚持正规化的阵地战,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
1、长征的原因:中共中央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长征的过程:
超链接:6分钟视频《1934年:英雄史诗的铸就》,介绍长征途中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运何、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面临物资匮乏的艰辛、突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困境等史实,以及毛泽东、习近平等同志对长征的高度赞誉。长征铸就了伟大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日平均行军37公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3、长征中的转折:1935.1遵义会议
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军事最高指挥权;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使革命转危为安,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
——刘伯承《回顾长征》
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却重视军队纪律、严整军队作风、忠诚拥护党的组织,对沿途百姓不加侵扰。学生阅读并讨论以下材料,思考红军、长征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学生分组讨论并作简要发言。
材料一:据报,前朱、毛匪部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
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蒋介石关于红军对人民毫无骚扰、应严饬所属爱护民众给刘湘、潘文华电
1935年3月6日
材料二:金沙江畔,37名船工用六条船七天七夜不停地将主力红军摆渡过江,大渡河上四名船工跳下船,用身体顶住了撞向礁石的渡船。另外四名在船上全力撑船,才使队长孙继先和17位勇士抵达对岸。
——《长征:民心所向》
材料三: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长征的伟大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突显了红军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四)课堂小结
(五)总结升华:坚持党的领导,坚定道路自信!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六)布置作业:结合相关选择题、材料题,及时巩固新知。
1、(2020年·全国一卷)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十分复杂,这种混乱的现象使得商品交易需要进行相互间的换算,不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提高了各个领域交易的成本,故A项正确;度量衡的不统一与军阀混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加剧混战的局面,故排除B项;材料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阻断了”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2、(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I)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员”,使中共从合法转向“秘密”斗争,说明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和大革命失败之时。面对国民政府从“革命的政权机关”转变成“反动执行机关”、“军阀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B项正确;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且八七会议上纠正的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动员红军战略战役发生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D项错误。
3、(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2021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制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反思城市中心道路
B.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C.固守原有革命道路
D.主张工人和农民结盟
【答案】A
【解析】“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不断出现,说明中共开始反思原有革命道路一城市中心道路,对于革命道路的认识发生了变化,A正确;战略转移是在1934年,排除B;C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工农联盟的信息,D错误。
4、(202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1928年11月,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毛泽东的分析主要是基于
A.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
B.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
C.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D.土地革命时期的形势
【答案】D
【解析】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宁最早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论证,但材料中不涉及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内容,故排队A;国民大革命于1924年爆发,1927年结束,故排队B;材料中毛泽东提出,中国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成由农民组成,而非纯粹的工人组成,故而应当向农民传递无产阶级思想,这是结合中国具体实情而得出的诊断,1927-1937中共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土地革命,故C项与材料无关,D项符合题意。
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项、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不代表忽视苏区的工作,C错误。故选D。
6、(2018·全国卷)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目战争。由材料"抗日根据地“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根据地通过改变农民的社会地位便其思想发生变化,激发了其抗日热情,A项正确。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B项错误: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其任务并没有实现,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影响,D项错误。
阅读教材127-129页第二目,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教材内容,地图中①~⑤号与之相关的史实分别是:
①
②
③
④
⑤
以上史实正确的时序排列是
(2)承上题,这些史实中,哪个标志着中共“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就此谈谈你对“新道路”内涵的认识(提示:可从新道路“新”在哪里进行阐述)。
8、以下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请结合毛泽东这首诗,展开合理想象,红军长征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重大困难?
答:
9、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2)走俄国人的路(3)走自己的路;试举例说明?
【答案】(1)走西方人的路: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也行不通。
(2)走俄国人的路。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中国人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之一是领导工人运动,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结果也失败了。事实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3)走自己的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毛泽东在实践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10、(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27年10月,毛泽东进攻长沙失败后,准备向井冈山迸发。他发现部队中有许多来自旧式军队的官兵打骂老百姓,有的战士还拿群众地里的红薯。这引起了毛泽东的忧虑,几天后他颁布了三条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后来毛泽东又提出了“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等“六项注意”。1929年后,修改补充为“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基本形成。
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为解放军总部起草了一份《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该训令提到,这部纪律规定“实行多年,其内容各地各军略有出入”,故作统一规定。朱德当时也说,必须要把红军的优良传统恢复起来。1949年5月下旬,第三野战军占领上海后,执行党的城市政策,严格遵守入城纪律。有市民回忆:“无数解放军战士日日夜夜风餐露宿、不入民宅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意义。(6分)
【解析】(1)第一小问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因,根据材料“许多来自旧式军队的官兵打骂老百姓,有的战士还拿群众地里的红薯”并结合所学可知,士兵来源复杂,纪律松懈;适应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需要。第二小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因,根据材料“实行多年,其内容各地各军略有出入”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地各军纪律内容不统一;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統;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2)根据材料“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得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明了人民军队纪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进了军民关系,赢得了民心;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1)土地革命时期:士兵来源复杂,纪律松懈;适应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需要。(4分)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各军纪律内容不统一;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統;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4分)
(2)严明了人民军队纪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进了军民关系,赢得了民心;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