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570010337800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检测
一、单选题
1.康熙帝亲政后,几乎日日举行御门听政,与朝臣商讨朝政;雍正帝继位以后,处理政务“自展至暮,总无间断”;乾隆帝也基本“万机综揽,巨细躬亲”。清朝前期的皇帝亲政主要是为了
A.维护国家机密 B.恪守家规祖训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皇权专制
2.下列哪几项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①西周行分封制②元朝推行行省制度③明清时期八股取士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康熙九年,恢复内阁,并设翰林院以分其职。大学士多兼管部务,军国机要,归于内阁。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者方得参机要。这说明军机处
A.逐渐与内阁合并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决策军国大事 D.分化了内阁权力
4.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A.广州 B.泉州 C.南京 D.上海
5.明太祖改革中央机构,把“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他这样做的前提是
A.明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B.丞相制度被废除
C.三省六部制已日趋衰落 D.丞相权力过大
6.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7.清朝应蒙古族游牧为主、部落林立的特点,把蒙古族划分为两百多“旗”,若干“旗”又组成一“盟”,于每旗设札萨克(旗长),由蒙古王公贵族出任,此职多为世袭;“盟”也置盟长,由各旗札萨克推选,再向清廷请旨确认。盟内的事务通常由盟长负责,惟重大事务须由理藩院裁决。以下对清朝盟旗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A.制度创新,史上首次因俗而治 B.体现“齐其政而不易其宜”
C.造成离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D.高度自治化解了民族矛盾
8.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到中国朝见乾隆皇帝。当马戛尔尼炫耀地展示他带来的地球仪时,满朝大臣看到“日不落帝国”居然占据了地球仪上那么大块的地方,他们感到的不是疑惑,而是愤怒:怎么能把天朝大国画得这么小!这表明清廷官员
A.对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无所知 B.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现状
C.对西方工业文明持排斥态度 D.对英国的侵略野心缺乏警惕
9.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
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军机处处理一般文书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
10.明朝实行海禁,滨海人民“生路”被断。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表明
A.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海盗猖獗
B.滨海地区农业生产破坏,人民失业
C.新航路开辟促进东南沿海贸易发展
D.俺答汗扩大互市,恢复边境的和平
11.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宣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木兰秋狝
A.是直接统治蒙古的方式 B.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
C.主要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12.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君主专制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13.史学家佐伯富说:“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这表明
A.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民主 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促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激化了皇权与官僚的矛盾
14.归纳分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请为下列历史事件拟一个共同的主题
①戚继光抗倭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康熙领导雅克萨之战
A.边疆地区的治理 B.民族关系的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反抗外来侵略
1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两代是可以的。”文中空缺处应是
A.秦汉 B.魏晋 C.宋元 D.明清
16.康熙晚期,闽、台有财力人士集股招募壮丁,大规模开拓彰化和台北盆地。这种集体开拓的大户,领取垦照,从闽、粤招募垦丁,动辄数千百人,有计划地开发圳埤水利灌溉系统。这一现象
A.使两岸的经济交往开始密切 B.缓和了移民与当地人的矛盾
C.增强了台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D.表明“海禁”政策有所松动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巡抚、总督官制沿革简表
——据《明史》《明实录》《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督抚制度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督抚制度形成的历史作用。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影响。
19.“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
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指出英使马戛尔尼向乾隆提出了哪些要求?
(2)乾隆帝拒绝马戛尔尼所提要求的理由是什么?
(3)有学者认为,双方的此次交涉是“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三 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
(4)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清代皇帝通过亲政,权不假人,使专制集权制下的清代皇权得到充分的行使与发挥,维护了皇权的绝对专制性,故D项符合题意;ABC并非主要目的所在,故ABC不符合题意。
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所以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更好的管理元朝的疆域;明清时期思想措施八股取士。让大部分读书人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个体现;清朝设军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因此,答案为B。
3.D
【详解】
据材料信息“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可知,军机处的职权是由内阁而来,分化了内阁权力,D正确;据材料信息“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可知,内阁还是存在的,并没有与军机处合并,排除A;军机处注重机密性,比较封闭,不可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据材料信息“方得参机要”可知,军机大臣是参与机要大事并非决策军国大事,排除C。
4.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清朝只保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在中央罢中书省,废除丞相,由“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直接对皇帝负责,故答案为B;完成全国统一不是“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的前提,三省六部衰落也不能作为“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的前提,C错误;丞相权力过大是是废除丞相的前提之一,不能说是“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的前提,D错误。
6.D
【详解】
依据材料中“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信息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受到皇帝的控制更强,从而在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是本质;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盟内的事务通常由盟长负责,惟重大事务须由理藩院裁决”可知,清王朝对蒙古族虽然政令合并统一,但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故B项符合题意;清朝的这种盟旗制度虽然本身确实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但却非历史上的首次因俗而治,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盟旗制度较为充分地尊重了蒙古族的利益,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而且明清大一统制度之下极难形成地方割据,故C项不符合题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之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高度自治”,故D项不符合题意。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无所不有,所以地图相应的要大,体现了清朝统治者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因此A项正确。此时清政府自高自大,并没有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现状,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政府对于西方文明的排斥,C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清朝官员对英国的侵略野心缺乏警惕,D错误。
9.C
【详解】
材料对军机处和南书房进行了比较,指出军机处“是皇帝御用的秘书”,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直接加强了君主专制。故答案为C项。A项,军机处是在中央帮助皇帝处理事务的“御用的秘书”,不管理地方事务,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不能由此得出,排除;B项,军机处帮助皇帝处理机要文书,但不直接参与行政;内阁处理一般文书,排除;D项,军机处参与机要事务,但并不具有最终决策权,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排除。
10.A
【详解】
明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沿海地区人民从事海外贸易受到限制,加上倭寇的侵扰,沿海的海盗活动频繁。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取得抗倭战争胜利后,朝廷放松了沿海私人贸易的限制,沿海局势才安定下来,排除;C项,16世纪,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开始侵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通过新航路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得到发展,但材料提供的信息与此关系不大,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俺答汗是蒙古族鞑靼首领,他通过恢复、扩大互市,维持了北方边境的安宁,该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11.B
【详解】
材料中行猎的目的为“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并非娱乐需求,而是有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故B项正确,C项错误;清朝对蒙古的统治是间接的,故A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君主强化权力,故D项错误。
12.B
【详解】
我国古代的文字狱以清代最为残酷暴虐,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B正确;A是根本原因,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在明朝,排除。故选B。
13.B
【详解】
奏折为皇帝和官僚之间交流信息提供了秘密途径,这拓宽了皇帝了解官僚信息的渠道,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故选B;清代没有民主,排除A;C是军机处的影响,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激化矛盾,排除D。
1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是指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寇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指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郑成功经过几十年的斗争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雅克萨之战”是指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他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反抗侵略,D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倭没有体现边疆地区的治理、民族关系,AB不符合题意。题干内容没有体现繁荣与开放,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在中央废除丞相,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清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排除ABC。
16.C
【详解】
根据材料“大规模开拓彰化和台北盆地”“有计划地开发圳埤水利灌溉系统”等信息可知,康熙时期大规模开拓台湾地区,并有计划地开发和建设有利于推动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有利于加强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从而增强台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加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但不能表述为“开始”,A项错误;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加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增强台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材料内容强调材料所述措施是为缓和移民与当地人矛盾,无法得出与此相关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康熙晚期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增加台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没有体现“海禁”政策的松动,并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7.(1)趋势:由临时派遣,发展为常驻久任,成为一级行政机构;由解决临时性事务到职权扩大为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由协助地方(与地方平行)到节制地方。
(2)历史作用:进一步完善地方治理机制;有利于克服分权所带来的的效率低下,提高政策执行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详解】
(1)“趋势”,根据材料信息“暂遣即还”“往来巡抚”“明政府开始设立常驻的巡抚府衙”得出:由临时派遣,发展为常驻久任,成为一级行政机构;由材料信息“为安抚军民”“临时兼衔‘总督湖广贵州军务’”“终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得出:由解决临时性事务到职权扩大为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由材料信息“宣德初,命胡概巡抚苏、松、两浙。其后数年,江西、河南诸省依次专设巡抚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饮封疆”得出:由协助地方到节制地方。
(2)“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进一步完善地方治理机制、提高政策执行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等角度分析。
18.(1)特点:清承明制,略有损益;分化汉地省;边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突出满洲地位。
(2)影响:奠定现代中国行政区划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流;保持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
【详解】
本题考查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由“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得出清承明制,略有损益;由“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得出分化汉地省;由“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得出边疆因俗而治;由“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得出具有民族特色;由“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区”得出突出满洲地位。
(2) 清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行政区划、国家统一、民族关系、文明多样性等方面来回答。
19.(1)答案1:能依据材料准确提炼出马戛尔尼要求的信息。
要求派专门商务监督常驻中国管理对华贸易;要求中国划出海岛供英商经商居住。
答案2:未根据材料只是笼统作答。
英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英国要求中国开放对外贸易。
(2)答案1:依据材料,准确而深入剖析乾隆拒绝英使理由,逐条回应。
拒绝英国派遣商务监督的理由:中英贸易属朝贡贸易,中国是天朝上国,英国无权要求平等的通商权利,这违背天朝体制;拒绝海岛供英商经商居住的理由:这一要求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坚决捍卫国家的权益,不能做出让步。
答案2:对乾隆拒绝英使要求提出合理解释,但未能逐条加以回应。
乾隆虚骄自大,不重视对外贸易;乾隆思想过于保守,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3)答案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其内涵,并能流畅表达。
说明双方对彼此缺乏理解,甚至是误解:乾隆认为英国是“蛮夷”,其对中华文化充满景仰;而马戛尔尼则认为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理所当然,其要求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表明双方都极其固执而自信,导致双方沟通无果而终:乾隆具有浓厚的天朝意识,对中国文化和国力充满自信;而马戛尔尼自恃英国实力,态度傲慢,提出了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
答案2:能对这句话的内涵做出初步的解释。
如指出由于中英两国经济文化的差异导致彼此互不理解。英国工业革命进入尾声,商业扩张成为其基本国策;中国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并不重视对外贸易。
【详解】
(1)“要求”,根据材料信息“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要求派专门商务监督常驻中国管理对华贸易、要求中国划出海岛供英商经商居住。
(2)“理由”,依据材料信息“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违背天朝体制、捍卫中国领土主权。
(3)“理解”,有学者认为,双方的此次交涉是“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从双方对彼此缺乏理解,甚至是误解的角度分析。如,乾隆认为英国是“蛮夷”,具有浓厚的天朝意识,对中国文化和国力充满自信;而马戛尔尼则认为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理所当然,自恃英国实力,态度傲慢。
20.(1)“三代”是指夏、商、周。政治主张:主张“天下共主”和“礼治”,讲求大一统。政治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2)历史事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影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2000多年,影响深远。
(3)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1727年,清雍正帝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区事务。(平定准噶尔叛乱,稳定西北边疆;伊犁将军的设置,对达赖、班禅的册封等史实亦可)
(4)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详解】
(1)三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主张及目的:根据材料“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天下共主”和“礼治”,讲求大一统,其目的是维护西周的统治。
(2)事件及影响:材料“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是对秦统一六国的描述,其中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2000多年,影响深远。
(3)结合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措施进行作答即可,如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1727年,清雍正帝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区事务。(平定准噶尔叛乱,稳定西北边疆;伊犁将军的设置,对达赖、班禅的册封等史实亦可)
(4)主题: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体现的是主题是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