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7 16:1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二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鳖类及昆虫,出土了117种植物的种子。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  )
A.稻谷是唯一的粮食作物
B.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
C.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
D.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
3.清中期,由于北方不适于种植水稻,因此甘薯、玉米等对地利没有较多要求而高产的作物得到了普及性推广,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玉米、甘薯在中国的推广种植(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有利于抑制土地的兼并
C.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斯塔夫里阿诺斯想表达的是(  )
A.农业种植要比采集食物先进
B.阶级社会的产生与发展
C.农耕与人类文明产生的关系
D.祭司与文字诞生的关系
5.如图是绘制于5000﹣6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它展现了原始社会(  )
A.人类依靠渔猎为生
B.原始农业收割场景
C.男性从事生产劳动
D.农业分工开始出现
6.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原始农业的产生
D.生产工具的改进
7.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寻找食物的方式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转化为饲养和种植,原始的种植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C.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分工
8.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私有化逐渐产生
B.社会生产专业化明显
C.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D.奴隶制国家开始出现
9.大约10000年前,农业开始发端,人类逐渐脱离起初的狩猎采集地,迁入更具永久性的定居地,图腾崇拜也从动物变为与人类生产更为密切的太阳、风、雨、大地等神明。这说明(  )
A.早期人类文明源于图腾崇拜的变化
B.原始图腾变化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
C.早期图腾崇拜变化与农业发展相关
D.早期人类对神的崇拜逐渐趋于理性
10.如图反映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情景,由此可知(  )
A.人类最早的文明在此地产生
B.此地最早培植了玉米南瓜
C.人类已经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D.此地最早进入了阶级社会
11.远古的早期,人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后来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是人类(  )
A.开始学会用火
B.开始学会制造工具
C.开始学会捕猎
D.开始学会种植和饲养家畜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13.观察如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产者
②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
③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
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已经迈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15.如表是以公元纪年为时间尺度,根据学者研究制作的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变化与粮食产量变化表。下列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公元)
气候状况
冬半年平均气温与21世纪初
比较增(+):减(﹣)
粮食亩产量(
与前一时期比较)增(+):减(一)
1﹣200年
温暖期
+0.30℃
+22.9
210﹣560年
寒冷期
﹣0.47℃
﹣2.3~0.4
570﹣770年
温暖期
+0.23℃
+29.9
780﹣920年
寒冷期
﹣0.50℃
﹣7.5
930﹣1310年
温暖期
+0.18℃
+9.4
1320﹣1910年
寒冷期
﹣0.39℃
+16.0
A.气候变化决定了封建王朝兴衰
B.温暖期没有出现北方民族大规模南侵
C.粮食产量增长均出现于温暖期
D.世界形势变迁影响粮食产量变化趋向
16.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殖,人类开始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的生活,人类的衣食来源更多地依赖这种农耕和畜养。对这一演进过程解释正确的包括(  )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的分工和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使较大居住点成为早期城市
④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18.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加剧
B.出现了私有财产
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中国史纲要》载: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土地兼并之风的盛行
B.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C.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0.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2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
22.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23.如图是河南打虎亭东汉墓葬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由材料可以推断出(  )
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
B.道家炼丹贴近生活
C.制豆腐是主要家庭手工业
D.豆腐制作技术高超
24.阅读如表,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早期农业,黄河中游农作物出土绝对数量统计表(单位:粒)(  )
遗址地点


水稻
小麦
大豆
河南省灵宝西坡
1345
131
9
山西省襄汾陶寺
9160
606
30
3
河南省登封王城岗
1416
113
16
140
陕西省扶风周原
5826
160
5
1
22
河南省新密
62
12
11
4
3
A.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北方以种植粟为主
C.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D.南方以种植粟为主
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
25.史料一: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古埃及王国,它是世界上奴隶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于公元前525年为外族所侵占。在技术方面,古埃及曾在很长时期内影响了周围的民族,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因而,其基于意识形态外化的宗教信仰和科学技术必然在当时处于世界最高发展水平。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埃及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其作用。
史料二: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探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很可能男子和妇女都有寻找食物的责任,妇女可能在离宿地不远的地方采集坚果、浆果和植物颗粒,男子大都去猎杀大型动物,这一般是在远离宿地处进行。可以看出,男子和妇女都负责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猎杀野兽、采集野生植物无疑导致了一定的生活模式。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不断迁徙的,因为除了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徙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材料二: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
材料三: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过去狩猎者所崇拜的神灵和巫术这时已不合时宜。农夫们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类需要不断的迁徙?
(2)材料二中《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制分为几类?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古代宗教崇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试举一例。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社会大致先后交替出现了三种价值观体系。第一种体系,称之为“觅食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来维生。觅食者(Foragers)倾向于看重平等而非大多数类型的等级制度,也比较能够容忍暴力。第二种体系,称之为“农业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靠驯化的动植物来维持生计。农耕者(Farmers)倾向于更看重等级制度而非平等,比较不能容忍暴力。第三种体系,称之为“化石燃料价值观”,它所关联的社会主要以已经转变为煤、天然气和石油的化石的能量来增加现存动植物的能量。化石燃料使用者(FossilFuels)倾向于看重大多数类型的平等而非等级制度,且非常不能容忍暴力。
﹣﹣摘编自伊恩?莫里斯《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和大工业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能量获取方式与人类价值观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从世界史角度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生可根据材料“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是上古时期“就陵阜而居,穴而处”,C项正确;
唐朝都城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不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A项错误;
明清时期汉口镇“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
《考工记》中记载的西周都城“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并非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生可根据材料“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鳖类及昆虫,出土了117种植物的种子”分析。
【解答】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以及多种哺乳动物、鸟禽类、鱼类的遗骸,说明当时居民生活以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故选D;
A项错在“唯一”,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科技的发展,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的信息,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农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明清农业发展的史实作答。
【解答】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在南方,没有改变经济格局,排除A;
玉米,甘著的推广不能够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
据题意可知,玉米、甘薯对地利要求较低而得到普及推广,成为平时活口,歉时救人的口粮,这就使较差的土地能够得到利用,从而缓解了人地矛盾,故选C;
玉米、甘薯是粮食作物,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农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素养。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生可根据材料“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分析。
【解答】据题意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出现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产生了新的祭祀阶级,而文字是祭祀们为了记事而做出的发明,即农业的出现推动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故选C;
A项说法属于主观臆断,排除A;
BD项说法都没有体现农业产生的影响,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生可根据材料“绘制于5000﹣6000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的劳动场景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原始农业收割场景,B项正确;
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在渔猎,排除A;
材料中看不出男性还是女性,排除C;
材料不能体现农业分工,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6.【分析】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生可结合材料“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因此D正确;
ABC均是生产工具改进的结果,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材料信息主要是反映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种植经济取代狩猎采集经济,开始了真正的农业经济,故C项正确;
远古时期,种植经济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并非根本改变,A项错误;
材料主要是远古时期种植经济的发展,未反映农业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是否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未体现社会分工,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生可根据材料“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农业和畜牧业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同时也使人类从游牧走向定居,故选C;
私有化的产生和社会生产专业化是在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排除AB;
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也是在定居生活实现以后,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农业的起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早期图腾崇拜变化与农业发展相关。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大约10000年前,人类开始进入了农耕文明,图腾崇拜也从动物变为与人类生产更为密切的太阳、风、雨、大地等神明,这说明人类的原始图腾变化与农业发展相关,故C正确;
人类文明源于生产力的变化,而非图腾崇拜的变化,故A错误;
生产力发展推动图腾变化,B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
原始图腾是迷信行为,并不是趋于理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早期农业发展对图腾崇拜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壁画用十分强烈的自然主义手法表现了鹿、牛的神态和牧人的生活,说明人类己经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故选C;
A、D不符合史实,排除;
古代美洲最早培植了玉米,排除B。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表现以及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生可根据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分析。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上古时期,神农氏把种植的技术交给人们,从此有了农耕。同时人们也把狩猎获得的野兽驯化成家畜。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是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故选D;
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的采集,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和文明形成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随着农耕畜牧的产生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B项正确;
C、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反映,排除。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生可根据中华文明的特点和成就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渔猎采集”到“农业生产”可知,中国古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产者;根据材料“元谋人”“北京人”“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信息可知,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根据材料“私有制产出、阶级分化”可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已经迈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由此可见,①②④正确,故选B;
半坡文化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而非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所以③错误,故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材料“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体现的是世界农耕起源的多元化,故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不均衡”,排除B;
材料“中美洲人率先”和亚洲农业发达无关,排除;
“封闭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气候的变化和粮食生产发展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征以及材料内容来综合分析。
【解答】A.材料信息看不出气候变化对王朝兴衰的决定作用;
B.从材料可以看出公元930﹣1310年属于温暖时代,这一时期北方的契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不断的向南侵略;
C.1320﹣1910年属于寒冷期,但材料中粮食产量仍然是增加的;
D.1320﹣1910年中国粮食产量的增加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新物种传入中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世界形势的变迁,影响到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6.【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和小麦,玉米是由美洲的印第安人最早培植,而非西亚居民,故④错误,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
①②③均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史实,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7.【分析】本题考查氏族社会相关的知识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适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婚姻制度的进步使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最终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故只有D正确。
A、B、C均不具体表现,不是原因,更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是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
18.【分析】本题考查大汶口文化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等级观念;据此依据材料“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可知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D正确。
ABC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社会历史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9.【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主要考查铁犁牛耕出现的影响。
【解答】据材料“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土地买卖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据所学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私有制确立,故D正确;
据所学可知,土地兼并盛行的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允许土地买卖,而故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因为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A不准确;
据上分析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买卖的频繁,贫富分化不断加剧,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B、C错误。
故选:D。
【点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形式是奴隶主土地所有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先后形成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这三种土地私有制的共同特点是农业劳动者和土地占有者相分离,劳动者无地,有地者不劳动。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处于对立地位,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此外,虽然也存在着处于从属地位的个体农民的私有土地,但往往成为大土地所有者兼并的对象
2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侧重于考查的是经济与政治的联系。
【解答】A.本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B.“实行直接民主“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排除;
C.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综合可知,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
D.“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起源,要求学生结合原始社会人类经济特点来分析。
【解答】A.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正确的表述;
B.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并产生了定居的生活方式;
C.农业领域的每一细小进步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但不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22.【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
A、B两项都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
D项表述与这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东汉墓葬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
【解答】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偶然发明了豆腐,说明西汉时有可能已产生豆腐,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说明东汉时已产生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两者相印证说明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故A项正确。
豆腐发明于道家炼丹既是民间传说,又是偶然所得,不能说明道家炼丹贴近生活,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豆腐生产主体力量、豆腐制作技术的信息,C、D两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耕格局。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排除AD;
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早期农业北方以种植粟为主,故选B;
材料没有涉及南方种植信息,排除C。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古埃及文明。第一问结合“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古埃及王国,它是世界上奴隶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和所学分析;第二问结合“其基于意识形态外化的宗教信仰和科学技术必然在当时处于世界最高发展水平”作答;第三问结合“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总结。
【解答】(1)表现:根据材料“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古埃及王国,它是世界上奴隶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古埃及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培植世界上最早的大麦和小麦等农作物,驯化饲养山羊、绵羊和牛等牲畜。
作用:根据材料“其基于意识形态外化的宗教信仰和科学技术必然在当时处于世界最高发展水平”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推动了古埃及人对尼罗河和太阳的崇拜并成为其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使古埃及天文、水利等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2)特点:根据材料“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可概括出历史悠久;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南稻北粟”农业格局;农耕为主,畜牧业为辅;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故答案为:
(1)表现:培植世界上最早的大麦和小麦等农作物,驯化饲养山羊、绵羊和牛等牲畜。
作用:推动了古埃及人对尼罗河和太阳的崇拜并成为其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使古埃及天文、水利等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2)特点:历史悠久;“南稻北粟”农业格局;农耕为主,畜牧业为辅;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点评】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古埃及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6.【解答】(1)根据材料一“猎杀野兽、采集野生植物”“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徙”等信息可分析当时人类迁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可知古巴比伦的土地所有制的类别,其目的结合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
(3)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三“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可知,原因是保佑农业丰收、六畜兴旺、家庭健康。第二小问结合相关史实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植物生长存在季节性;动物的活动具有流动性;采摘和猎杀都具有不确定性。
(2)类别:分为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三类。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
(3)原因:需要新的神灵来保佑农业丰收、六畜兴旺、家庭健康。示例:古埃及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
【点评】本题偏难,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分析】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两次工业革命,需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材料体现的“觅食价值观”、“农业价值观”、“化石燃料价值观“都是能量获取方式的转变,能量获取方式转变引导了价值观的转变,能量获取方式和社会制度也有一定的关系,能量获取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制度的变化,社会制度变化对于价值观的变化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故答案为:
论题:能量获取方式的进步引导价值观的转变。
阐述:以驯化的动植物来获取能量的方式,引导了“农业价值观”的出现。处于农业社会时期的世界,大部分国家的能量获取方式皆靠驯化的动植物,这种能量获取方式下的国家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亦或者说世界处于封建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统治阶级对于权力有绝对的掌控,重视等级制度,对于暴力的容忍程度较低,减少暴力挑战权力局面的出现。当能量获取方式转变为依靠化石能源来增加动植物能量时,价值观出现了“化石燃料价值观“,世界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英国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是美国的独立,新中国的成立等,这一时期的世界范围内的政权重视的是民主,而不是等级制度,无论是资本主义民主还是社会主义民主,这一时期,平等是价值观的体现。综上所述,能量获取方式引导价值观的转变。
【点评】本题为难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两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