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检测(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检测(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6 18: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检测
一、单选题
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基于以上认识,明太祖采取了
A.废行省,设三司
B.废除宰相制度,并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C.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D.建立内阁
2.“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3.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
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C.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5.《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扩大六部权力
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
6.郑成功写信给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说:“此地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
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新疆
7.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不能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主要因为(  )
A.郑和不能航行到达美洲
B.郑和不能航行到达欧洲
C.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
D.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加强海外贸易
8.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制度是(  )
A.商代相、卿制度
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C.明代的内阁制度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9.明朝末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闯王受欢迎的原因是
A.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B.军纪严明
C.严禁掠夺
D.不许妄杀百姓
10.“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
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
B.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11.明成祖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一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后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12.观察《明代阁臣出身分类表》,结合所学可知
A.明朝开始设置进士科选拔人才
B.科举成为时人做官的唯一途径
C.阁臣多科举出身,保证官员素质
D.阁臣出身体现重文轻武局面形成
13.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
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
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
14.“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忠诚的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15.1682年清朝攻取台湾后,康熙帝对台湾并不十分重视,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并将台湾视为“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这反映了(  )
A.清朝军事落后,无力驻防
B.统治者缺乏国家主权观念
C.台湾不具有经济发展价值
D.国力削弱,力不能及
16.我国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措施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设宣政院
②设西域都护
③设驻藏大臣
④设台湾府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④③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获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创新的主要史实。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的地位和权力有何变化?
(3)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并结合唐、明、清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20.
材料
明代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少数民族众多。明初平定西南各省后,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土司的官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土司官职,大多由各族的首领世袭。土司必须定期向明朝朝贡,明朝也回报以丰厚的奖赏。土司的士兵听从朝廷和都指挥司的调发。
杨氏在播州统治期间,豢养“涅手军”,土官“人皆世禄,自用其法”,任意压迫和剥削统治区内的各族人民。万历年间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后,在该地设遵义、平越二府有的地区也先后以各种原因被改土归流。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认为宰相的存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政局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于以上认识,明太祖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B正确;A项内容与丞相制度废除无关,排除;C项表述是废除宰相制度产生的影响,而非措施本身,排除C;D项表述是明成祖采取的措施,与明太祖不符,排除。
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强大的舰队进行和平的经贸往来、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是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C选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凿空陆上丝绸之路,A选项错误;鉴真东渡没有大规模的舰队,B选项错误;戚继光抗倭属于打击侵略,与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活动不同,D选项错误。
3.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从此六部开始直属皇帝,明太祖开始设司礼监,明成祖时设立内阁等。由此可知,①②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为D,ABC错误。
4.A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信息可以看出,《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而且这些列罪条款还是明律所特有,由此可知道,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故A项正确;BCD内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六部权力,相反,更要听从皇帝,A错误;不是改革丞相制度,而是废除,B错误;废除丞相没有涉及地方权力,C错误。
6.B
【详解】
明末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故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台湾,故选B项;ACD不是被荷兰殖民者占领,与郑成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7.C
【详解】
郑和下西洋是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了巨大负担,答案为C,同时排除D;郑和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表示已走向世界,不能说郑和没有到达美洲和欧洲就说没有走向世界,AB错误。
8.C
【详解】
题干的意思是该官职有宰相的职务,承担宰相的责任,却无宰相的官名,宰相的权力,符合对明代内阁的表述,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职责只备顾问和协理奏章而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答案为C项。商代的相有相名和相权,排除A项;汉代的内朝的尚书令职轻,负责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排除B项;清代的议政王会议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点睛】
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9.A
【详解】
根据材料“闯王来时不纳粮”可以看出闯王受欢迎的原因是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这是材料中闯王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军纪严明不是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李自成规定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但这不是材料中闯王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闯王来时不纳粮”可知,闯王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而不是不许妄杀百姓,故D选项错误。
10.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倭寇”“戚继光”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B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颂扬戚继光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与平定准噶尔叛乱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与戚继光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颂扬戚继光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而打败了沙俄侵略军是在清朝,故D项错误。
11.D
【详解】
根据所学,明朝设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而英国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对君主权利限制的体现,根本上两者是不同性质的政体,一个是封建专制政体,英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故A错误,D项正确;B项错误,君主专制下皇帝掌握最高权力,内阁无实权,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是权力中心,故B排除;明朝自明初太祖废丞相后,就不存在丞相这一官职,故C错误。
12.C
【详解】
明代阁臣出身以进士占比最高,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系统,最终进入内阁,这样的出身能够保证其文化素养,即官员自身素质较高,C正确;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排除A;阁臣出身中有荐举、乡举等举措,说明科举并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径,排除B;阁臣出身能看出重文倾向,但是并不能说明当时形成了重文轻武局面,排除D。
1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
14.A
【详解】
根据材料中明太祖废除丞相大权独揽后,“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感觉“负担”过重“无法承担”,需要“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去协助他处理“无法承担”的工作,所以题干中的“中级官员”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因此选项A正确;明太祖希望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因此“中级官员”不可能参与决策,排除B;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负责执行的是六部,负责监察的是都察院、通政司等机构,因此不需要再召集官员,选项C、D排除。
15.B
【详解】
清朝不重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和管理说明统治者缺乏国家主权观念,故B项正确;清政府忽略台湾地区的管理并不能说明清朝军事落后,故A项错误;清朝统治者忽视对台湾地区的管理与台湾是否具有经济发展价值无关,故C项错误;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国力强盛,并不是国力削弱,故D项错误。
16.D
【详解】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驻藏大臣是1727年设置的,设台湾府是在1684年,②①④③排列正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C项。
17.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详解】
方面:根据材料“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可归纳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根据材料“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可归纳出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根据材料“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可归纳出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18.(1)继承:明初仿元制设立中书省,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创新: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2)地位:不断提高;权力:由仅备顾问到获得票拟权。
(3)积极作用: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
原因:明中期阁臣大多具进士资格,文化素养较高;熟悉政令,政治素养较高;立场比较客观,办事公允。
【详解】
(1)“主要史实”,据材料一信息“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得出继承:明初仿元制设立中书省,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依据材料信息“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得出创新: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2)“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得出:地位不断提高,权力由仅备顾问到获得票拟权。
(3)“积极作用”,据材料二信息“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得出: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
“原因”,依据材料信息“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得出:明中期阁臣大多具进士资格、文化素养较高,熟悉政令、政治素养较高;依据材料信息“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得出:立场比较客观、办事公允。
19.(1)现象:丞相上朝的礼仪变化:坐——站——跪。
实质: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说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变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道德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原因:先代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的制约;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的影响。
【详解】
(1)现象:依据材料“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来看,材料反映了丞相上朝的礼仪变化:从坐到站再到跪;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上朝礼仪发生的变法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变化:依据材料“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也就更加充足”“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限制”来看,从秦汉到宋明时期,皇帝行使君主权力由很少受限逐步发展到受道德、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经验、主流意识、体制完备等角度分析即可。
20.(1)受自然条件限制,少数民族众多;为加强西南地区的统治;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
(2)稳定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部分地区开始推行改土归流;易形成割据势力,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
【详解】
(1)据材料“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少数民族众多”可知自然条件差别大,少数民族众多;据材料“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可知借鉴元朝土司制度的经验,加强对于西南地区的统治。
(2)据材料“明初平定西南各省后,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可知稳定了西南地区的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据材料“这些土司官职,大多由各族的首领世袭”可知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万历年间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后,在该地设遵义、平越二府有的地区也先后以各种原因被改土归流”可知因为叛乱部分地区开始推行改土归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