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 同步检测(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 同步检测(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6 18:2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检测
一、单选题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里程碑。从其内容看,它借鉴了哪些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
①英国责任内阁②德国君主核心③美国三权分立④法国议会共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第33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上述条文( )
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
3.“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4.下列作品不是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是( )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变法通议》 C.《警世钟》 D.《猛回头》
5.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A.社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6.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7.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A.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 B.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
C.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 D.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
8.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这份诏书宣告了
A.中华民国的诞生 B.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D.反封建革命任务完成
9.如图为某同学关于近代史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判断该事件
A.使中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使中国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
C.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0.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11.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12.孙中山以总统名义颁行的禁烟令说: “鸦片流毒中国垂及百年,须知保国存家,匹夫有责,束修自好,百姓与能,其有饮鸩自安,沉缅忘返者,不可为共和之民,当咨行参议院于立法时,剥夺其选举、被选举一切公权,示不与齐民齿。”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此项禁烟令可能颁行于1912年5月 B.将禁烟与个人政治权利相结合
C.孙中山认为鸦片流毒关系种族存亡 D.辛亥革命深刻影响了习俗变革
13.清末,面对形势需要,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主张改革科举的荣禄、刘坤一等人受到赏识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推广学校”的奏请。这说明( )
A.新政急需新式人才 B.君主立宪是时代趋势
C.教育改革成为时代共识 D.西方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14.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B.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15.张謇认为,历史上“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材料中的“迥然不同”指辛亥革命
A.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 B.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C.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16.学者李泽厚说:“遗憾的是,就在这期间,也就是在1908年,慈禧死掉了。如果她早死十年就好了,戊戌变法可能成功;如果她晚死十年也好,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在李泽厚看来
A.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C.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与慈禧的死有直接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17.明清故宫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见证了人类文明在不断的“超越性”中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应该建设一个“理想的家园”,这个家园应该是具有某种“超越性”的“家园”,……换言之,“应该”是具有某种“神性”或可以与“天上的家园”形成某种“映射关系”的“家园”。这就是说,“理想”的“地上”“家园”同时也“应该是”可以从“大地”“升华到”“天上”的“家园”。在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精神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绝不能“堕落”为“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人类必须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引自汝信、李惠国《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设置于紫禁城隆宗门内的军机处为清朝的行政总汇,雍正年间本由内阁分设……军机处其地至要,其弊极少,较诸汉相国府、唐之中书门下、宋之三省、明之内阁,有利无弊,尽善尽美。军机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大抵天下之权,惟皇上可以操之,非臣下所宜擅也。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汇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
材料三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紫禁城颁布退位诏书,“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众化民国”。1912年3月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宋教仁起草的《临时约法》,于3月11日公布实施,从而在法律上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追求的“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政治理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紫禁城名称的由来出发,指出其具有“超越性”的表现。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雍正即位前后日常政务处理地点的变化,以军机处为例扼要分析说明“大抵天下之权,惟皇上可以操之”这一历史现象。
(3)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一种作答:①指出“旧邦新造”所遵循的原则及权力运行机制。②有学者提出,“故宫显现了儒家礼制在君臣关系中的表现”。试以午门为例,对此予以说明。
18.阅读下列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 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洪秀全写了许多文章,如《幼学诗》《天父诗》等,在书中有如下一些言论:“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们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据《太平天国印书》
材料三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据《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太平天国宣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及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以此为基础分析其性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关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法国议会共和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借鉴美国经验实行三权分立,借鉴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①③④正确,D符合题意;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是君主立宪,所以没有借鉴德国经验,排除②,ABC排除。故选D。
2.A
【详解】
根据题干“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立法权限制总统行政权,以国务员牵制总统权力,形成责任内阁,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内阁国务员对总统具有制约作用,体现了责任内阁的设置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非民主自由原则的反映,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民主进程的曲折性,排除C项;题干并非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权力制约形式维护共和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
3.B
【详解】
孙中山之前的革命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与之前的革命“迥然不同”,主要原因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与此之前截然不同的民主共和政体,故选B;推翻前朝的专制统治是之前的革命都出现的内容,排除A项;辛亥革命最终并没有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和终结封建主义的传统,这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排除CD。故选B。
4.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论著,它强调了变法的必要性,B符合题意;《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在论战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章炳麟发表的,A与题意不符;《警世钟》、《猛回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陈天华的著作,C、D与材料不符。
5.A
【详解】
据材料见其“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可见,1902年—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才,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B以偏概全;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才,当时科举制内容是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与军队近代化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1905年9月才废除科举制,而与材料“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不符,D错误。
6.B
【详解】
依题和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政治纲领,此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占领武汉三镇,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1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限制袁世凯独裁。综上所述,①是中国同盟会成立;②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故答案为B项。湖北军政府成立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宣统帝退位后,排除CD项。
7.D
【详解】
材料信息是,孙中山在提出确立民主政制的方法、步骤的基础上,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这说明孙中山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孙中山提出了建设国家的方略,不能说明已很成熟,故A项错误;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贯彻落实三民主义,故C项错误。
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溥仪皇帝发布退位诏书,该诏书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故B正确;中华民国的诞生是在1912年1月1日,是在溥仪皇帝颁布退位诏书之前,故A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不能说是彻底胜利,故CD错误。
9.C
【详解】
结合所学并根据材料中的根本目标和直接目标的内容可推断此为辛亥革命,C项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影响,符合题意,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A项说法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并未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故D项说法不正确,排除。
10.B
【详解】
题干数据显示,全国有15个省的最高长官,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政权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B。辛亥革命依靠的是新军和资产阶级上层,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
11.B
【详解】
根据“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后社会阶层在发生变动,变动的根源在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本质上反映了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故排除A项;政治制度变革有利于社会演进,而不是制约,在排除C项;民国成立后封建地主阶级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孙中山于1912年4月正式解除大总统职务,因此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鸦片流毒中国垂及百年,须知保国存家,匹夫有责”可知,孙中山将禁烟与个人政治权利相结合、认为鸦片流毒关系种族存亡,BC不符合题意,排除;颁布禁烟令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习俗变革,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A
【详解】
新政期间,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挽救危亡,急需大量新式人才,这也是清末进行教育选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A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清政府要实行君主立宪,排除B;“成为时代共识”说法错误,排除C;清政府改革选官制度、推广学校并不是受到西方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排除D。
14.D
【详解】
D 项违背材料中“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不符合法制精神,符合题意,故选 D 项;实行民主宪政,符合民主法治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 A 项错误;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符合法制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 B 项错误;倡导主权在民,符合民主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 C 项错误。
15.D
【详解】
从材料“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可以看出,张謇肯定辛亥革命是因为其实现了制度的变革,即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故D正确;戊戌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排除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B;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6.B
【详解】
在李泽厚看来,如果慈禧早死十年,就不会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戊戌变法就可能成功;如果慈禧晚死十年,武昌起义不一定成功,就可能不会有辛亥革命了,因此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有一定的偶然性,故选择B;材料认为戊戌变法具有偶然性,排除A;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C;资产阶级革命即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保路风潮的爆发,排除D。
17.(1)紫微星位于中天,为众星所环绕,是天帝居住之地,称为“紫宫”;皇帝为天子,其宫殿也称为“紫宫”,因不许百姓靠近,也称为“紫禁城”。
(2)中心:从乾清宫到养心殿现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封闭。
(3)选择阐述①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运行机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院行使行政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选择阐述②。午门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文武大臣和宗室王公分别由东、西两门进出。午门之上有一座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在显示“九五至尊”的威严。
【详解】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紫微星位于中天,为众星所环绕,是天帝居住之地,称为“紫宫”;皇帝为天子,其宫殿也称为“紫宫”,因不许百姓靠近,也称为“紫禁城等方面回答”。
(2)中心:据材料“ 设置于紫禁城隆宗门内的军机处为清朝的行政总汇,雍正年间本由内阁分设……军机处其地至要,其弊极少,较诸汉相国府”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因此办公地点也从乾清宫搬到了养心殿;据材料“军机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可知,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结合所学军机处的特点“简速密”可知,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封闭。
(3)选择阐述①原则:据材料“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众化民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旧邦新造”指的是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所遵循的原则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的运行机制是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院行使行政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选择阐述②:据所学可知从午门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文武大臣和宗室王公分别由东、西两门进出;午门之上有一座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在显示“九五至尊”的威严等方面说明。
18.(1)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各种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思想: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影响:使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迅速封建化;引发了内讧及天京事变,太平天国最终失败。
(3)原因: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推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努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法治原则、责任内阁制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详解】
(1)原因:结合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即可,如社会性质、主权破坏、经济结构的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思想:根据材料“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们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可知是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影响:结合其主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政权的封建化、内部混乱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原因:根据材料三、四可知辛亥革命的原因主要有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及推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努力:结合辛亥革命的成就进行分析即可,如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法治原则、责任内阁制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9.(1)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角度“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结合所学,即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原因,应该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由材料“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坡、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可知张之洞督鄂期间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帝国主义加紧在湖北地区资本输出;20世纪初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新军易于接受新思想;形成了知识分子群;会党势力也倾向革命;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成立,在新军和民众中作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清末新政的破产和皇族内阁的出台使革命思想得以更进一步传播。
(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角度“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结合材料“专制政体灭……清朝灭”可以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内阁成……新官制成”可以得出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新教育兴新……礼服兴……鞠躬礼兴”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
点睛: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很关键,最后组织答案,语言要规范。问题中“根据材料”,即需要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结合所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并整合一起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
20.(1)规定: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或临时大总统),司法权属于法院。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的宪法。
(2)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意义:确认了资产阶级人人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司法权属于法院。性质:根据材料中《临时约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在于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进步意义:根据“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和特权,确定了资产阶级人人平等的原则,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