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9.2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9.2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06 15:0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根据某一事物的标准,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进行描述和分析过程。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根据某一标准,确定统计对象。
难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表格:
男 女
9岁 126.5~137.8 cm 125.7~138.7 cm
10岁 131.4~143.6 cm 131.5~145.1 cm
这是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看懂了什么?
追问:9岁的男生身高在126.5~137.8 cm之间是什么意思?
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我们的身高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
二、学习新课
1.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2。
(1)问题: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你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教师引导:首先应该量出所有学生的身高,然后分组统计,与标准进行对照,回答问题。
(2)统计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提问: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统计讨论。
先按年龄和男女分成几个组,调查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身高,并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根据记录的结果,我们可以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排一排;找到小组的同学中身高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把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得出结论。
(3)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提问:刚才我们统计了每个小组同学的身高,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全班同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
全班统计探讨。
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小组汇报本组的情况,并将结果分男女记录到下表中:
小组 最高/cm 最矮/cm 正常范围/人 超出正常范围/人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



从统计结果中,就能知道全班最高的男(女)生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厘米;全班男(女)生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超出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
2.总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
在进行分组整理数据时,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同时考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分组,这样才能便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99页“想想做做”。
第1题:(1)成绩最好的是49个,最差的是16个,这两个成绩相差49-16=33(个)。 (2)有4人的成绩达到优秀。有2人不及格。
第2题:略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学习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在进行分组整理数据时,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同时考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分组,这样才能便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教学反思
1.本课的研究对象是大家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出于孩子的心理,都喜欢自己比别人长的高,所以大家对收集身高数据充满好奇和兴趣,这就做好了第一步,充分调动起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列表分段整理数据,能很容易得到某个区间段的数据,从而找到特征数据,比如最高的,最矮的,最长的,最短的,等等。
3.课堂上积极调动大家的情绪,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