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检测
一、单选题
1.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是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元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因为疆域辽阔 B.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C.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设立省级行政区域
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上的王朝兴衰值得研究。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然而世宗之后,金朝统治却逐渐衰落,究其原因有
①外受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②猛安谋克日益腐化
③宋金战争使国力消耗 ④岳飞抗金成效显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4.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中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简图是
A. B.
C. D.
5.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即遣使进藏清查户口,设立大小驿站共35处,此后还多次赈济贫困站户。此举旨在
A.改善当地交通闭塞状况 B.强化对边疆的行政控制
C.打通东西方间国际商路 D.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传播
6.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转运使的设置,反映了( )
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7.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8.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全都属于同一个朝代的是
A.司隶校尉、贤良文学、起绒锦、《上林赋》
B.宣政院、赵孟頫、铜活字、《农书》
C.司礼监、董其昌、致良知、《感天动地窦娥冤》
D.提点刑狱司、风力水车、曲子词、《东京梦华录》
9.以下四图反映的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依次是
A.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郡县制
B.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
D.郡国并行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10.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11.元朝行省的划界,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元朝的这一措施
A.壮大地方加强各地方间的制衡 B.促进南北区域经济平衡
C.便于各行省扼险而守以北制南 D.基于军事与政治的考虑
12.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元朝行省制
A.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B.一直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
C.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和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
D.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
13.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③都建立起空前辽阔的疆域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有
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
③签订澶渊之盟④设立宣政院⑤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15.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16.金朝于1153年迁都燕京,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 B.金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
C.金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百姓开始反对旧俗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日益瓦解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并指出秦朝“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的制度设计。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元朝为弥补“地方权重之弊”所采取的措施。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分析行省制的积极意义。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材料一、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综合材料三,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王朝大规模地移民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始于秦朝。秦始皇首先对新拓“河南地”重点开发,“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或谓三十四县),临河,徙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1年,又“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两汉加大了开发力度,尤以西汉武帝时最盛,以河套、河西地区突出。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有计划地大规模移民,并鼓励、扶植内地贫民自愿前往耕植和屯田。二是采取强制手段,发罪犯及其家属屯边。三是大规模推行军屯。
——摘编自陈子舜《我国历代王朝开发和治理边疆的方略措施》
材料二 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大边疆开发力度的目的及其与秦朝移民戍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忽必烈以前,蒙古国一直采取草原本位的统治政策,汉地管理混乱。与其诸位前任相比,忽必烈受到过更多的汉文化熏陶,并且是以汉地的经济、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夺汗位,因此即位后将统治重心放在了汉地。在由翰林学士承旨、原金朝状元王鹗起草的即位诏书中,忽必烈指出了前代大汗的政治路线“武功迭兴,文治多缺”的弱点,进而提出“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的立国方针。这是蒙古大汗第一次专门向汉地颁发用文词典雅的汉文文言写成的即位诏。它足以向中原百姓表明:新即位的忽必烈不仅仅是蒙古的大汗,同时也是中国一个新王朝的皇帝。中原士大夫经历过长期异族统治,民族意识并不很强,又饱尝战乱之苦,渴望安定。在他们看来,“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忽必烈正是他们要求的新主人。
材料二 蒙古国家统治重心转变的主要标志是“汉法”的推行,即有计划地吸收、采用前代中原王朝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和统治经验。用当时人的话说,就是“帝中国当行中国事”。忽必烈在位初期推行的“汉法”主要包括: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王朝官僚机构;定都汉地;实行重农政策;尊崇儒学。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忽必烈改汉制、用“汉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改汉制、用“汉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这一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故选B。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符合史实和题意,应选A;岳飞抗金的时间是12世纪前期,12世纪后期宋金基本维持对峙局面,③④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有③或④的组合,故B、C、D三项均排除。
3.A
【详解】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行省制。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 就开始于元朝。元朝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4.D
【详解】
依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所以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国(位于北宋的东北方)和西夏(位于北宋的西北),D项符合题意;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后形成南宋、西夏和金并立的局面。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5.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元朝政府通过清查户口、建立驿站、赈济灾民等实行对西藏的有效管理,表明元朝政府强化对边疆的行政控制,故选B;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忽必烈对西藏的管理客观上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传播,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
6.C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皇权和中央权力的逐渐强化,相权和地方权力的逐渐削弱,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因此C选项正确;中央政治制度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未发生根本变化,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并非民主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权力逐渐增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D选项错误。故选C。
7.B
【详解】
材料中行省负责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权利,可见行省的权力相当大。B正确;A项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行省对中央负责,分权与制衡说法错误,排除;D项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排除。故选B。
8.A
【详解】
依据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时期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贤良文学”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武帝时。起绒锦出土实物目前仅见于马王堆汉墓。《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宣政院属于元朝。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铜活字最早出现在明朝。《农书》是元朝王祯所著,B选项不符合题意;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职位,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致良知”属于明朝王阳明的观点。董其昌是明代书画家。《感天动地窦娥冤》是著名元曲家关汉卿所著,C选项不符合题意;提点刑狱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曲子词是隋、唐至五代时期汉族民间开始出现的一种广为流传的曲调。《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B
【详解】
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幅图中“周”“晋”“宋”反映的是周朝的分封制;第二幅图中“九原郡”“陇西郡”“咸阳”等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第三幅图中有郡县,也有封国,反映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第四幅图中“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中书省”等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行省制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A项正确;行省制的主要着眼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但此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
11.D
【详解】
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各行省扼险而守,意在以北制南,主要是出于军事与政治的考虑,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各行省扼险而守和加强地方间的平衡,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可知行省制不利于于各行省扼险而守,排除C项。
12.D
【详解】
据材料“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可知,行省是由中央派出的地方机构,兼具中央派出机构与地方机构两种性质,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慢慢演变成地方专门性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B项;行省制与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体制,两者可以兼容,并不相互排斥否定,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C项错。
1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据此可排除所有含②;元朝建立起空前辽阔的疆域,隋朝没有,排除③。所以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是都结束了政权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①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澶渊之盟有利于宋代和辽的友好往来;设立宣政院加强了元朝对西藏的关系,密切了西藏和元朝的友好往来。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郑和下西洋有利于中国和非洲、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是对外交往中的大事,故⑤不符合题意,含有⑤的BCD项应排除。
15.D
【详解】
根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项符合题意;A选项不能完全体现材料,故A不符合题意;元代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故BC不符合题意。
16.A
【详解】
金朝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将女真人大规模南迁至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在生活习俗方面进一步向汉族靠拢,它改革这些旧俗的根本原因是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统辖与管理,故选A项;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改革出发点是维护统治,而非百姓反对旧俗,选项D排除。
17.(1)原因:随着世代的交替,宗法血缘纽带日益松弛,关系越来越疏远;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政治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外在表现。制度设计:郡县制。
(2)措施:民族防范和控制;地方行省的重大军政、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央;地方行省的官员定期向中央皇帝述职;省官互迁;中央以监察官员予以监督。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可知,随着世代交替,宗法血缘纽带日益松弛,关系越来越疏远。关系:根据材料“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政治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外在表现。制度设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的制度设计指的是郡县制。
(2)措施:根据材料二“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防范和控制;地方行省的重大军政、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央;地方行省官员定期向中央述职;省官互迁;中央派监察官员予以监督等方面进行分析。意义:根据材料二“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方面进行分析。
18.(1)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避免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关系: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
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
【详解】
(1)创新:根据材料一,可得出行省对地方行政区划标准的创新,打破山川形便的划分旧制,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以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概括材料二可得出行省权力划分上的创新;作用:可从对当时政治、后世政治、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关系:据材料“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根据材料“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结合所学可知行省体现地方的分权,又立足于中央集权,即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
19.(1)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边疆危机。不同之处:移民范围扩大;方式更加多样;出现军犯家属屯边和士兵屯边。
(2)特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创新;目的多为巩固军事征服成果;因俗而治。
贡献: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密切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改变了唐以来的羁縻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我国疆域版图的基本格局。
【详解】
(1)目的:根据汉初的内外形势,从中央集权和边疆危机两个角度回答。不同:由材料一中的“两汉加大了开发力度,尤以西汉武帝时最盛,以河套、河西地区突出”可得出移民范围扩大;由材料一中的“徙谪戍以充之”和“主要方式有三种”可得出方式更加多样;由材料一中的“发罪犯及其家属屯边”“大规模推行军屯”可得出现军犯家属屯边和士兵屯边。
(2)特点:由材料二中的“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等信息可得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创新;由材料二中的“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可得出目的多为巩固军事征服成果;由材料二中的“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可得出因俗而治。贡献:根据题意答出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从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密切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我国疆域版图的基本格局等方面分析。
20.(1)原因:草原本位统治政策不能有效管理汉地;忽必烈依靠汉地力量取得统治权,即位后统治重心转移;忽必烈要用汉文化建立起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忽必烈得到中原士大夫的认可和支持。
(2)作用:奠定了中央集权王朝的基本框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蒙古国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蒙古国最终转变为元王朝。
【详解】
(1)“原因”,依据材料一,由“采取草原本位的统治政策,汉地管理混乱”得出草原本位政策无法有效管理汉地;由“忽必烈受到过更多的汉文化熏陶,并且是以汉地的经济、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夺汗位……向中原百姓表明:新即位的忽必烈不仅仅是蒙古的大汗,同时也是中国一个新王朝的皇帝”得出忽必烈依靠汉族力量夺权,准备以汉文化建立对中原的统治;由“则中国之主也”得出汉族知识分子对他的支持。
(2)“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蒙古封建化过程、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元朝建立等方面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