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年级暑期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检测
《红楼梦》专题
2021年8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卷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卷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卷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1小题,30分)
(一)单项选择(18分)
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她们依次是(3分)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A.
贾探春
贾惜春
贾迎春
B.
王熙凤
妙
玉
贾探春
C.
薛宝钗
李
纨
史湘云
D.
林黛玉
贾巧姐
秦可卿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写作中善于运用谐音、谶语等手法,对人物的命运进行暗示。如贾府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表示贾府四春的遭遇命运“原应叹息”;在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又以灯谜谶语暗示四春的命运。阅读以下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元春之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谜底是爆竹,暗示荣华的转瞬即逝。
迎春之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打一用物”。谜底是算盘,暗示她命运不通达,为中山狼所摧残。
探春之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谜底是风筝,暗示她日后远嫁。
惜春之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打一玩物”。谜底是更香,暗示她日后出家。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探春下帖邀请宝玉和众姊妹到秋爽斋,成立了大观园第一个诗社——海棠诗社,号“蕉下客”。
海棠诗社开第二社时,探春作的是《问菊》。湘云夸赞:“‘偕谁隐’、‘为底迟’,真个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
黛玉在宝玉跟前夸赞探春,“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可见,黛玉是个明白人,说探春“乖”,赞扬探春从不作威作福,总是以身作则,这恰是探春优秀的管理品质之一。
第七十回中,诗兴大发的园中姊妹重建桃花社,齐填柳絮词,又赶着放风筝,探春放的是一个“软翅子大凤凰”风筝,“凤凰”点明探春婚姻的尊贵,两个凤凰风筝纠缠携双喜风筝一起断线飞走,暗示探春远嫁。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蒋玉函在酒席上得遇贾宝玉,两厢倾慕。之后他逃离北静王府,贾宝玉也因此被责。
B.
刘姥姥二入荣国府时,被贾母挽留住了两三天。临走时,她参考生辰给巧姐儿取名。C.
薛蟠见柳湘莲串戏,误以为是风月子弟,举止无礼,被柳湘莲骗到人烟稀少处痛打。D.
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探春按例只肯给二十两银子。赵姨娘生气,抱怨探春亏待舅舅。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
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以下对《红楼梦》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3分)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刻画了种种人情世态。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指贾府或和贾府有关系的十二个女性主子,其中年龄最小,辈分也最小的是惜春。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她贪婪、凶狠、狡诈,设计害死贾瑞,因此王熙凤身上没有丝毫人性之美。
在《红楼梦》中曾多次写到“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其目的不过是为了给作品增添神秘气息,吸引读者兴趣。
(二)语言文字运用I(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___▲___。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___▲___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___▲___。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___▲___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
B.
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
C.
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
D.
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将对联这一独特的中国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两个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5分)
(I)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II)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
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膳”。
(三)语言文字运用II(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的作家王蒙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___①___。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___②___。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___③___。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结合上面的语段,概括当代中学生应该阅读《红楼梦》的理由。(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一)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曹雪芹作)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做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
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
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
《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6分)
(二)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诗是“___▲___,
___▲___”。
(2)在《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中,香菱对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句叹赏不已,林黛玉以为王维诗中的“上孤烟”是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___▲___,___▲___”句化用而来。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游传》,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象,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并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小说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红楼梦》既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
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时期谢道韫的形象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红楼梦》长于写实,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水浒传》的叙事方式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宝玉挨打”的情节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有的红学家认为读《红楼梦》时,因其结构的周密、错综的繁杂,有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材料一中写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请你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至晚饭后,待贾母安寝了,宝钗等入园时,王善保家的[注]便请了凤姐一并入园,喝命将角门皆上锁,便从上夜的婆子处抄检起,不过抄检出些多余攒下蜡烛灯油等物。王善保家的道:“这也是赃,不许动,等明儿回过太太再动。”于是先就到怡红院中,喝命关门。当下宝玉正因晴雯不自在,忽见这一干人来,不知为何直扑了丫头们的房门去,因迎出凤姐来,问是何故。凤姐道:“丢了一件要紧的东西,因大家混赖,恐怕有丫头们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一面说,一面坐下吃茶。王善保家的等搜了一回,又细问这几个箱子是谁的,都叫本人来亲自打开。袭人因见睛雯这样,知道必有异事,又见这番抄检,只得自己先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不过是平常动用之物。随放下又搜别人的,挨次都一一搜过。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睛雯开时,只见睛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回了凤姐,要往别处去。凤姐儿道:“你们可细细的查,若这一番查不出来,难回话的。”众人都道:“都细翻看了,没什么差错东西。虽有几样男人物件,都是小孩子的东西,想是宝玉的旧物件,没甚关系的。”凤姐听了,笑道:“既如此咱们就走,再瞧别处去。”
说着,一径出来,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蘅芜苑)里,断乎检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黛玉已睡了,忽报这些人来,也不知为甚事。才要起来,只见凤姐已走进来,忙按住他不许起来,只说:“睡罢,我们就走。”这边且说些闲话。那个王善保家的带了众人到丫鬟房中,也一一开箱倒笼抄检了一番。因从紫鹃房中抄出两副宝玉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帶上的披带,两个荷包并扇套,套内有扇子。打开看时皆是宝玉往年往日手内曾拿过的。王善保家的自为得了意,遂忙请凤姐过来验视,又说:“这些东西从那里来的?”凤姐笑道:“宝玉和他们从小儿在一处混了几年,这自然是宝玉的旧东西。这也不算什么罕事,撂下再往别处去是正经。”紫鹃笑道:“直到如今,我们两下里的东西也算不清。要问这一个,连我也忘了是那年月日有的了。”王善保家的听凤姐如此说,也只得罢了。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被、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平儿丰儿等忙着替待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注】王善保家的:荣国府大房太太邢夫人的陪房,也是邢夫人的心腹。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感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文本二:
其实,一部长篇小说的众人物,既是分别的一个个的个体,又是统一的作者的感受、理念、人格与特有的审美目光的外化。说起《红楼梦》中的众多的人物,他们既是纷纭多样的,又毕竟都是曹雪芹的笔下所出现的,是曹的经验、感受、回忆、留恋、叹息、悲哀与顿足切齿的产物,又多半是书的主角贾宝玉的眼光的产物。
屠格涅夫有“屠格涅夫的女性”一说,高雅,热情,敢于承担,敢为天下先,无限的迷人,鼓舞人。契诃夫的女性则是另一类,她们怀疑着,努力着,失望着与等待着,她们也是一种契机,一种呼唤,一种渴望,对于新生活,对于梦想,对于激情与献身,对于一切在沙皇时代没有的东西。
而曹雪芹的众女儿们呢?美丽、聪明、充满魅力和不幸、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与感情、任凭命运的吞噬是她们的共同特点,在这一点上,不仅黛玉和宝钗并无差别,晴雯、芳官、妙玉、小红与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四个春之间也并无区别,尽管她们的命运在俗人看来有天壤之别。
她们当然都是封建制度与思想的祭品,她们的身体、思想、灵魂直到一举一动都处于无孔不入的封建控制之下。
(节选自《王蒙说红楼》)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抄检大观园选择在贾母安寝和众人入园之后,一方面是担心惊扰到贾母,另一方面也是要尽量做到全面查检,防止通风报信,有所遗漏。
王善保家的在抄检大观园中多次“喝命”手下人,可以看出其人平常就是狗仗人势,自我感觉良好,稍有权力,就要欺压别人。
凤姐在面对宝玉和探春询问时,都选择撒谎说“丢了一件东西”。这表现出她左右逢源、圆滑世故和欺上瞒下的性格特征。
探春对抄捡之事早得信息、有所准备,可以看出她心思缜密,颇有管理才干,同时也表现出她刚毅果敢、敢于反抗的性格。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袭人和晴雯两人面对抄捡的反应截然不同,一个是“任其搜捡”逆来顺受,一个是“尽情一倒”蔑视、反抗,形成鲜明对比。
凤姐与王善保家的在不搜查蘅芜苑一事上达成共识,虽一笔带过,但隐藏的信息极为丰富,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薛家举足轻重的地位。
宝玉的旧物件在怡红院和潇湘馆的丫鬟中搜查出来,与书中宝玉赠物的情节形成照应,主要是要表现宝玉的叛逆思想。
《红楼梦》一书中贾家和甄家照应着来写,探春以甄家抄家之事来指斥抄检大观园这件事,暗示了贾家将像甄家一样走向败落。
“王善保家的”这一人物在设置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3分)
王蒙认为:“一部长篇小说的众人物,既是分别的一个个的个体,又是统一的作者的感受、理念、人格与特有的审美目光的外化。”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中出现的人物凤姐、袭人、晴雯、黛玉和探春的统一性。(6分)
四、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有出版公司推出了青春版《红楼梦》,一套6册,每册书本呈口袋书籍大小,封面以现代水墨为设计元素。除了书本身外,该系列还开启了伴读服务,邀请了乐队和歌手制作相关歌曲,附送定制皮书套,开发了相关的APP等。出版方表示,出版青春版《红楼梦》是为了“吸引年轻人读《红楼梦》”;有人则认为,这是“过度消费经典的行为”。
你如何看待出版青春版《红楼梦》这件事?请根据材料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届高三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质量检测
《红楼梦》专题
评分标准
2021年8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1小题,30分)
(一)单项选择题(18分)
1~6
ADBAAA(每题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11分)
7~8
DC(每题3分)
9.(I)内容:“花解语”指袭人情真意切劝慰宝玉爱惜自己明德上进;“玉生香”指宝黛二人情投意合笑诉情话;形式:此处“花解语”“玉生香”巧用双关生动形象,用叠词“切切”“绵绵”表现人物情感,温馨细腻。
(II)内容:大观园迎来一场瑞雪,如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恰巧栊翠庵中红梅怒放,呈现出“白雪红梅”的诗意画面;形式:大家欢聚一堂的时刻,贾宝玉与史湘云一对哥姐欢快地偷烧鹿肉。诗情画意之雅境与偷食“腥膻”之俗景,雅俗共赏,相映成趣。
(任选一题作答,若多答则按所作答的第一题计分,且得分不得超过2分。答出“内容”或“形式”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2点给5分,意对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II(11分)
10.
①是经验的结晶;②帮助你了解人生;③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每点2分,意对即可,超出字数每点得1分)
11.
①《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中地位突出,作用巨大;②《红楼梦》代表着汉语言文化的最高成就;③《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体验人生;④《红楼梦》的内容丰富,可以与时俱进。(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5分,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一)诗歌鉴赏(9分)
12.
D(3分)
13.
赞同。理由:①“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②“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缓急有度;③风吹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每点2分,判断“赞同”不得分、判断“不赞同”若言之有理,至多给3分。意对即可)
(二)默写(6分)
14.
(每句1分,重点关注“鹊”“荫”“毋”的写法)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5~17
BAC(每题3分)
18.
①论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论点,即江南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然后从多个方面并列阐述,最后总结。②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例证法。(每点2分,专有名词“总分总”、“例证法”写错不得分,意对即可)
19.
示例:秦可卿。如在第5回出现在现实时间,让宝玉在她自己的房里睡觉;然后又出现在神话时间,作为警幻仙子的妹妹出现在贾宝玉梦中。而在第13回,秦可卿又给凤姐托梦,出现在梦幻时间。(参考示例,应出现“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中至少三个不同“时间”的相对应的关键语句,每个“时间”得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20~21
CC(每题3分)
22.
①串联故事情节:在文本一中抄检大观园的各个地方,就是以其抄捡顺序来组织的。②与大观园中女儿们形成对比:王善保家的阴毒奸险与园中女儿们的青春清净形成对比。③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陪房,是抄捡大观园的执行,是封建家长制的爪牙。(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答出3点给4分,意对即可)
23.
①都是美丽、聪明、具有个人魅力的女儿:她们无论主仆,虽然性格各有差异,但都美丽、聪明、释放着各自的魅力。②都是不幸的,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虽然在大观园中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但并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身体与感情,即使是凤姐也在抄检大观园中屈于王夫人。③都是封建制度与思想的受害者:她们的身体、思想、灵魂到一举一动都处于无孔不人的封建控制之下,要符合封建制度的要求,稍有不慎就要接受抄捡和惩罚。(每点2分,意对即可)
四、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
【评分标准】参考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山东)评分标准。
【简要审题】
这类作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类似于评论类文章。写作时,一般应写成议论文,也要在看懂材料的基础上,明确立意,形成观点。同时,应根据观点从原因、意义、作用等方面来论证说理。也可以根据具体的观点,从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来论证分析。此题是一道紧扣社会现实、明确任务指令的时评类考场作文。文字材料首先概括了青春版《红楼梦》的五个特点,即口袋大小、现代水墨封面、伴读服务、定制皮套、开发
app等。由此看来,该书在出版策划中充分展现出流行化、时尚化的特点。文字材料的末尾,列举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出版方认为该书可以“吸引年轻人读《红楼梦》”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过度消费经典的行为”。题目的任务指令,要求考生就“如何看待”青春版《红楼梦》“根据材料”阐述看法和理由。就本题而言,任务指令作文这一作文题型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恰恰体现在这条要求语中。因此,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紧紧围绕这两点要求进行立意,脱离了这两点要求的立意,便是偏题、离题立意。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①让经典不再“高冷”;②文化也需要营销;③经典如何才能雅俗共赏;④对经典“青春化”需要多点文化宽容;⑤经典不需要“伪流行”;⑥经典不容亵渎。
【参考例文】(仅作参考约48分)
如此经典不可流行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每周时评”讨论会由我发言“如此经典不可流行”。
最近有公司出了一套青春版《红楼梦》,很是夺人眼球:粉色封面、便携皮套、小开本、轻型纸,还有好妹妹乐队演唱的主题曲、阅读陪伴APP,以及“可以一起拍照”,出版方宣称这是“《红楼梦》225年出版史上的最优质版本”,“可以变成很多人在地铁、床头、浴缸里阅读的东西,变成现代城市里的流行品”。
是不是最优质版本,自有读者、专家评说,倘以为如此的青春化便能将《红楼梦》变成流行品,却真有点“痴人说梦”。
作为老派人,说实话,单是看着那嫩嫩的粉色封面,我便怎么也无法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铺陈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我得承认,青春有时就是任性,而即使是经典,它在不同的时代也注定会有不同的命运。
客观地说,小开本、轻型纸甚至APP,对于《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走近年轻人,未尝不是有益有趣的尝试。但说到底,阅读终究是朴素的事,与“拍照”“浴缸”之类的装腔作态无关,而经典之所以走进人心,最终凭借的还是它的内容,而不是那些附丽的所谓时尚元素。所以才有网友说,“《红楼梦》可以自己挑选读者,而不是被读者挑选”。
让青春版《红楼梦》变流行品,出版方还有一个大招,请来范冰冰、张歆艺等演艺明星捧书代言。如此煌煌巨著,却“被沦落”到让几个不知是否真的读过此书的人来站台推荐,真不知道该哭呢,还是笑呢?而即便粉丝一不小心买单,恐怕更多也只会是一场缘于偶像的误会,又如何能演变成一场流行?
在这个商业时代,经典被消费,这不是第一回,也不会是最后一回。我不由得想,如果曹雪芹看到今天这一幕,会作何言?好在,曹公在第一回就说:“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玩一回,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
所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便在于它能经受住时光的洗刷。那些被时代涂抹上的伪流行色,却最终会被洗刷殆尽罢。
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
《红楼梦》专题试卷
页)