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27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课件(27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6 12:1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闻一多先生,你熟悉他吗?
他是谁?
他是学者?
他是诗人?
他是战士?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在“五四”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五四”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闻一多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认识红烛的形象。
2、梳理诗歌的抒情脉络。
3、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
4、树立奉献意识,思辨口头表达。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走进文本,初读诗歌(自由读)
读准字音
读对节奏
读出感情(你所理解的)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展示读
选择你喜欢的一到二个小节,读给大家听,并说一说你的初读感受。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试读。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整体感知,走进红烛
思考:
问题1:诗歌为何以红烛为题?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从解读诗歌的经验看,题目以物来命名,往往有何用意?
提示:陆游的《咏梅》、虞世南的《蝉》
托物言志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研读内容
问题2:诗人笔下的红烛有怎样的特点?诗人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并概括。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红烛
火红赤诚(1)
矛盾煎熬(2、3)
救赎世人(4)
心急流泪(5、6)
慰藉人间(7)
创造光明(8)
只问耕耘(9)
赞美
困惑
理解
劝勉
惊疑
感伤
坚定
诗人
托物言志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小结: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总结抒情脉络
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涵咏句子,体会人格魅力
1、诵读第四节,怎样理解?怎样朗读?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寄语,诗人借助“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诗人牺牲自己救治世人灵魂,打破精神监狱,创造光明未来的决心,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感。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背景: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诵读和理解
2、第5小节,”“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其一,
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彩淡薄。
其二,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
其三,“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理解并诵读第8、9节
第8节是写诗人同情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既是对全诗所写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惧牺牲、乐观向上的精神扫除内心深处的阴云,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这一简洁的收束显得意味深长。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小结:
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红烛之泪,
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
红烛之光,
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齐读第8、9小节。
听读林达信的朗诵视频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思考:作者浓烈的情感是怎样抒发出来的?
自己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总结:
1、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2、拟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3、托物言志
4、问答法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你愿不愿意做一支红烛,为什么?
思辨性表达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我是那支
守在你身旁的红烛
默默地为了你而付出
燃尽所有我的生命
只为照亮你的路途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臧克家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朱自清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
《红烛》课件(共26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