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雨点儿
教学目标
认识“彩、半”等十个生字和三撇、穴宝盖、立刀旁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数、长”的字音;会写“有、从”两个生字。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难点:读准多音字“数、长”的字音;会写“有、从”两个生字。
三.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带动学生一同拍手跟唱。
2.根据歌曲内容提问:是谁帮助种子出土,帮助种子发芽?
3.导入语:雨给世间万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让我们一起走进雨的世界,认识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两个新朋友,感受下雨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4.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5.指导朗读课文题目,强调儿化音的读法。设计意图:儿化音是我们学普通话的难点,应重点指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课件出示课文,一起数一数自然段。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适当地停顿。
(三)多种方法,趣味识字
一.过渡:同学们,想要把课文读通顺,有不熟悉的生字可不行,老师有不少好办法,可以帮助大家把这些“困难”打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根据识字方法分类识字。
1.方法一:加一加。如:米+女+攵=数(知识点:“数”的两个读音);工+穴=空(知识点:穴宝盖);万+、=方(注意读准后鼻音);山+山=出。
2.方法二:换一换。 (1)换偏旁:“菜”的草字头换成三撇(知识点:三撇),变成“彩”。 (2)换部件:“闪”的“人”换成“口”变成“问”(注意读准前鼻音)。
3.方法三:联想识字法。利用红、绿色块联想识记“红”“绿”二字。
4.方法四:求字源。出示“半”的字形演变过程,了解造字缘由,从而理解“半”字的意思。
5.方法五:猜字谜。利用“白云一片被吹跑,土地右边一把刀”的谜语,加以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帮助学生识记“到”字。
设计意图:在上述识字过程中,一边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一边引导学生给生字找朋友组词、造句,以更好理解生字,加深印象。
三.识字成果检验
1.出示需要认读的12个生字,开火车读一读,巩固学习效果。
2.出示包含本课二类字的、出现在课文中的词语,男女生比赛读。(注意:指导“云彩”“地方”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四)课文详解,用心品读
一.第一自然段重点内容点拨重点讲解“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一句中“数不清”“飘落”二词,并且出示雪花飘落以及树叶飘落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将“数不清的从飘落下来”补充完整。设计意图:此处的句子练习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不清”和“飘落”的意思,还能积累词句,拓展练习。
二.第二至四自然段对话详解
1.读前点拨:长句子斜线处要注意停顿;句子以问号结尾语气要上扬,读好疑问语气。
(1)教师范读。(2)学生跟读,试着读出停顿与疑问语气。(3)教师板书2-4自然段主要内容、结构。
2.角色扮演,朗读对话。
(1)学生两两上台,手持角色卡,分别扮演大雨点和小雨点,按照课文内容进行对话演示。教师对第一组表演的学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对第二组表演的学生进行点评。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可增强课文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对话情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活跃课堂氛围。
3..问题思考:第2、3、4自然段中,哪三处可以体现拟人的手法? 从“问”“回答”“说”三处可以看出,作者把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当成人来写,也就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二者的对话,使课文更加生动、有趣。
三.第五自然段 配合黑板上已有板书,根据第五自然段继续梳理总结。
1.出示第五自然段第一句小雨点儿的贡献以及多媒体动画演示完善板书:小雨点儿——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草更绿
2.出示第五自然段第二句大雨点儿的贡献以及多媒体动画演示完善板书:大雨点儿——没花、没草的地方——开红花、长绿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课文把雨点儿当做人来写,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我们知道了:在雨水的浇灌下,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它们用爱心浇灌花草树木,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我们要向它们学习,爱护环境,用自己的爱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指导书写
猜字谜引入学习“有”——“右下口走丢,月儿藏里头”提醒学生注意“月”在“有”中的不同,以及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特点和占位。
猜字谜引入学习“从”——“两人一样高,从来不打闹”,并且播放字形演变及来源视频,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地理解生字。提醒学生注意左右两个“人”书写时的不同,左侧的“人”捺变成点,在第三笔撇上方。
拓展阅读
补充阅读与“雨”有关的古诗——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体会刚刚下过一场秋雨的傍晚景色之美,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