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选择题
1.下列关于北宋重文轻武描述错误的是
(????)
A.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B.宋朝的文臣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C.文臣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D.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2.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里的“他”是(????)
A.赵光义
B.赵匡胤
C.赵普
D.石守信?
3.
960年北宋政权建立,这一政权建立的途径是(????)
A.父死子继
B.农民起义,改朝换代
C.发动兵变
D.发动宫廷政变?
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其中“宋祖”是(???)
A.李渊
B.杨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5.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6.某节历史课上,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着“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统治状况(?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7.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这说明宋代(?
?
?
)
A.重视权力制衡
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
D.君相矛盾弱化?
8.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的是(?
?
)
A.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9.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0.
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
(????)
A.宋朝重武轻文
B.从军死伤几率大
C.宋朝重文轻武
D.从军收入低
11.宋太祖为防止相权过大,所采取的削弱相权的办法是(?
??
)
A.实行三年一换
B.撤消所有权力
C.设置通判分其权力
D.分化事权?
12.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宋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后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3.唐末五代时地方节度使耀武扬威,但北宋时文官却地位荣耀显赫。文武官员地位的变化突出说明了北宋政治的一个什么特点(?
?
)
A.减少了官僚机构
B.解决了人浮于事的弊端
C.取消了地方军队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14.“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二、
材料分析题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割据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北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太祖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此,宋太祖在军事上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县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材料二: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材料三: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在哪几个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及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指出“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B
2.B
3.C
4.D
5.D
6.D
7.A
8.A
9.D
10.C
11.D
12.D
13.D
14.D
二、
材料分析题
15.
(1)赵匡胤。开封。
(2)唐末以来,军阀武将专权,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3)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16.
(1)在军权、行政权、行政权及司法权等几个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①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②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③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④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答其三即可)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17.
(1)赵匡胤。960年。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影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试卷第6页,总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