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同步练习(一)(含解析)-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同步练习(一)(含解析)-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06 09:1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一)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人教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水为热水
B.②中白磷燃烧
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检验铵态氮肥
C.检验CO32﹣的存在
D.用水吸收CO
3.如图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不足
B.这个实验原理告诉大家面粉加工厂要严禁烟火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4.可燃性气体(如H2、CH4)中混有一定量的空气,点燃时易发生爆炸。下列点燃氢气的装置中既安全又正确的是(从右端尖嘴处点火,液体均为水)(  )
A.
B.
C.
D.
5.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两个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实验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B.甲实验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C.乙实验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D.甲、乙实验只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6.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1中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氧气
C.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7.康康同学在探究燃烧条件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
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
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8.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9.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可燃性粉尘也会爆炸
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根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大
D.根据图3可知,降低可燃物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
10.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
A.煤粉
B.面粉
C.镁粉
D.大理石粉
11.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D.实验用的容器可以用废旧矿泉水瓶,也可以用玻璃瓶
12.如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
A.硫粉
B.煤粉
C.面粉
D.石灰石粉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如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1)①、③作对比,说明 
 (填燃烧条件之一)。
(2)80℃热水作用:提高温度、 
 。
14.亮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相关操作及现象如下:在一右侧开口的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用打气筒迅速压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
①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 
 ,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实验中发生爆炸,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 
 。
②请你提出一条生产面粉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
15.如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说明:白磷、红磷着火点分别为40℃、240℃)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通过什么实验现象能验证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3)80℃热水作用:提高温度、 
 。
(4)请指出图中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 
 。
16.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
17.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
(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的接触面积。
(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 
 。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小乐通过图示实验装置(夹持部分已略去)及药品,按如下实验步骤,验证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其中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均足量(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步骤一:向大烧杯中注入足量的冷水,打开K1、关闭K2,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气持续通入U形管,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二:关闭K1、打开K2,向下压右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将U形管内的氧气排尽,然后将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等量的80℃的热水,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三:……,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1)根据图示信息,写出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简述步骤二中判断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的方法 
 。
(3)补充完整步骤三的操作,并写出U形管中应观察到的现象 
 。
19.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装置气密性良好)。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步骤Ⅰ:点燃蜡烛,立即伸入瓶中并塞进瓶塞。
步骤Ⅱ:一段时间后,待蜡烛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水,立即关闭活塞,观察到铝盒中的白磷燃烧。
(1)对比步骤Ⅰ中蜡烛点燃前后的现象,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步骤Ⅱ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分析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蜡烛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所以蜡烛熄灭
B.蜡烛燃烧后瓶内还有少量氧气,但氧气浓度过低导致蜡烛熄灭
C.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提供热量,并利用生成物吸收二氧化碳
四.推断题(共1小题)
20.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如下:①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②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③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④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对比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3)④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
五.解答题(共3小题)
21.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2)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
(3)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 
 ;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4)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破坏掉任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
A.扇灭﹣﹣隔绝氧气
B.剪掉烛芯﹣﹣隔离可燃物
C.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
D.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22.如图为某化学小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填空:
(1)图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图1中能够发生燃烧的是 
 (填序号1、2、3),原因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图2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同时看到“水进入试管中”原因是 
 。
23.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
(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
(2)软橡胶片被冲飞说明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伴随着 
 的变化。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一)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人教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水为热水
B.②中白磷燃烧
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
【分析】燃烧的条件,也就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解:A、①是热水和白磷,由于没有氧气,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用来和②对比得出飞、燃烧条件的;
B、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
C、①中水为热水,但无氧气,不能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①和③对比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
D、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选:C。
【点评】在解该题时,首先要知道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然后比较各个选项,看是否满足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即可得到答案。
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检验铵态氮肥
C.检验CO32﹣的存在
D.用水吸收CO
【分析】A、本实验运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根据实验室检验CO32﹣的方法分析即可,实验室中检验CO32﹣的方法是:向试剂中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溶液中有CO32﹣。
D、根据CO不溶于水的物理性质分析即可。
【解答】解:A、实验运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对比,能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两处白磷对比能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故对。
B、铵盐遇见碱放氨气,并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蓝色石蕊试纸不能检验。故错误。
C、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冒出,此气体不一定就是CO2,也可能是其他气体,所以此方法不会检验出是否含有CO32﹣,故错误。
D、CO不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吸收,故错误。
故选:A。
【点评】熟练记忆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鉴别铵态氮肥通常用以下方法:将铵态氮肥与碱混合加热,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是铵态氮肥。检验CO32﹣的方法、CO不溶于水。
3.如图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不足
B.这个实验原理告诉大家面粉加工厂要严禁烟火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分析】A.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防范爆炸的措施来分析;
C.根据人类获取能量的途径来分析;
D.根据发生爆炸的条件来分析。
【解答】解:A.蜡烛熄灭是因为面粉爆炸消耗O2蜡烛燃烧所需的O2不足造成的,选项说法正确;
B.这个实验原理告诉大家面粉加工厂要严禁烟火,选项说法正确;
C.人类利用的能量不一定通过化学反应获得,如风能、太阳能灯,选项说法错误;
D.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和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反应的进行,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加强对燃烧与灭火、爆炸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可燃性气体(如H2、CH4)中混有一定量的空气,点燃时易发生爆炸。下列点燃氢气的装置中既安全又正确的是(从右端尖嘴处点火,液体均为水)(  )
A.
B.
C.
D.
【分析】此题是对氢气点燃知识的训练,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①能被点燃②点燃时是否安全,不会发生爆炸.
【解答】解:A、第一张图:是试管放在水中,气体没有经过水洗,是与原产生氢气装置直通的。正确但不安全。
B、第二张图:是在经过集气瓶后(低进高出)点燃,虽然正确但不安全。
C、第三张图:经过水洗后(也是低进高出),点燃时很安全,因为点燃的氢气与产生氢气的装置用水隔开了。
D、第四张图是错误的,会把集气瓶里的水全部从点火处排出。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对氢气性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氢气易发生爆炸这一关键知识点.
5.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两个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实验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B.甲实验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C.乙实验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D.甲、乙实验只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分析】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A、根据冷水中没有氧气进行分析;
B、根据冷水温度低进行分析;
C、根据热水中有空气进行分析;
D、根据燃烧三要素进行分析.
【解答】解:
A、冷水中没有氧气,缺少了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B、冷水温度低,使白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
C、热水中通入空气,提供了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能燃烧,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D、甲、乙实验说明白磷烧既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又需要助燃物氧气,与题意相符,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该题时,首先要知道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然后比较各个选项,看是否满足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即可得到答案.
6.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1中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氧气
C.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及燃烧的现象来回答本题,并能灵活运用燃烧的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解答】解:A、实验1中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分析燃烧的条件: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通过红磷未燃烧,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故A正确;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正确;
C、图2中水下白磷能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故C错误;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对比的方法验证了燃烧条件,人们往往认为可燃物在水中不能燃烧。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燃烧。
7.康康同学在探究燃烧条件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
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
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分析】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练掌握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利用此装置来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因为红磷和白磷的燃点不同,且所给的条件也不一样,有对比性.
【解答】解: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正确,故A正确;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说法正确,故B正确;
C、即使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可能燃烧,说法错误,符合燃烧的条件,会燃烧,故C错误;
D、由本实验推知,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8.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分析】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我们先分析一下不同的药品分别处于的环境: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解答】解: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只能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的原因,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实验2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氧气,即能燃烧,说明是与氧气有关,同样如果撤了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及能否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
9.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可燃性粉尘也会爆炸
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根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大
D.根据图3可知,降低可燃物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
【分析】A.根据爆炸发生的条件来分析;
B.根据实验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图示信息以及物质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来分析;
D.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
【解答】解:A.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则是一个很大的空间而不是有限的空间,可燃性粉尘也可能不会爆炸,说法错误;
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越大,可燃性粉尘与空气的接触越充分,爆炸的可能性越大、威力越大,说法错误;
C.根据图
2
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小,说法错误;
D.根据图
3
可知,降低可燃物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燃烧和爆炸实验,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解答即可。
10.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
A.煤粉
B.面粉
C.镁粉
D.大理石粉
【分析】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
A、煤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B、面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C、镁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D、大理石粉末不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爆炸的条件,掌握可燃性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发生爆炸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D.实验用的容器可以用废旧矿泉水瓶,也可以用玻璃瓶
【分析】根据已有的爆炸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据此解答。
【解答】解:A.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可能发生爆炸,不是一定会发生燃爆,错误;
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改变,错误;
C.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故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故蜡烛会熄灭,正确;
D.实验要发生爆炸,故不能使用玻璃瓶,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与爆炸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2.如图所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
A.硫粉
B.煤粉
C.面粉
D.石灰石粉
【分析】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
A、硫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B、煤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C、面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D、石灰石粉末不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爆炸的条件,掌握可燃性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发生爆炸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如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1)①、③作对比,说明 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填燃烧条件之一)。
(2)80℃热水作用:提高温度、 隔绝氧气 。
【分析】(1)①白磷能燃烧,③红磷不能燃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80℃热水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①白磷能燃烧,③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80℃热水的作用是提高温度、隔绝氧气。
故答案为:
(1)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隔绝氧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亮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相关操作及现象如下:在一右侧开口的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用打气筒迅速压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
①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 可燃物 ,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使面粉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实验中发生爆炸,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 有限空间内 。
②请你提出一条生产面粉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爆炸的条件解答,根据防范爆炸的措施解答即可。
【解答】解:①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可燃物,鼓入空气能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使面粉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该实验中发生爆炸,说明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有限空间内,故填:可燃物;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使面粉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限空间内;
②为了防止可燃性粉尘引起的爆炸,生产场所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故填: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与爆炸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15.如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说明:白磷、红磷着火点分别为40℃、240℃)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2)通过什么实验现象能验证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
(3)80℃热水作用:提高温度、 隔绝氧气 。
(4)请指出图中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 污染环境等 。
【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解:(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故填:4P+5O22P2O5。
(2)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填: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3)80℃热水作用:提高温度、隔绝氧气。
故填:隔绝氧气。
(4)图中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污染环境等。
故填:污染环境等。
【点评】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6.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步骤①中b通氮气,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氧气,燃烧 。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2)实验过程①②分析,注意变量的控制。
【解答】解:(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立即改通O2,a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步骤①中b通氮气,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氧气,燃烧。
故答案为:(1)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步骤①中b通氮气,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氧气,燃烧。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的设计过程。掌握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要会根据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去分析具体的实验现象。特别注意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7.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
(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面粉与空气 的接触面积。
(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 机械能 。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氧气不足 。
【分析】(1)根据发生爆炸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能量的转化方式来分析;
(3)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填:面粉与空气;
(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填:机械能;
(3)面粉发生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不足,无法支持蜡烛的燃烧,所以蜡烛熄灭;故填:氧气不足。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燃烧和爆炸有关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8.小乐通过图示实验装置(夹持部分已略去)及药品,按如下实验步骤,验证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其中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均足量(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步骤一:向大烧杯中注入足量的冷水,打开K1、关闭K2,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气持续通入U形管,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二:关闭K1、打开K2,向下压右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将U形管内的氧气排尽,然后将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等量的80℃的热水,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三:……,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1)根据图示信息,写出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2)简述步骤二中判断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的方法 把燃烧的木条放在U型管出气口处,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则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 。
(3)补充完整步骤三的操作,并写出U形管中应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操作:打开K1、关闭K2,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气持续通入U形管;
实验现象:裹入红磷的棉花不能燃烧,裹入白磷的棉花燃烧 。
【分析】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解答】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无色液体是过氧化氢溶液,黑色固体是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填:2H2O22H2O+O2↑。
(2)步骤二中判断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的方法:把燃烧的木条放在U型管出气口处,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则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
故填:把燃烧的木条放在U型管出气口处,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则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
(3)步骤三的操作、现象:实验操作:打开K1、关闭K2,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气持续通入U形管;
实验现象:裹入红磷的棉花不能燃烧,裹入白磷的棉花燃烧。
故填:实验操作:打开K1、关闭K2,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气持续通入U形管;
实验现象:裹入红磷的棉花不能燃烧,裹入白磷的棉花燃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装置气密性良好)。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步骤Ⅰ:点燃蜡烛,立即伸入瓶中并塞进瓶塞。
步骤Ⅱ:一段时间后,待蜡烛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水,立即关闭活塞,观察到铝盒中的白磷燃烧。
(1)对比步骤Ⅰ中蜡烛点燃前后的现象,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 。
(2)步骤Ⅱ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3)分析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填序号)。
A.蜡烛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所以蜡烛熄灭
B.蜡烛燃烧后瓶内还有少量氧气,但氧气浓度过低导致蜡烛熄灭
C.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提供热量,并利用生成物吸收二氧化碳
【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以及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燃烧的原理、生石灰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1)对比步骤Ⅰ中蜡烛点燃前后的现象,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
(2)在点燃的条件下,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填:4P+5O22P2O5;
(3)A.由白磷还能在瓶内燃烧可知,蜡烛燃烧没有耗尽瓶内的氧气,说法错误;
B.由白磷还能在瓶内燃烧可知,蜡烛燃烧后瓶内还有少量氧气,但氧气浓度过低导致蜡烛熄灭,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提供热量,并利用生成物吸收二氧化碳,说法正确。
故选:BC。
【点评】本考点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有三个: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本题通过创设实验情境,考查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体会了实验的魅力,使得学生在实验中学化学。
四.推断题(共1小题)
20.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如下:①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②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③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④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2)对比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
(3)④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 。
【分析】(1)根据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进行解答;
(3)根据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故填:4P+5O2
2P2O5;
(2)白磷在水中不燃烧,白磷露出水面后立即燃烧,对比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故填: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所以瓶内水面上升,故填: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难度不大。
五.解答题(共3小题)
21.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
(2)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通过导管向白磷处通入氧气或空气 。
(3)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 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4)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破坏掉任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A 。
A.扇灭﹣﹣隔绝氧气
B.剪掉烛芯﹣﹣隔离可燃物
C.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
D.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解:(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导管向白磷处通入氧气或空气。
故填:通过导管向白磷处通入氧气或空气。
(3)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填:可燃物。
(4)A.扇灭,是因为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B.剪掉烛芯,是因为隔离可燃物;
C.湿抹布盖灭,是因为隔绝氧气;
D.水浇灭,是因为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故填:A。
【点评】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2.如图为某化学小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填空:
(1)图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图1中能够发生燃烧的是 1 (填序号1、2、3),原因是 试管中有氧气且水温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P+5O22P2O5 。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图2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氧气或空气 ;同时看到“水进入试管中”原因是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
【分析】(1)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解答】解:(1)图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图1中能够发生燃烧的是1,原因是试管中有氧气且水温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
2P2O5。
故填:1;试管中有氧气且水温达到白磷的着火点;4P+5O2
2P2O5。
(2)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或空气;
同时看到“水进入试管中”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故填:氧气或空气;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3.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
(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
(2)软橡胶片被冲飞说明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伴随着 机械能 的变化。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面粉爆炸消耗O2蜡烛燃烧所需的O2不足 。
【分析】根据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促进反应的进行。
(2)软橡胶片被冲飞说明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伴随着机械能的变化。
(3)蜡烛熄灭是因为面粉爆炸消耗O2蜡烛燃烧所需的O2不足。
故答案为:(1)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2)机械能;
(3)面粉爆炸消耗O2蜡烛燃烧所需的O2不足。
【点评】加强对燃烧与灭火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