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由液态变为气态水蒸气。
2.能说出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
3.能比较出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
4.能说出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科学探究
1.能从水和水蒸气之间的变化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利用记录表和图示符号记录、整理实验现象。
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归纳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水和水蒸气的变化产生浓厚兴趣。
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探究和观察任务。
3.能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总结和描述实验结果。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科学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态转化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白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生活中妈妈做饭的情景图或小视频。
引导:妈妈做饭的时候,小明发现锅里的水变少了,水变少的原因是什么
呢?(给水加热)
提问: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1.给水加热。
(1)认识实验材料。
出示实验材料:铁架台、陶土网、酒精灯、温度计、100mL的烧杯等。
(2)掌握实验方法。
①播放实验方法视或课件,提示观看要点:实验仪器的组装顺序是怎样的?实验中怎样用酒精灯加热?
②学生观看后,指定学生回答。
③出示实验装置图,教师讲解:实验模型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酒精灯点燃、加热、熄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④出示实验方法:
A.将铁架台、陶土网、酒精灯、温度计等器材按照实验装置图自下而上
进行组装。
B.取一只100mL的烧杯,加入50mL的水,放在陶土网上。
C.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水中(注意不要碰到烧杯的底或壁)。
D.点燃酒精灯,观察并记录加热时烧杯内出现的现象。(教师画出关键词,让学生利用关键词进行记忆。)
(3)出示注意事项。
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包括观察、记录、收拾等);
②小组成员轮流观察;
③实验过程中要安静有序。
(4)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2页中。
(实验中水的沸点可能达不到100C,建议加一个轻重合适的泡沫板杯盖,适当增大杯中的气压,以保证水的沸点为100℃。)
(5)得出实验结论。
①汇报:说一说你们组记录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
②思考:这些数据有什么相同点?说明了什么。
③总结:水在加热时温度升高,当温度上升到100℃时水开始沸腾。水沸腾时烧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烧杯中的水在减少。
2.减少的水去哪里了。
(1)提出问题。引导: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烧杯中的水城少了,减少的水去哪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间题。
(2)掌握方法。
①将活动实验装置中的温度计取下,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
②用一块比烧杯口稍大的玻璃片盖在烧杯口(注意不要盖得太)。10秒钟后,拿开玻璃片(注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玻璃片,以免烫伤,可用试管夹将玻璃片夹起),观察玻璃片上出现的现象。
(3)实验观察
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将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2页中。
(4)得出结论。
汇报:简要叙述小组内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通过各组实验的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玻璃片上出现了很多水珠,原因是水蒸气遇到玻璃片后又变成了水。
(三)综合概括,得出结论
提问:综合以上两次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后试着进行回答。
教师小结:液态的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変成气态的水蒸气,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变成水,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物质。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引导: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并有一部分水变成了水蒸气。醋沸腾时会有哪些现象呢?课后我们可以仿照给水加热的过程,给醋加热,观察醋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