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体裁上不同于前两篇,这是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充满了童心童趣,读起来感觉分外亲切,在情感目标和人文主题的达成上是不难的。但本课的认知线索和孩子对父亲的怀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是否有一个生物在父亲的表里的推理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不能达成的。
本课教材的课后题有三个:第一题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大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感知,了解“我”充满想象的探究思考过程,同时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后面评价人物做了良好的铺垫。第二题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并同时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这道题很好地契合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形成的过程当中,承载着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方法。第三题为选做题,这道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结尾“这样的话”“不知说了多久”“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交流。
二、学情分析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基础,能够通过自读了解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但对课文中的“我”推理父亲的怀表里是否有一个生物的过程的理解,是困难的。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完成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及口语交际的学习,初步了解了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本课尝试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来评价文中的人物,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去论证观点。在落实这个语文要素的训练上,学生还处在发展阶段,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力还在发展中。
三、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理解“我”的推理过程。
3.能结合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选择文中对“我”的具体事例的描述印证自己的观点。
4.在理解课文结尾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第一课时: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理解“我”的推理过程。
第二课时:
1.能结合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选择文中对“我”的具体事例的描述印证自己的观点。
2.在理解课文结尾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理解“我”的推理过程。
2.能结合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选择文中对“我”的具体事例的描述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选择文中对“我”的具体事例的描述印证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预习单导入,揭示课题并质疑
1.引导学生围绕“表”和“生物”提问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请大家大声地读出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表在课文中是父亲的怀表;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那父亲的怀表里真有一个生物吗?下面就一起走进《表里的生物》,进行这次阅读之旅。
2.你们在预习单的提示帮助下,又读懂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二)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利用表格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要想把课文读通读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主要内容,教材课后第一题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有好的方法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确实抓住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就可以让我们迅速地走入故事,就能梳理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你们试着找出更多的这样的词语吧!
2.带领学生阅读小时候这个时间段。
(1)指名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时“我”有怎样的认知?
教师总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呢?……我们需要再深入到课文中具体的读文。
(2)请同学们关注这几个词语,快速地从课文中找出这几个词语所在的语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为什么在这里我请大家关注这几个词语呢?这一部分文字还写出了哪些生物发出的声音?
教师总结:正是小时候的我有着这样的认知,才有了我自己的看法。
(4)我们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进行了《口语交际》,对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来说说,这一部分是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板书:有依有据。)
教师总结:说得有道理呀!我都被小小的“我”给说服了!“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正确,你可能在你年幼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很有道理的事情,可能与“我”产生了同样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我们来读读这部分吧!
3.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完成其他时间段的学习。
4.出示课后第一题,依托表格,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师总结:课文以时间为序,写了一个孩子童年的有趣的经历,这个故事大家了解了,课前你们的这些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父亲的怀表里有生物吗?在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你还有新的问题吗?
(三)再读课文,理清“我”的探究过程
1.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讲的是科学探索精神,在这篇课文当中,你觉得有所体现吗?我在读完故事后就产生了这个疑问,你们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吗?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故事内容,从文章的内容中去寻找答案。(板书:科学探索)
2.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你能找到课文中体现科学探索精神的语句吗?……下面请你自己一边读句子,一边画句子,可以在句子旁边用一个类似的表达心理或情感的词语做标注。
3.“我”对父亲的怀表从疑惑、好奇、猜测到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然后又用自己的想象解答了这个疑问。这就是“我”的探究发现的过程,就像《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一样,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从而得出了结论,这样的一个故事是否能体现我们本单元的科学探索精神呢?下面就请大家带着疑惑、好奇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些句子。
(四)联系自己的经历,体会童年的快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科学探索精神,文中的“我”就是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编者编入这篇文章,也是引导我们,让我们也像小作者一样具有科学探索的精神。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童年的生活,你们有没有类似的这样童年有趣的经历呢?
(五)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分享了大家童年有趣的经历,那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你觉得“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我们教材的课后第二题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带着这样一个思考,开启下节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提出阅读要求。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我”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并进行板书。
(二)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我”的性格特点
1.出示课后第二题,指名读这两段话,思考:你从中能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这个孩子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印象,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他给你的这些印象。先自己找出语句,在进行小组交流。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善于观察)
(2)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爱思考)“我”能从身边细小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追根溯源,你能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来吗?加深我们的体会。
(3)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爱思考、富有想象力)下面就请大家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这三段话是同一时间的思考吗?联系起来想一想,体会“我”的思考过程。谁来说一说?
(4)“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好奇心强)
(5)越不许我动,我就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执着)
(6)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执着)
(7)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善观察)
(8)对话描写(好奇心强)分角色朗读。
教师总结:我们找出了课文这么多的事例来印证了他的确是这样一个孩子,这么多的词语我们可以分分类。怎么归类呢?哪些词语表现了一个孩子的天性?(天真、幼稚、好奇心强、想象丰富)哪些词语表现的是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善于观察、执着、爱思考、科学探索精神)如果一个小孩子他保持他天真、幼稚、好奇心强的本性,将来就会成为一个善于观察、执着、爱思考的孩子,这就是科学精神,这就是一个人的发展。
(三)理解课文结尾,结合亲身经历,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课文的在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是指?后来为什么不说了?这是一个孩子由最初的天性,然后自己观察、发现、思考的慢慢成长的一个经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文字了解了冯至童年有趣的故事,回眸了我们自己童年有趣的经历,学习了课文的表达方式,收获满满。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16
表里的生物
有依有据
科学探索
第二课时
16
表里的生物
可爱
有趣?
?可爱
执着
执着?
?
?
?
?
有趣
爱思考
爱思考?
?
?
?
?好奇心强
善观察
善观察?
天性?
科学探索精神
好奇心强?
?
?
用相关语句加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