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上3.2《比多少》(课件+教案+导学案)(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一上3.2《比多少》(课件+教案+导学案)(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17 14:11: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比多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并学会用符号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利用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用符号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区分“>”和“<”。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找出数量相同的连一连。
2.在( )里填上“同样多”、“多”或“少”。
3.猜一猜。
坐着像小孩,爬着像小狗;爱上树,爱爬竿; 一天到晚玩不够。(打一动物)
谜底是:( )
4.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吗?
5.小猴们也有自己的烦恼。这些水果够吗?要不我们去比比好吗?
探究新知
1.从图中你能发现那些数字宝宝?
图中有( )只小猴,( )个桃子,( )根香蕉,( )个梨。
2.认识“=”
(1)如果一只小猴分一个桃子,够吗?
我发现:一只小猴分一个桃子,都没有( ),所以小猴和桃子( )。
小猴和桃子( ),那么3和3也( ),可以用“( )”。
3 ( ) 3

( )号
读作:3( )3。
3.认识“>”
(1)一只小猴分一根香蕉,够吗?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
我发现:一只猴子对应一根香蕉,小猴还剩( )只,说明小猴比香蕉( ),( )了。
(2)用什么符号表示这小猴与香蕉之间的关系呢?
小猴的数量3比香蕉的数量2( ),可以用“( )”来表示。
3 ( ) 2

( )号
读作:3( )2
4.认识“<”
(1)一只小猴分一个梨呢?拿出学具摆一摆。
我发现:一只小猴分一个梨,梨还有( ),说明小猴比梨( ),( )了。
(2)猴子的数量3比梨的数量4( ),可以用“( )”来表示。
3 ( ) 4

( )号
读作:3( )4
5.书写“=”、“>”和“<”
(1)注意: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
(2)尝试写一写。
(3)大于号和小于号长得非常像,怎么区分它俩呢?
比较两数大和小,要用( )于( )于号,尖尖脑袋对( )数,开口望着( )数哭。
三、随堂检测
1.填一填。
有( )个,有( )个。
比( ),比( )。
( )<( ) ( )>( )
2.数一数,填一填。
( )○( ) ( )○( )
3.在○里填上“>”、“<”或“=”。
5○5 1○2 4○3 2○5 3○2
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
【答案】
1.3 5 少 多 3 5 5 3
2.5>4(或4<5) 3=3
3.= < > < >
4.5=5 够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比多少》教学设计
课题 比多少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学习目标 1.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并学会用符号比较数的大小。2.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3.利用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用符号比较数的大小。
难点 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区分“>”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找出数量相同的连一连。 2.在( )里填上“同样多”、“多”或“少”。3.导入新课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坐着像小孩,爬着像小狗;爱上树,爱爬竿; 一天到晚玩不够。(打一动物)师:真不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吗?师:看来大家知道的真不少!但是小猴们也有自己的烦恼。课件出示:师:是呀,这些水果够吗?要不我们去比比好吗?板书课题:比多少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汇报。学生:喜欢。学生独自猜一猜:是小猴。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说说:喜欢吃香蕉、桃…… 学生独自阅读。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通过猜谜语和课前谈话,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讲授新课 数一数1.数一数师:从图中你能发现那些数字宝宝?反馈:有3只小猴,3个桃子,2根香蕉,4个梨。2.认识“=”师:如果一只小猴分一个桃子,够吗?课件出示: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谁来说说。 师:所以说小猴和桃子……?师:说得真好!小猴的只数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师:桃子呢?师:小猴和桃子同样多,那么3和3……?师:3和3同样多,可以用“=”(等号)来表示,读作“3等于3”。3.认识“>”师:一只小猴分一根香蕉,够吗?师:是这样吗?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展示:师:你发现了什么?反馈:一只猴子对应一根香蕉,小猴还剩一只,说明小猴比香蕉多,够了。师: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用什么符号表示这小猴与香蕉之间的关系呢?师:小猴的数量3比香蕉的数量2多,可以用“>”(大于号)来表示,读作“3大于2”。4.认识“<”师:一只小猴分一个梨呢?拿出学具摆一摆。展示:我发现:一只小猴分一个梨,梨还有剩余,说明小猴比梨少,够了。师:说得真好!猴子的数量3比梨的数量4少,猜猜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猴子的数量3比梨的数量4少,我们就用“<”(小于号)来表示,读作“3小于4”。 5.书写“=”、“>”和“<”师:接下来我们尝试写写这三个符号,比比谁写的漂亮。师教学生书写三个符号,并强调: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师:大于号和小于号长得非常像,怎么区分它俩呢?师:为了能够帮助小朋友们分清这两符号,老师编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读读。课件出示:比较两数大和小,要用大于小于号,尖尖脑袋对小数,开口望着大数哭。 学生独自数一数,然后自由说说。 学生:够了。 学生:一只小猴分一个桃子,都没有剩余。 学生:小猴和桃子同样多。 学生:小猴的只数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 学生:也可以用3来表示。 学生:3和3同样多。 学生:不够。 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然后展示。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 学生疑惑。 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然后展示。学生:可以用与“>”相反的符号来表示。学生尝试书写符号。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学生读一读。 利用数一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数能力,为后面比较多少做准备。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比较,初步感受两个数量之间 关系,理解“同样多”的意义。学生已经明确了比较的方法,所以完全放手交给学生自主比较,不仅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生“>”的基础上探究新知,感受两种符号的联系,加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规律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书写符号,加强学生的规范书写,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堂练习 1.填一填。2.在○里填上“>”、“<”或“=”。3.写一写。 4.先根据水果的个数写出相应的数,再把三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学生听口令做动作。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加强学生学会用符号比较数的大小,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说。 通过说一说,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 比多少 板书的设计凸显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比多少
人教版 一年级上
新知导入
1.找出数量相同的连一连。
新知导入
2.在( )里填上“同样多”、“多”或“少”。
和 ( )。
比 ( )。
比 ( )。
同样多


新知导入



坐着像小孩,
爬着像小狗;
爱上树,爱爬竿;
一天到晚玩不够。
(打一动物)
新知导入
这些水果够吗?
我们每人分一种水果吧!
新知讲解
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宝宝?
如果一只小猴分一个桃子,够吗?
小猴和桃同样多。
3 = 3
等号

读作:3等于3
新知讲解
一只小猴分一根香蕉,够吗?
小猴比香蕉多。
3 > 2

大于号
读作:3大于2
新知讲解
一只小猴分一个梨呢?拿出学具摆一摆。
小猴比梨少。
3<4

小于号
读作:3小于4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儿 歌
比较两数大和小,
要用大于小于号,
尖尖脑袋对小数,
开口望着大数哭。
新知讲解
课堂练习
1.填一填。
=


课堂练习
2.在 里填上“>”、“<”或“=”。
v
5 2
v
3 5
v
4 3
v
5 5
v
4 1



=

课堂练习
3.写一写。
课堂练习
4.先根据水果的个数写出相应的数,再把三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 ) ( ) ( )
3
1
5
5>3>1
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认识了“>”“<”或“=”。
我会用“>”“<”或“=”比较数的大小。
板书设计


3 2
3 4
比多少
等号
读作:3等于3

3 3
大于号
读作:3大于2
小于号
读作:3小于4
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练习三”第3、6、7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