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动物的行为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4 动物的行为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06 15:0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动物的行为-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飞蛾扑火和“鹦鹉学舌”分别属于
A.学习行为学习行为 B.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C.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 D.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
2.刚出生的小袋鼠只有人的手指那么大,眼睛还睁不开。它出生时掉在母袋鼠的尾巴根部,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从尾尖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小袋鼠的这种行为是
A.先天性行为,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B.先天性行为,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C.后天学习行为,靠学习得来的
D.后天学习行为,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3.宠物大赛上,小狗听到主任指令后,完成坐、卧、跳、握手等动作,下列反射与此类型相同的是( )
A.眼前出现强光,马上眨眼
B.指尖被针刺后,马上缩回来
C.小鸡听到“咕咕”声后,马上跑到母鸡身边
D.小明同学听到校园广播后,马上去卫生间打扫卫生
4.小明前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如下表(其中在15:00测完体温后服用了退烧药)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5.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位于( )
A.大脑皮层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6.学习过动物行为的知识后,小明对妈妈说,我可以命令蚂蚁在地上排列成“百年潮,中国梦”几个字,妈妈不相信。小明就用糖汁在地上写下这几个字,奇迹出现了,蚂蚁真的排列成了“百年潮,中国梦”。小明是利用了蚂蚁的( )
A.觅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D.繁殖行为
7.某人左侧大脑出现脑溢血发生偏瘫,医生对其双腿进行膝跳反射实验,结果是( )
A.左腿无膝跳反射,右腿有
B.左腿有膝跳反射,右腿无
C.两腿都有膝跳反射
D.两腿都无膝跳反射
8.如图阴影部分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能够填在阴影部分的一项是( )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适应环境
D.与遗传因素无关
9.人在高温环境中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中暑现象,这是由于( )
A.骨骼肌发生痉挛,体内产热太多
B.皮肤血管多数扩张,血流量过大
C.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导致体温升高
D.汗液分泌太多,导致体内失水
10.下列有关正常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刺激,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血流量以抗寒
B.机体通过神绛-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C.人的体温是由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控的
D.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可以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
二、填空题
11.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其神经结构称为_____,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_________等五个部分。
12.巴甫洛夫通过手术从狗的唾液腺导管处引出瘘管到体外,然后做了以下实验:①给狗喂食,有唾液从瘘管流出;②单以铃声刺激狗,瘘管处无唾液流出;③每次喂食以前先响一次铃,然后再喂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后,若只响铃声,也有唾液从瘘管处流出;④若以后每次只响铃声不喂食物,则从瘘管处流出的唾液量逐渐减少,最后无唾液流出。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 (填“先天性行为”或“后天学习行为”)。
(2)从实验可知,铃声的刺激能引起狗分泌唾液的条件是 。
(3)实验④说明 。
(4)若以光照代替铃声,重复上述的实验步骤,请推测狗 (填“会”或“不会”)发生流唾液的行为,理由是 。
三、探究题
13.在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后,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友现菜青虫总是在十字花科植物〔如白菜)的叶片上出现,而不吃菠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他们对探究菜青虫的这种取食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1)该实验小组探究的问题应该是: ?
(2)做出假设: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3)制定和实施计划:
①菜青虫的来源:A.去白菜地里捕捉已经长大的菜青虫;B.去白菜地里寻找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菜青虫。
请你选择以上两种获得菜青虫的方式,你的选择是: 。
你的理由是: 。
②设计对照实验:选择白菜的叶片和菠菜的侧片,分别榨取部分汁液。将榨取的白菜汁、菠菜汁分别涂抹在两片形状、大小和颜色都相同的滤纸上。再将这两片滤纸水平放在实验台上,然后将10 只菜青虫放在两片滤纸之间,静比几分钟后观察。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分钟)
5
10
15
20
25
30
涂抹白菜汁液的滤纸
5
7
8
9
10
10
涂抹波菜汁液的滤纸
5
3
2
1
0
0
(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 。
(5)该实验只用一只菜青虫可以吗?为什么? 。
四、简答题
14.猫头鹰昼伏夜出,大雁秋去春来,植物春华秋实……你可曾想过,他们是如何感知自然并顺时而为的?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均呈现出昼夜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生物体适应这种周期性变化,形成了生物节律。如人的体温周期波动、果蝇的羽化(从蛹到成虫)均表现为昼夜节律,鸟类的迁徙表现为年节律。生物体内调节生物节律的机制称为生物钟。从简单的细菌到植物、动物都有生物钟。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含羞草的叶片白天张开、夜晚合拢的现象。当把含羞草放到一个黑暗的环境中时,发现含羞草叶片开合仍会维持原来的昼夜节律。对于人体来说,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一天通常只出现一次,大约在夜晚入睡一小时后,且早睡觉比晚睡觉的峰值高很多。晚上不睡,白天补觉则无济于事,因为白天睡觉不会引起生长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见,生物钟如钟表一般,可以精确地调控行为、激素水平、睡眠、体温等生理机能。
(1)通过研究,人们认识到含羞草叶片开合___(填“有”或“无”)内在生物节律。
(2)根据文中信息分析,下列属于昼夜节律的是___。
a.人体体温变化 b.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c.北极黄鼠冬眠 d.猫头鹰昼伏夜出
(3)青春期是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由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___。因此,遵循昼夜节律对维持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至关重要。
(4)结合对生物钟的理解,请你写出一条健康生活的建议: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飞蛾扑火”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鹦鹉学舌”,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因此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飞蛾扑火”和“鹦鹉学舌”分别属于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考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2.B
【分析】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
题干中小袋鼠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从尾尖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小袋鼠的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B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3.D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简单的,不学就会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条件反射是出生后通过学习获得的,复杂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详解】
宠物大赛上,小狗听到主任指令后,完成坐、卧、跳、握手等动作不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而是后天形成的为条件反射。而选项中眼前出现强光,马上眨眼、指尖被针刺后,马上缩回来和小鸡听到“咕咕”声后,马上跑到母鸡身边,这些都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个体生活的经验;A、B、C不符合题意。但小明同学听到校园广播后,马上去卫生间打扫卫生,这不是生来就有的,要在理解铃声的正确含义后才能产生的反应,属于条件反射,D正确。
4.D
【分析】
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
【详解】
依据分析可知: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A正确;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8℃左右,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B正确;由数据知,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保持不变,说明其体内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C选项正确;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速度小于散热速度。D错误。
5.A
【分析】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颜色灰暗是灰质,又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要求对小脑、大脑皮层、脑干等的功能熟记,难度一般。
6.A
【分析】
根据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动物行为分为觅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节律行为等。
【详解】
觅食行为是动物获取食物、维持生存的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础。小明用蚂蚁爱吃的糖溶液在地上写下“百年潮,中国梦”六个大字,蚂蚁去取食糖,自然就排成了这六个字,因此这是蚂蚁的觅食行为,A正确;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特点是双方的身体不受到伤害,失败者表示出屈服,胜利者就停止攻击,B错误;防御行为是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C错误;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D错误。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动物行为的区别。
7.C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具有感觉、运动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
【详解】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上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因此左侧大脑出现脑溢血的病人,被损伤的是左侧的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此人右侧的躯体不能运动并没有感觉。但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脊髓没有受损伤,故该病人在进行膝跳反射实验时,两腿都有膝跳反射。
【点睛】
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分别管理的是身体对侧的运动和感觉。
8.C
【分析】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
结合图示和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行为的概念可知,生来就有的是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出生以后才有的,因此不可以写在阴影部分,A、B错误;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都能适应环境,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因此可以写在阴影部分,C正确。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获得的行为,D错误。
9.C
【分析】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但人在高温环境中易发生中暑现象,这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详解】
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故C符合题意。
10.A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
A、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机体散热减少,A错误;
B、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相对恒定,B正确;
C、人的体温调节中枢是由位于下丘脑,C正确;
D、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使得血流量增加,进而增加产热量,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识记人体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及该过程中涉及到的激素和激素的作用,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神经元 反射 反射弧 效应器
【分析】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
【详解】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也就是神经细胞,它主要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2)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当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如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灰质内,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该反射属于简单反射。再如当手受到针的刺激后,感觉到疼,疼痛感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以后见到针就会有意识的躲避,是在第一次被针扎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复杂反射。
12.(1)后天学习行为
(2)先响铃声再喂食物,多次重复
(3)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不断用非条件刺激来强化和巩固,否则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4)会 狗听到铃声流唾液属于后天学习行为,若用光照代替,所起到的作用和铃声是一样的
【分析】
(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详解】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所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后天学习行为;
(2)最初给狗以铃声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从实验可知,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是先响铃声再喂食,多次重复;
(3)若以后每次只响铃声不喂食物,则从瘘管处流出的唾液量逐渐减少,最后无唾液流出。实验④说明:条件反射建立后需要用非条件刺激来强化和巩固,否则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4)若以光照代替铃声,重复上述的实验步骤,推测狗会发生流唾液的行为,理由是:狗听到铃声流唾液属于后天学习行为,若用光照代替,所起到的作用和铃声是一样的。
【点睛】
知道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13.
【分析】
本题通过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实验,考查了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能力,包括拟订探究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及其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的注意事项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预期、分析和归纳能力。
【详解】
(1)提出问题:菜青虫总在十字花科植物(白菜、卷心菜、小白菜、油菜、萝卜等)的叶片上出现,而不吃其他植物的叶子(如芹菜叶、薄荷叶等),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作出假设:根据提出问题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3)制定和实施计划:B;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的目的是: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4)根据涂抹白菜汁液的滤纸较大;可以得出结论这两组虫子的行动方向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菜青虫多,因此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5)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误差。
【点睛】
: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14.有 abd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不熬夜、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合理即可)
【分析】
随地球、日、月的周期变化形成的有周期、节律的行为,叫作节律行为。
【详解】
(1)人们很早就观察到含羞草的叶片白天张开、夜晚合拢的现象。当把含羞草放到一个黑暗的环境中时,发现含羞草叶片开合仍会维持原来的昼夜节律。说明含羞草的开合有节律。
(2)人的体温周期波动、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猫头鹰昼伏夜出均表现为昼夜节律,北极黄鼠冬眠表现为年节律。故abd正确。
(3)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能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一天通常只出现一次,大约在夜晚入睡一小时后,且早睡觉比晚睡觉的峰值高很多。晚上不睡,白天补觉则无济于事,因为白天睡觉不会引起生长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因此,遵循昼夜节律对维持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至关重要。
(4)生物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赋予了生物预见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所以建议大家不熬夜、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点睛】
本题考查动物的节律行为、激素的分泌和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读图分析转化能力和理解能力,节律行为的定义、分类和区别,激素的分泌和生命活动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