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6 18:0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
A. 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B. 哲学体系日益完整
C. 神学色彩逐渐浓厚 D. 因时而变创新突破
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3.《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4.孔子标榜“信而好古”,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这反映了孔子( )
A.追求政治理想 B.主张进行变革 C.极力逃避现实 D.回应诸子诘难
5.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韩、赵、魏三家分晋
6.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孔子提倡“仁”与“礼”,孟子提倡“仁政”,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墨子宣扬“兼爱”,韩非子重视“法治”。据此可知,先秦诸子均( )
A.重视道德的作用 B.批判商周政治制度
C.具有改革的精神 D.关注现实社会问题
7.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人天性中有恶,要“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实现对人性的改造,达到弃恶入善的目的。这说明此思想家( )
A.主张提高道德自律性 B.要求缓和社会矛盾
C.强调加强国家的统治 D.吸纳了法家的思想
8.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9.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希望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此可知,孔孟都( )
A.希望实现统一以安定社会秩序 B.强调血缘关系以强化分封体制
C.服务争霸需要维护奴隶主利益 D.直面地方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
10.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一个人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主要目的是( )
A.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 B.推动社会变革
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D.完善个人品质
11.先秦儒家经典《尚书》记载:尧帝恭敬节俭、道德纯备,由是家族亲密和睦、万邦诸侯和谐相处,因此尧帝备受天下百姓爱戴。《论语》《孟子》也有类似记载。这些记载( )
A.说明尧帝时期民风淳朴 B.反映出儒家爱民如子的价值追求
C.意在规劝君主实行德治 D.增强了春秋诸侯国的历史认同感
12.荀子明确提出了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蔽于一曲,暗暗于大理”,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必须予以根绝。据此可知( )
A.荀子最早提出儒家学说独尊的设想 B.荀子的主张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C.其他学派思想有缺陷,无存在价值 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思想统一的论述
13.滕文公问治国之道。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孟子该言论( )
A.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 B.主张礼法并用以治民
C.主张推行重商以富民 D.反映了社会道德沦丧
14.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时( )
A.世卿世禄被废除 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
C.奴隶制度被废除 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15.《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B.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16.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 )
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
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 D.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17.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18.在周以前,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周公旦总结商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出天命不常的观念,并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孟子继承了周公的思路,其引用《尚书?泰誓》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知孟子( )
A.?认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 B.?开启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C.?以人民大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思想符合专制集权统治需要
19.春秋时期,晋国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
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反映出当时( )
A.晋与周边地区民族矛盾尖锐 B.大国争霸推动了民族交融
C.晋与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背离 D.诸侯纷争拉大了经济差距
20.“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这是多少中国人的由衷自豪。“华夏”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下面对华夏认同的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由于秦朝统一,与中原相邻的戎狄蛮夷也开始自称“华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②华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
③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二、材料题
2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宋国的农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宋境内有睢水、获水、扳水等水流,当时人们在睢水筑起堤防,旱时便可决水灌田。这些水流不仅利于宋境的农田灌溉,也使水上交通得以便利。
——摘编自新民《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
材料二? “西门豹引漳水灌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
2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国家一旦富强,霸业的实现就成为可能。因此,《管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富民思想。在《国蓄》篇中提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人民的生存至关重要,认为粮食生产是人民的根本。《管子》提倡“务本饬末,则富”。以农业发展为本,对“末”也就是工商业采取的是整顿管理的态度,二者不可偏废。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管子》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制度。《管子》认为繁重的税赋是人民极大的负担,“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效,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摘编自宋家珩《管子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管子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管子的富民思想。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乐坏,人事混乱,故儒学把“王天下”的解释从“天命”转移到了“人事”上。而到了西汉时期,国家已经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国家亟需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意识形态建设,由此儒家又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将“王天下”的解释从“人事”转移回了“天命”上,因此“王天下”的解释历程很好地诠释了儒家因时而变的创新意识,故D正确;
儒家取得正统地位是从西汉开始的,因此不断加强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A;
儒家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关系问题,其并未形成过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排除B;
C项无法解释儒家对“王天下“的解释从“天命”到“人事”的转变过程,理解片面,排除。
故选:D。
2.答案:B
解析:孔子主张恢复前代礼乐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思想,故A项错误。“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大意是:评价统治者,要看统治者有没有维护百姓的利益,据此及“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可知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而墨家反对兼并战争,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材料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指的是坚持清静无为,民众就会安分守己,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从而达到社会大治的效果。《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这说明道家学派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故C项正确。A项是儒家学派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统治者“无为而治”,B项与题意矛盾,排除;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可知,孔子向往三代时期的典章制度,试图恢复“周公之礼”,规范遭到破坏的社会秩序,这反映了孔子的政治追求,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未体现变革主张,故B项错误;“极力逃避现实”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孔子回应诸子诘难的信息,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始于平王东迁,故B项正确;国人暴动发生在周厉王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诸侯霸主,故C项错误;三家分晋发生在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
7.答案:D
解析:
8.答案:C
解析:孔子主张“贵贱有序”“爱有差等”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项错误;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而不是为了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项错误,C项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儒家强调道德是个人生存的意义和根基,通过规范个体来规范社会,意在通过道德塑造一个有序的社会,故选C项;“复古”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儒家希望强化对个人及社会的道德约束,不涉及社会变革,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可知,不只是完善个人品质,故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民事不可缓”“民之为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心,放辟邪侈”,可知孟子主张以民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礼、法的信息,排除B项;让民有“恒产”以持“恒心”并非指重视商业,而是指物质条件稳定,排除c项;孟子回答的是滕文公治国方略,并没有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重视人才本身的品德及能力,而非其出身,这适应了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故选B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但并未被废除,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势力衰微,但权力格局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材料中“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的大意是: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这表明天子巡狩的目的是了解民生,解决民困。材料中“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的大意是:饥饿的人不吃饭,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这是孟子揭示的战国时的民情。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故答案为B;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排除C;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D排除。
16.答案:B
解析:
17.答案:A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战国时期的不同学术流派的涌现,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主张和观点,这属于文化意识现象,但背后透露出当时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故选A项。出现不同流派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B项。民本思想只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排除C项。诸子百家学说源于社会实际,但并不等于注重实用,故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据此可知A正确。
民本思想源于孔子,排除B。
C明显错误,排除。
题干体现出一定的民主色彩,不适应专制集权需要,故排除D。
故选:A。
19.答案:B
解析: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华夏民族观念。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就已经得到发展,①说法错误,故C正确。
21.答案:(1)原因:重视水利兴修和灌溉。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经济也逐渐摆脱奴隶制的桎梏,得到空前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
(2)主要意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发展了农业生产;有利于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诸侯国富强起来,兼并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局部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国力增强,最终统一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建设。
(1)第一小问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一“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宋境内有睢水、获水、汲水等水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重视水利兴修和灌溉。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出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并结合所学,可从总体时代特征、政治、经济等角度作答。
(2)根据材料二“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可得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发展了农业生产;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使诸侯国富强起来,兼并其他诸侯国,从而实现局部统一角度回答;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可得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国力增强,最终统一六国。
22.答案:(1)主要内容:将农业发展置于首位;重视发展工商业;轻租税,薄赋敛。
(2)评价:管子富民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得民心,霸天下,顺应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国蓄》篇中提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人民的生存至关重要,认为粮食生产是人民的根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农业发展置于首位;根据材料“《管子》提倡‘务本饬末,则富’。以农业发展为本,对‘末’也就是工商业采取的是整顿管理的态度,二者不可偏废。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管子》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发展工商业;根据材料“《管子》认为繁重的税赋是人民极大的负担,‘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轻租税,薄赋敛。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政治层面上,管子提出富民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得民心,称霸天下,顺应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经济层面上,管子的富民思想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层面上,管子的富民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