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410011087100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检测
一、单选题
1.唐朝政务机构中,负责诏令审核和传达的部门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內史省
2.《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
A.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C.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D.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3.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 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科举制的设置 D.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央集权 B.防止宰相权重难治
C.扩大民主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5.“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6.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
C.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 D.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力
7.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B.中书省草拟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9.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10.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是的(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1.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官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
D.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12.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按照这一制度选拔的官吏,据史料记载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材料可以说明
A.世家大族特权垄断 B.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选拔
C.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D.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
13.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提到:“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材料主要体现该制度的进步性是
A.克服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D.促成儒学经义的广泛传播
14.据《资治通鉴》:“……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资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由此可知
①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 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简化了税收名目 ④减轻了对农民的赋税剥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南北朝时,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
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
16.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D.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入宋,门阀势力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武人势力依然不可小觑,宋太祖十分重视文治,将“重文抑武”作为国策,并形成为有宋一代的祖宗家法。为了重用文臣,必须通过科举取士,但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积弊甚深,达不到选拔人才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所以有必要对科举进行改革。北宋初期的科举改革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严禁“公荐”,严禁知贡举与所取进士结成座主、门生关系。二是殿试成为定制,进士殿前唱名、皇帝亲赐及第之制。从此以后,进士及第直接成了“天子门生”。三是实行考官锁宿,分散并限制知贡举的权力。知贡举固定由礼部侍郎出任改为皇帝临时任命,称权知贡举。四是实行封弥、誊录制度。考生试卷密封,且专门命人依原文誊录,誊录卷交考官评判。五是扩大取士,从优任命进士合格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北宋初期科举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初期的科举改革对中国古代政治有哪些有益的借鉴?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摘自《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四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同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的产生方式并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哪种选官制度?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据所学可知唐朝政务机构中,负责诏令审核和传达的部门是门下省,C正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A错误;中书省是政令的草拟,B错误;内史省是隋初对中书省的称呼,D错误。
2.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知,材料提及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题干所示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B项与题意相符,正确;唐朝设立三省六部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不能说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元朝实行一省二院制,中书省一家权力独大,C选项排除。专制皇权走向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D选项排除。
3.B
【详解】
本题讲述的主要是选官制度,与郡县制的推行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从时间上“东晋”到“南齐”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正是九品中正制,同时九品中正制是依据出身和门第将人划分九品,将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考察才干,因而会出现“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从“东晋”到“南齐”可以看出此现象出现的时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科举制的设置是在隋朝,时间上不符;同时题干中“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并不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标准,而科举制选拔官员是通过考试,选取有才干的人,与科举制不符,故C错误。本题中的现象是由于选官制所导致的,与加强中央集权并无关系,故D错误。
4.B
【分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手段,多设宰相目的是分散相权,以防宰相权重难治,故B项正确。
5.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隶属少府”“魏晋以来”“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中书、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A项“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与题干“而去公卿甚远”不相符合;“居真宰相之任“体现的是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已经相差无几,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B项错误;D项“三省制”不是题干材料核心内容,而且题干材料的描述体现不出“曲折的发展“。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6.B
【详解】
三省六部属于中央官制,没有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项;ACD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
7.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核,与材料中魏征的职能是相符合的,故C项正确。
8.B
【详解】
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9.D
【详解】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故选D。其他三种均不通过考试选拔,世袭制是依据门第血缘关系,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九品中正制是由中正官品评品级,故排除AB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1.D
【详解】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打破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故答案为D项;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唐朝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吏,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
12.D
【详解】
从材料中的“据史料记载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等信息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也能选出为官清廉的能吏,说明其也有合理之处,故答案为D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排除C项。
13.A
【详解】
据材料“投牒自列”“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可知该制度为科举制,允许自己报名应试,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是科举制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据材料“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可知科举制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故选A项;知识分子之前就进入统治集团,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科举制克服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体现不出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排除C项;材料强调科举制克服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不涉及促成儒学经义的广泛传播问题,排除D项。
14.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扩大了收税对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符合题意;根据“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简化了税收名目符合题意;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带④的A、C、D组合,故选B。
1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家之婚姻”等“稽谱籍”、看门第,主要是为了维护士族特权地位,B项正确;保证士族“高贵血统”与依据谱籍选官不符,A项错误;防止士族门第混乱是对依据门第选官和联姻的做法归类,不是其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弘扬士族良好家风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6.D
【详解】
题干反映了选官标准经历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选官方式由地方到中央,故D正确;材料体现出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故排除A;B项只适合对察举制的评价,故排除B;C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不能完整体现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故排除C项。
17.(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
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
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详解】
(1)原因:由材料“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可知,察举制出现是因为儒生参政重视品德;另外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为选拔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选官制,故其制度产生与此存在密切关联。
新发展:由材料“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可知,东汉执政者比较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由材料“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可知,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还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发展趋势:由材料“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可归纳为公开性;由材料“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封弥……就很难作弊”可归纳为严密性,更加公平公正。
理由:结合所学可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说明。
18.(1)背景: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唐代科举的弊端;科举结党舞弊现象严重。
(2)借鉴:严禁“公荐”、加强对进士的控制,强化了皇权;严格考试程序,打击舞弊,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科举的公平与质量;扩大录取名额,有助于笼络士人之心,扩大统治基础。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重文抑武……祖宗家法。为了重用文臣,必须通过科举取士,但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积弊甚深,达不到选拔人才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唐代科举弊端、结党舞弊等方面分析北宋初期科举改革的背景。
(2)借鉴,根据材料“严禁知贡举与所取进士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实行考官锁宿,分散并限制知贡举的权力……实行封弥、誊录制度……扩大取士”并结合所学从进士控制、强化皇权、考试程序、公平与质量、扩大统治基础等方面指出北宋初期的科举改革对中国古代政治有哪些有益的借鉴。
19.(1)西周,选官制度: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德行;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
(2)原因:门阀士族衰落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趋势:选拔范围渐趋广泛;选拔方式渐趋公开、公平。
【详解】
(1)选官制度和标准:根据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可知,西周选官制度是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其标准是血缘;根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可知,汉代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其标准是德行;根据材料“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期主要标准是家世(门第)。
(2)原因:根据材料“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可得出门阀士族衰落。影响:根据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材料“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可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将选官用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趋势:根据材料重视涉及的选官标准变化来看,从血缘、德行到门第再到才学,可见其选拔范围渐趋广泛;从选拔官员的程序来看,选拔方式渐趋公开、公平。
20.(1)方式:世袭。
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俸禄制的推行。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演变:德才;门第;考试成绩
(3)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和重学风气;加强中央集权
【详解】
(1)方式:根据材料一“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产生方式主要是世袭。原因:根据材料一“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 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等信息,归纳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政策、阶级、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原因。
(2)制度: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三“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材料四“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演变:根据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经历了从德才、门第到考试成绩的演变历程。
(3)影响: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用唯物辩证方法,从政治、文化、社会和中央集权等方面概括科举制产生的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