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3《湖心亭看雪》
部编版
九年级上
学习任务一
知识积累
1.听读文章,结合课文注释,给下面句子中的描红的字词注音。完成后朗读课文两遍。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
)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ɡēnɡ
ná
cuì
sōnɡ
hànɡ
dànɡ
zhān
ɡènɡ
qiǎnɡ
学习任务一
知识积累
2.自读文章,读准节奏。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学习任务一
知识积累
4.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
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都
无
这
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撑(船)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裹,围。
鸟兽的细毛
学习任务一
知识积累
4.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都
只、只有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比喻舟极细小。芥,小草。
译文:(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罢了
学习任务一
知识积累
4.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毛毯
哪能
还
尽力
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客居此地
等到
船夫
低声嘟哝
不要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的人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学习任务二
寻找文眼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痴:
①呆傻、无知;
②疯癫;
③爱好而至入迷。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知识卡片
文眼指诗文中那些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部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它像一个人的眼睛——心灵的窗户,是一篇作品艺术构思的焦点,凝聚着作品的全部精神,读者可以从中理解文章内在的奥秘。
学习任务二
聊“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学习任务二
聊“痴”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景”: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的三个“与”字重复吗?如果删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文有何不同?
2、这句话中的有些量词本来就是名词,与景物搭配使用有哪些妙处?
3、用如此简洁,甚至于简单的描写手法来描绘西湖之景,你觉得真能表现出作者“痴狂”吗?
学习任务二
聊“痴”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赏“景”: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的三个“与”字重复吗?如果删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文有何不同?
析: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天地苍茫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学习任务二
聊“痴”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景”:
2、这句话中的有些量词本来就是名词,与景物搭配使用有哪些妙处?
析:连用“痕、点、芥、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雾凇沆砀,天
云
山
水,上下
白。
与
与
与
一
湖上影
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大
面
小
点
这痕、点、芥、粒,本是修饰那些线丝、米豆之类的细微之物的,如今却移来写堤、亭、舟、人。毋用多言,他们自然也就变得极小,那天地自然也就极阔了。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学习任务二
聊“痴”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景”:
3、用如此简洁,甚至于简单的描写手法来描绘西湖之景,你觉得真能表现出作者“痴狂”吗?
析: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学习任务三
聊“痴”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想不到湖中还有如此_______
人!
我们都是______的人!
真性情
真性情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
cī
,毛病、缺点),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陶庵梦忆》)
学习任务三
聊“痴”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答非所问因何故?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崇祯元年,战乱纷起。崇祯三年,清军大举入侵,攻陷要塞,直逼帝都。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王朝土崩瓦解。本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学习任务三
寻“痴”所在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少为富贵公子,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一直过着繁华优越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寓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写作本文时,他已50多岁,回忆的是35岁时的事。
学习任务三
寻“痴”所在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绍兴人客居杭州,更是一个明朝人客居清代。
身处异乡的他注定要孤独不已、漂浮不定、思念不息。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陶庵梦忆序》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
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
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广阔(大)
特写——渺小(小)
情景对比
景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抒发:怀念之情
隐逸之趣
孤独(冷)
人
巧遇知己(热)
情景对比
总结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