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0课辽宋金元的政治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0课辽宋金元的政治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6 10:0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西亚与东亚文明发生了迅速相互接触。这种接触
A.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B.创制了行省制度
C.促使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
D.加强了对中原的管辖
2.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对此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根据西域可得知指的是新疆
B.对当地用郡县制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C.元世祖指的是成吉思汗
D.体现了元朝对当地政教合一统治的特点
4.13世纪初,蒙古征服撒马尔罕(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后不久,有人看到有较多来自中国的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在一起恢复该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大量商人在此经商。这反映出蒙古西征
A.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B.旨在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联系
C.未给撒马尔罕带去灾难与痛苦
D.使元朝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5.在元代,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说明元代行省的主要作用是
A.避免地方出现分裂割据
B.有利于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C.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元代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写道“国朝土字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速定。考之前代,北方俺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这一主张
A.强调实行四等人制产生的弊端
B.强调学习汉族相关制度的必要性
C.肯定少数民族政权的长期存在
D.旨在提高元朝行省制度行政效率
7.元行省负责“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禀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但其行使权力时又处处受到中央节制,如其人员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中书省垄断中枢权力
C.行省长官集中专断
D.皇帝的人事权力旁落
8.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在先秦时属“吴头楚尾”,“江右”一词常出于秦汉书籍,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故称江西为江右。唐宋以后的书籍称江西为江南西道、江南西路,元设江西行省管辖今江西和广东。对于江西的称谓其“左右”“东西”方位的替换,能够说明(

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影响
C.“山河形便”法则的运用
D.交通发展和行政区划的变迁
9.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意在
A.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B.推行蒙汉民族分治统治政策
C.便于管理空前广阔的疆城
D.打破山川便利消除地方割据
10.公元14世纪中叶,一本意大利手册描述道:“从塔那(顿河河口)旅行到中国的这条道路——据走过这条道路的商人们说——无论白天或黑夜都是很安全的。”这是因为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欧洲航海家的远洋探险活动
C.蒙古征服与统治
D.《马可·波罗行纪》刺激寻金热
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元朝设置中书省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
D.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
12.中国古代某机构原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主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机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宰相权力
B.缓解君相矛盾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中枢机构
1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
A.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B.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
C.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14.下列属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实行行省制
B.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设通判监督地方
D.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15.元明清以来的省制,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南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与湖北指以洞庭湖为南北之界等。这样划分政区界有利于
A.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
C.区域政治文化的趋同
D.维系地方政权的独立自主
16.据《元史·地理志》:“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元朝
A.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治理
B.扩展了国家疆域范围
C.促进了民族间相互交融与发展
D.变革了地方行政制度
17.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
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
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
18.元朝时期,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兼领吐蕃之地。宣政院下属的地方机构分为三道,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本地习俗自相传袭。朝廷这一做法
A.旨在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B.导致地方的实际权力增大
C.有效地缓和了民族矛盾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9.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相当于今天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于元朝
A.中央放弃郡县制度
B.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C.蒙古贵族掌控政权
D.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20.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地方行政设置
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
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
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
D.有利于强化大一统的君主专制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72年后,忽必烈为了抵御海都、都哇的反叛势力,曾派皇子那木军重兵镇守阿里麻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兀尔、哈刺火者及在哈密力等处屯成军事。1280年,在高昌境内置北庭都护府作为元朝在西城地区最高的军政机关;1282年,又置府里麻里元帅府,领天山北路1283年,元朝分剧在别失八里、哈刺火者、兀丹设立宣慰司,统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1286年,元朝在别失八里设置元帅府,领天山南路,又置火州、曲先元帅府,领吐鲁番、哈密至玉门、阳关以东。元朝还设置大量驿姑,增设提刑按察司,确保政令的通行,以及重用西城上层人员并且给于其实权,如册封高昌王,“…仁宗皇帝始稽故实,封为高昌王,别以金印赐之”,且经常将公主嫁给高昌王为妻。
材料二
海都和都哇的乱长达四十年,使西战道到了空前浩劫,各族人民饥寒交迫。面对这种情况,元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如减轻赋税、实行军屯、民屯、调粮老生救济等。元朝政府给缺少耕牛、种籽的农户,分配耕牛、种将,让当地军民从事农业生产。1283年,元政府还在長兀尔地设文钞提举司和交钞库等机构,管理货币发行。这一系列措施了元政府在新疆的长期统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阿丽安尼瓦尔《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民族政策对新醴各民族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政府治理西域的措施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政府能够维持在新统治的原因。
22.
材料一
元太祖(铁木真)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国俗淳厚,非有庶事之繁,性以万户统军旅,以断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过贵重臣……草创之初,固未暇为经久之规矣。世祖(忽必烈)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日枢密院,司黜陟者日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其牧民者,则日路,日府,日州,日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式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元史》卷85《百官志·序》
材料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元朝初年忽必烈职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建立的各项职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形成过程,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忽必烈职官制度改革的作用。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D
6.B
7.A
8.D
9.D
10.C
11.A
12.C
13.D
14.A
15.B
16.A
17.C
18.D
19.C
20.A
21.(1)措施:驻扎军队;设置行政机构;笼络上层人物;设置驿站。
意义:现固了元政府在西域的统治;现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东西方的交流。
(2)原因:措施得当;实行“因俗而治”;注意笼络人心;发展经济与强化管理并举。
22.(1)背景:原有的万户、断事官等制度的落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需.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忽必烈注重选用人才,采用汉法。建立的各项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方上建立行省,设路府州县;设立宣慰司。
(2)过程:行省开始是中央派出机构,后为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管理事项从军事扩大到民政、经济、司法诸方面。
作用:促使政权向中央集权转变;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有利于巩固元朝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