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科学探究
1.能从日常的生活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对问题进行假设,并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3.能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能利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浮力大小产生兴趣。
2.能尝试采用多种思路和方法让沉在水中的土豆浮上来。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浮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演示:将石子、木条、泡沫塑料块、铁钉等物体放入水槽中。(有的沉,有的浮。)
2.提问:为什么这些物体(木条、泡沫塑料块)能浮在水面上?它们浮在水面上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体验浮力。
提问:我们将手或物体放在水面上时会有什么现象呢?
(1)提出问题。
(2)掌握方法。
讲述:五指并拢,掌心朝下,将手平放在水面上,慢慢向下移动,体会手的感觉。将泡沫型料板放在水面上,用手将泡沫板慢慢压入水中,体会手的感觉。
(3)实验观察。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4)形成结论。
①交流:两次实验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你的手感觉到的力是朝向什么方向的?
②总结:当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托起的力,这就是浮力。由于浮力的作用,有些物体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2.探究石块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
(1)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①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②假设:沉入水中的物体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绳的石块,让学生用手指捏着细绳把石块浸入水中,体验一下石块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
(2)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①引导:手的感觉是不准确的,我们能否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呢?
②出示实验方法
A.用细绳将石块系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B.手提弹簧测力计,将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C.手托石块,让弹簧测力计示数与石块浸入水中时的示数相同。
D.思考:手托石块的力与测力计示数有关系吗?
③学生实验操作。
要求:技照实验步骤进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分析现象,形成结论。
①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石子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请各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验情况,进行说明。
②小组交流评价
③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播放石块从空中落下,入水后下落速度变慢的视频。
2.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3.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石块落入水中后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所以下落速度变慢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演示:将土豆放入水中,土豆下沉。
2.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土豆在水中浮起来?
(二)设计实验
1.思路引导
思考:(出示小船、王莲等图片。)观察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2.学生设计
(1)出示设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想一想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怎么操作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
3.交流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方案,比一比看哪个组设计的方法多,而且独特。(预设方案:①借助漂浮物:选择能在水面上漂浮的泡沫板放在水中,将土豆放在泡沫板上。②改变重量:用小刀将土豆切成细小
的薄片,轻轻放入水中。③改变形状:用小刀切去土豆中间部分,做成小船的样子,轻轻放入水中。)
(三)实验观察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四)得出结论
1.交流:说说你采用了什么方法使土豆浮在水面上?
2.讨论:分析采用的方法改变了什么条件,使土豆浮在水面上的。
3.结论:改变土豆形状(切成薄片),让土豆变轻(挖空),施加一个外力都能使土豆浮在水面上。
(五)运用知识
1.小组竞赛。
①引导:同学们掌握了让土豆浮起来的方法,下面咱们进行比赛,不借助其他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比一比谁的土豆能承载更多的曲别针。先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制作与比赛。
②小组竞赛,教师巡回指导。
③展示:展示小组比赛的优胜者的作品,并分析获胜的原因。
2.浮力的应用。
①引导:观察图片中是什么物品?它们有什么用途?
②讨论:是怎样利用浮力原理的?
③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④小结: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更多浮力的应用。
⑤课后作业:在家里找两个同样大小的透明玻璃杯,倒入同样多的自来水,其中一杯加入5勺食盐,搅拌至溶解。把鸡蛋先后放在两个杯子里,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