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640010706100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同步检测
一、单选题
1.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经历了长达26天的太空跋涉,终于登上了月球背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着落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重要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杂交水稻南优2号研制成功 D.“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一位山东大学的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B.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呆在校园里安静地读书
C.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7月8日的高考
D.大学扩大招生规模
3.1971年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中美两国之间禁止贸易的法令。1972年2月11日,尼克松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的关于松动对华贸易关系的建议。这些举措
A.意在谋求中美关系改善 B.受到了中日建交的影响
C.说明美国摒弃冷战思维 D.表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4.1957年全国高校有229所,而仅在1958年全国新增高校达562所,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到2017年评选出140所双一流高校中,有11所创办于1958年。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成果显著 B.“教育大跃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C.在教育领域仍取得部分突破 D.为经济建设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5.1960—1963年,黑龙江省西部展开了“大庆石油会战”,其中涌现出王进喜等一批劳动楷模,最终建成大庆油田。这一成就发生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下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A.土地改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粉碎“四人帮”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7.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集体土地所有制度建立
8.近现代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注意研究国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决策,但有时也出现对主要矛盾判断重大失误的情况。请判断属于重大失误的一项是
A.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 B.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文化大革命”
9.1962年和1973年,我国的国民经济都呈现恢复性发展的状态,其相同原因在于
A.中共八大提出正确方针 B.国内动乱局面基本结束
C.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D.党采取了纠正“左”倾错误的措施
10.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布拉马·切拉尼教授曾说:“毛泽东的‘两弹一星’使得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也使中国取得了大国地位。”这表明
A.“两弹一星”的影响是深远的、重大的
B.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军事科技的竞争
C.“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原则
D.“两弹一星”使中国走在世界科技的前列
11.一位美国记者在报道中指出:“可能成为20年来在恢复美国和共产党中国已经中断的对话方面所采取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步骤,竟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一一乒乓球赛场。”这一“步骤”
A.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C.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2.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这一现象反映出新中国前30年
A.农业技术过分依赖国外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
C.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效显著 D.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成绩
13.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据此判断,这次会议
A.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B.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C.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14.下表是某同学收集整理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数据,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1971年后国民经济开始回升
③周恩来、邓小平纠“左”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④“文革”主要在政治领域,对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16.下图为1955年的一幅漫画《圆的和扁的》,画中字为单干户的孩子说:“看,人家都是圆的,咱们什么都是扁的!”该漫画意在
A.赞扬“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B.表明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肯定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 D.批评农业的浮夸现象
二、材料分析题
17.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19.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材料二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建设方针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要求各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决心,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采取怎样的工业化途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采取这种工业化途径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我国进入航天时代,排除B;原子弹爆炸和进入航天时代无关,排除A;C是农业领域成就,排除;D不是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排除。
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文革”开始后,许多教师被打倒,教育战线一片混乱。“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符合材料主旨,A正确;B、C和D属于文革之后的教育现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A
【详解】
尼克松宣布结束禁止贸易的法令,提出松动对华贸易关系,说明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改善,故A正确;1972年9月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D;C不符合史实,排除。
4.C
【详解】
根据材料“在1958年全国新增高校达562所,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到2017年评选出140所双一流高校中,有11所创办于1958年”可知,1958年所建立的11所高校成为目前140所双一流高校中一部分,说明1958年期间在教育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1958年所建立的部分高校成为今天140所双一流高校的一部分,没有体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就,故A选项错误;1958年时期建立的部分高校仍是今天双一流高校,这不是教育大跃进,而是教育领域中实实在在的部分成就,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1958年在教育领域取得的部分突破,无法得出为经济建设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5.B
【详解】
1956-196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材料“1960—1963”处于此时期,答案为B;“一五”计划的实施是1953—1957年,“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故 ACD错误。
6.D
【详解】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正确答案选D项;土地革命发生在1950-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1949年,粉碎“四人帮”发生在1976年,均不符合时间要求,ABC错误。
7.A
【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材料中明确指出李长凤老大娘是“当选代表”。故正确答案选A项;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起来的,时间是1956年。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农村集体所有制度的建立,是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起来的。故排除B、C、D项。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是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故D项符合题意;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属于国民革命,并不是对主要矛盾判断重大失误,故A排除;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属于正确判断,故B排除;“大跃进”运动虽然也是重大失误,但是其发展经济的目的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发展经济的方法,故C排除。
9.D
【详解】
196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呈现恢复性发展的状态,其主要的原因是“八字方针”的实施,1973年经济恢复的原因在于周恩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调整,二者都是采取了纠正“左”倾错误的措施,D项正确;A项是在1956年,B项是指“文化大革命”结束,C项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A
【详解】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两弹一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故A项正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B项错误;中国的外交原则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中西科技的对比,故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通过乒乓球外交,中美两国结束了20年的对抗,恢复了对话,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A项正确;中美乒乓球外交间接而非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B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C项错误 ;中美乒乓球外交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无关,D项错误。
12.D
【详解】
一五计划时期“开始大力发展”农机制造,之后“试制”、“进口”化肥生产的成套设备,到1978年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等信息反映出我国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成绩,D项正确;“过分依赖国外”与“开始试制”成套设备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效明显,C项错误。
1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指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当时召开的会议是中共八大,这次会议确定了党和国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D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A项;到1956年新中国已成立7年了,排除B项;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是1954年一届人大,排除C项。
14.B
【详解】
从材料来看,文革前期经济倒退很明显,说明文革不仅仅对政治有影响,对经济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故④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文革”初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从1971年开始经济有所回升,这是由于邓小平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使得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排除ACD。
15.B
【详解】
根据所学史实,图一中的“公私合营”说明的是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图二“解放牌汽车”说明的是一五计划;图三“大炼钢”反映的是大跃进。由此分析可知,三幅图片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活动,有正确的探索,也有失误,故选B;ACD三项只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表述,B属于对三幅图片的归纳概括,故排除ACD。
16.C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6年,农村推行合作化运动,在1955年合作化运动取得较大成绩,材料中“单干户的孩子说”“人家都是圆的”中的“人家”指参加农业合作化的被称赞,而这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将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显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C项正确;A项,“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农业的浮夸现象是指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
17.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详解】
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是“整风”“反右”和“四清运动”等政治运动,从材料二“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中断的原因是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第二小问条件,从材料二时间“1954~1956年”、“1962~1964年”,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政策,可知当时“经济社会条件”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8.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详解】
变化:根据“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可知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从密切到降温甚至冷淡,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则从对立到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根据“中苏关系日益紧张”、“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信息可知,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主要和冷战格局的影响有关,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因此开始与民主德国关系密切,与联邦德国关系对立。但随着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而民主德国紧随苏联导致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一并恶化;而中国在70年代与美国关系改善,加之联邦德国调整对外政策,因此与联邦德国关系改善。
19.(1)政策:联合中国作战,承认中国大国地位。原因: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击大量日军,有利于减轻美国的压力。
(2)变化:由二战中的重视合作态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敌视态度方针:一边倒政策
(3)变化:由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详解】
(1)政策:材料一“有效地联合作战”“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可见联合中国作战,承认中国大国地位。原因:结合1943年抗日战争的背景分析,中国的抗战牵制日军主力,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2)变化:根据材料二“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可见由二战中的重视合作态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敌视态度。外交方针: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寻求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3)变化:根据材料三“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可见美国由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主要原因:可从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分析回答。
20.(1)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新中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苏联模式的影响;巩固政权的需要。
(2)变化: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影响:发动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使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详解】
(1)途径:根据材料一中“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历史条件分析可知,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主要有,苏联模式的影响、巩固政权的需要和新中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
(2)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联系材料二中“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可知,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这一指导思想推动,党和政府发动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使国民经济出现对经济建设严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