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题(有答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题(有答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06 14:2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题
一、选择题(14分)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食物腐烂
C.水分蒸发
D.矿石粉碎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氮——冷冻麻醉
B.氧气——供呼吸
C.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D.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3.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较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较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D.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较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4.如图,在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中有一枝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猜想一下,杯子内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A.蜡烛燃烧不变,液面不变
B.火焰逐渐熄灭,液面下降
C.蜡烛燃烧更旺,液面上升
D.火焰逐渐熄灭,液面上升
5.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用作电极材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一氧化碳用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6.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7.下列事实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是(

A.对着干冷的玻璃吹气,玻璃上出现水雾
B.寒冷冬天,窗户的玻璃上出现一层冰花
C.夏天清晨,草上有很多露珠
D.酥脆饼干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软
8.小强用托盘天平称5.8克食盐。①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右时,就开始称量。称量后天平达到平衡时(指针在分度盘中央)。②当指针在分度盘中央时,砝码与食盐放反了,就开始称量。(最小砝码5克)则实际称量的食盐的质量(

A.①②等于5.0克
B.①②小于5.0克
C.①小于5.0克②大于5.0克
D.①大于5.0克,②小于5.0克。
9.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
读数为
a
mL;随后又倒入部分该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
b
mL,则该学
生第二次倒入液体的实际体积是(
)
A.大于(b-a)mL
B.等于(b-a)mL
C.小于(b-a)mL
D.无法确定
10.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不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B.高压锅因为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车胎因为暴晒而发生爆炸
D.气球因为充气过多而引起爆炸
11.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也有能量变化
C.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燃烧后的气体在干燥烧杯壁上冷凝成液滴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12.用托盘天平称量5.5g的食盐过程中,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这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A.往右盘增加砝码
B.向右移动游码
C.调节平衡螺母
D.移走少量食盐
13.足量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起始时常压)燃烧至熄灭,瓶内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结合教材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起始阶段蜡烛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②燃烧过程中瓶内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
③蜡烛熄灭是由于瓶内氧气浓度过低
④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只有二氧化碳
A.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②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有利于CO生成
C.两条曲线交点,即达到蜡烛燃烧总量的一半
D.蜡烛熄灭时,
容器内氧气未耗尽
二、填空题(16分)
15.如何收集一瓶操场上的空气__________。
16.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
(3)取一火柴梗,平放人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说明火焰的_____部分温度最高。
17.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倾倒细口瓶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_____。
(2)量筒量取液体是俯视读数:_____。
(3)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_____。
18.(1)某同学量取食盐水,读取时量筒平放在桌面上且面视刻度线,当仰视时
读数为
38ml,其正确的体积应为________(填“小于”“大于”或“等于”)38ml.
(2)在实验室洗涤仪器时,玻璃容器干净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图中选相关仪器,将编号填在相应的空格中。
(1)取少量粉末状固体用_____;
(2)木炭燃烧时,夹持木炭用_____;
(3)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_____。
20.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
(1)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活塞B_____(填“打开”或“关闭”)。
(2)人呼气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
(3)Ⅰ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
三、简答题(10分)
21.点燃蜡烛的过程中为什么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_______
22.有两瓶无色气体:一瓶是氧气,一瓶是二氧化碳,请设计两种实验操作,使用不同药品或用品进行区分:
(1)_____;
(2)_____。
23.在题后的横线上筒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①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即加热:_____。②加热时,试管口对着人:____。
③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热的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横线上写出下列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倾倒细口瓶中的液体药品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
(2)将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____
(3)加热铜绿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____
四、综合应用题(10分)
25.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上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填“a”“b”
或“c”)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温度最高;
(3)在教师的引导下,婷婷做了以下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
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____。
(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C
6.D
7.A
8.D
9.C
10.A
11.D
12.D
13.B
14.C
15.先在实验室中将集气瓶内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带至操场上将瓶内水倒出,盖上玻璃片,即可收集到一瓶操场上的空气
16.小
蜡烛熔化
外焰
17.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偏小
试管炸裂
18.大于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9.g
h
d、a
20.打开
关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1.点燃蜡烛的过程中,既有蜡烛燃烧,又有蜡烛熔化。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2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能使木条燃烧的更旺是氧气
将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集气瓶中,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变浑浊的是氧气(其它合理的方法均可)
23.炸裂试管
试剂冲出,烫伤人
试管炸裂
24.液体腐蚀标签
污染瓶中药品
试管炸裂
25.小
a
外焰
水雾
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导管口能点燃,导管内壁上看不到冷凝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导管内壁上可看到冷凝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