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6 17:4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前期
盛期
转衰和结束
前中期
汉末三国
BC202年
刘邦建朝
BC47年
汉武帝去世
AD9年
西汉灭亡
新国建立
AD25年
刘秀建国
AD184年
黄巾起义
AD220年
曹丕称帝
东汉灭亡
“汉朝(前202年—220年 )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7年。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西汉
东汉
BC202年
刘邦建朝
西汉
东汉
BC141年
汉武帝登基
BC87年
汉武帝去世
AD9年
西汉灭亡
新国建立
AD25年
刘秀建国
BC202年
刘邦建朝
西汉
东汉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序》
材料三 匈奴得信(韩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
——《史记·匈奴列传》
根据材料和所学归纳西汉初期的现实残局和秦朝统治教训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
一、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二、汉初的统治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二:天下既定,民亡盖藏(储藏的财物),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1.汉初经济(“文景之治”):
【思考】从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汉初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呢?面对这一境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又怎样的措施呢?
“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措 施
结 果
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种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
汉景帝时期
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勤俭治国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文景之治”
汉初形势
战争破坏
社会凋敝
“无为”
黄老之学
与民休息
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提倡节俭
减少财政支出
黄老之学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黄老政治最主要的特点是清静无为,主要内容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减免苛刑、节约皇室与国家开支、少修土木工程等。这些措施无疑对恢复社会经济和安定人民生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刘泽民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汉初形势
汉初形势
与民休息
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提倡节俭
减少财政支出
汉初形势
2.汉初思想(黄老思想):
3.汉初政治: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1)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2)郡国并行制
◎西汉前期形势图
二、汉初的统治
材料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阅读材料,指出汉初七十年间存在哪些问题?
王国问题
阅读材料,指出汉初七十年间存在哪些问题?
◎西汉形势图(公元前202年)
材料二:(文帝)匈奴连岁入边,杀掠人民及畜产甚多。烽火逼于长安。
(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边疆问题
材料三:在汉初的几十年里,西汉政权的各级官吏几乎都以黄老之学为荣,这种现象势必主张不思进取、懒汉无为的社会风气。
——马勇《董仲舒传》
阅读材料,指出汉初七十年间还存在哪些问题?
社会问题
汉武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西汉的强盛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领域
措施
领域
措施
政治
经济
民族
关系
文化
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西汉的强盛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领域
措施
领域
措施
政治
颁布“推恩令”
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实行盐铁官营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
抑制工商业者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民族
关系
平定匈奴,河西四郡
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张骞出使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设立五经博士,中央设太学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政治领域
政治措施
颁布“推恩令”
设立中朝
实行察举制
任用酷吏
刺史制度
“大国不过十余城,
小侯不过十余里”
作用: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
政治措施
颁布“推恩令”
设立中朝
实行察举制
任用酷吏
刺史制度
1、政治领域
皇 帝
中 朝/内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设立中朝】
中朝官员的出身和地位?
作用: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政治措施
颁布“推恩令”
设立中朝
实行察举制
任用酷吏
刺史制度
1、政治领域
【察举制】——自上而下推选人才的制度
推选标准:“孝”和“廉”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作用:选拔范围广,为真正优秀的人提供机会
政治措施
颁布“推恩令”
设立中朝
实行察举制
任用酷吏
刺史制度
1、政治领域
刺史和御史大夫的关系?
作用: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措施
改革币制
实行盐铁官营
推行均输平准
抑制工商业者
2、经济领域
统制经济,扩大财源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作用: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
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
强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3、文化领域
作用: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4、民族关系领域
酒泉郡
张掖郡
武威郡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推行一系列措施,实现“光武中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两汉的文化
1. 史学成就
《史记》(西汉)司马迁
内容: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
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
史,共130卷
地位: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
评价: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
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
名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 史学成就
《汉书》 (东汉)班固
内容:以本纪、表、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汉
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
史,共100卷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评价:语言工整,多用排偶,自此以后,后世史书
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纪传体的断代史
两汉的文化
2. 其他成就
文学成就:汉赋、乐府诗
医学成就:
(1)《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张仲景 —— 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
(4)华佗 —— 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
张仲景
数学成就:
(1)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2)东汉:《九章算术》
两汉的文化
2. 其他成就
天文成就: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撰写专著《灵宪》
候风地动仪
农学成就:
《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造纸术(四大发明之一):
(1)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纸质粗糙)
(2)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适合书写的纤维纸。
甲骨 青铜器 竹木简 缣帛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载体:
书写不便、昂贵笨重、不易推广
两汉的文化
课堂总结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
政治、经济措施
“文景之治”
政治: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酷吏
经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商
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博士和太学
民族关系:卫青霍去病平定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张骞出使西域等
汉初的统治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王莽篡汉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成就,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西汉
东汉
◎西汉形势图(公元前202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