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东周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前2070年——前1600年)
(前1600年——前1046年)
温故知新
中国封建制度确立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的修筑
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
生产技术的改进
春秋战国时期
大变革?
温故知新
我国封建社会的是如何形成的?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概念呈现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百家争鸣
(1)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历史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思想: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主张“无为而治”。
学说记录:
《道德经》
一、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思想
著作
儒家学派创始人。
地位:
贡献:
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思想家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后期鲁国人)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2)具有进步性:
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诸侯割据争霸,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为在战争中取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孔子“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材料研读:
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为政以德”: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道之以德”:用道德来引导、约束老百姓,用礼法、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那么老百姓就会知道什么是耻辱并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
(1)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
(2)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动
脑
筋:
思想上的贡献
历史贡献:
教育家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
整理文献的影响:
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1.请说出下列孔子的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动
脑
筋:
在学习上,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索新知相结合,把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贡献
消极影响:其学说后来被改造为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钳制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始创于1989年9月,其前身是孔子诞辰故里游。孔子文化节是一项融纪念先哲、交流文化、旅游观光、学术研讨、经科贸旅合作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旅游节庆活动。每届活动期间,于9月26日举行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开幕式;9月28日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孔子诞辰纪念集会,进行别开生面的祭孔活动,以发思古之幽情,实现敬仰、怀念先师孔子之夙愿。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主张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兼爱”、“非攻”;
主张顺其自然和民心。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这是强调做人不卑不亢,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动
脑
筋:
材料研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富贵不能淫”,表现了富贵后,仍然节俭朴素,洁身自好,不奢侈淫靡的精神。
“贫贱不能移”,表现了在穷困中,矢志不移,意志坚定,正直高洁,不阿谀奉承的精神。
“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对不怕强权,勇敢无畏,不卑不亢,一往无前的精神。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
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等,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他们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动
脑
筋:
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所追求的,熊掌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
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分清主次,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应当从小就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只要从人生的取舍、选择、意义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深化?提高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现代社会生活中儒家思想还体现哪些方面?
个人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
深化?提高
教育:尊师重教,有教无类,学习和思考结合,因材施教。
道德:孝,仁义,诚信。
社会:德治,民本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